八大菜系
魯菜
川菜
粵菜
閩菜
蘇菜
浙菜
湘菜
徽菜
做菜視頻
家常菜
美容菜
美食DIY
風味小吃
養生菜譜
特色美食
國外美食
飲品甜點
烘焙食譜
湯粥做法
記錄片
家常菜譜
小吃
熱菜
小炒
涼菜
早餐
湯羹
煲粥
飲品
午餐
晚餐
下午茶
火鍋
葷菜
滷菜
素菜
奶昔
果醬
醬菜
蓋澆飯
炒飯
三明治
布丁
粽子
其他
健康飲食
食材百科
食療菜譜
美容瘦身
母嬰飲食
疾病調理
飲食常識
烹飪技巧
廚房常識
四季食譜
春季食譜
夏季食譜
秋季食譜
冬季食譜
特色面食
麵條
饅頭
包子
麵食
烘焙
餅乾
麵包
蛋糕
餛飩
餃子
花卷
意面
春捲
披薩
糕點
蛋撻
餅類
月餅
食材大全
肉禽類
水產品類
蔬菜類
果品類
米面豆乳
藥食及其他
調味品類
美食問答
專題頻道

呼倫貝爾小吃大全_呼倫貝爾特色小吃美食介紹

來源:愛料理 分類:食材百科 時間:2024-04-20 20:41:56

呼倫貝爾市境內的呼倫貝爾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稱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

特色小吃有:蒙古民族手把肉、茶飲、新右旗白奶豆腐、俄羅斯列巴、稍美、蒙古奶豆腐、紅燒牛頭、五香蠶蛹、炸羊尾、紅酒燉牛肉、野豬肉燉酸菜、秀麗白蝦、羊肉松。

奶豆腐

簡介

奶豆腐,蒙古語稱“胡乳達”,是蒙古族牧民家中常見的奶食品。用牛奶、羊奶、馬奶等經凝固、發酵而成的食物,形狀類似普通豆腐,味道有的微酸,有的微甜,乳香濃郁,牧民很愛吃,常泡在奶茶中食用,或出遠門當乾糧,既解渴又充飢。還可以做成拔絲奶豆腐,其軟韌牽絲為斷,是宴席上的一道風味名菜。

奶豆腐一般是指我們平常所說的奶酪,也叫乳,完全乾透的奶豆腐又 叫奶疙瘩。傳統奶豆腐的做法有點難度,後來也發展出一些簡單而且好吃的做法。

做法

傳統熟奶豆腐的做法

把熬制奶皮剩下的奶漿,或提取酥油後余下的奶渣,放置幾天,待其發酵。當奶漿或奶渣凝結成塊時,用紗布把多餘的水份過濾掉。然後將固體部分,在鍋里文火煮,邊煮邊攪,直到粘著程度時,再裝進紗布里,把黃水擠出。這時就可以裝饃壓製成形,或置於木盤中,用刀划成各種形狀。

傳統生奶豆腐的做法

把鮮奶發酵,使其變酸後,倒入鍋里煮熬,奶漿就變成老豆腐形狀。然後在紗布中,擠壓去水份,裝模成形。

[!--empirenews.page--]

手扒肉

簡介

手扒肉是紅食中的一種。蒙古族人民稱肉食為紅食,蒙語叫“烏蘭伊德”。顧名思義,“手扒肉”就是手抓羊肉,是蒙古族千百年來的傳統食品,是牧民們的家常便飯。手扒肉的做法是把帶骨的羊肉按骨節拆開,放在大鍋里不加鹽和其他調料,用原汁煮熟。吃時一手抓羊骨,一手拿蒙古刀剔下羊肉,蘸上調好的佐料吃。根據牧民的習慣,手扒肉一般用作晚餐。 到草原觀光旅遊不吃一頓手扒肉就算沒完全領略到草原的食俗風味和情趣,虛此一行。

做法

主料:帶骨羊肉 輔料:牛奶、芹菜、胡蘿蔔 調料:蔥、花椒茴香胡椒粉、鹽、雞精醬油辣椒油、芝麻

烹制方法:1、將帶骨羊肉剁成二寸寬五寸長的塊,用清水浸泡,蔥、姜、芹菜都切成末,胡蘿蔔切厚片待用;2、取一小碗,將蔥薑末、醬油、醋、雞精、胡椒粉、鹽、芝麻油加點水調成汁;3、鍋內加入清水,將泡好的羊肉放進去,用旺火燒開後,撇去浮沫,接著放入備好的蔥段、薑片、胡蘿蔔片、茴香、花椒、牛奶後蓋好鍋蓋,轉入小火煮到肉爛時為止,出鍋時再加入鹽、雞精,將肉撈出後盛入盤中,吃時蘸調好的汁。

[!--empirenews.page--]

蒙古灌腸

簡介

蒙古民族一般把羊漿灌入大腸,做成灌腸。食用時一般在肉湯里煮10-15分鐘。灌腸可分小腸、肥腸和小肚等幾種。

小腸,也叫細腸、盤腸或血腸。小腸一般都是由羊血攪拌的麵粉灌成,故此,得名血腸。而它的形狀很像盤起來的粗繩,盤盤纏纏,因此也叫盤腸。

肥腸,也叫作粗腸或肉腸。肉腸則是以它的灌充物來稱呼的。因肥腸粗而直,可用血面糊來灌充,還可用肉末灌制。以肉末灌制的肥腸叫作肉腸。

幾種腸的灌法都相同。宰完羊之後,將羊腸用鹽水洗乾淨。牧人家一般不用洗潔精等現代洗滌用品來洗腸。洗乾淨之後,將小腸和肥腸切斷分開,在羊腔中舀在盆里的羊血里攪進蕎面或白麵,用手把凝結的血塊攥碎、攪均之後,加入食鹽和蔥花等調料,從腸口灌入。

腸肚不能與羊肉一起煮,都需另煮。煮時要準備一根像牙簽似的細木絲,不時刺腸肚,以不流出血糊而木簽上的血呈熟食色為熟透,煮熟之後的小肚很像一隻伸出頭來靜臥著的烏龜。蒙古人不以完整的小肚來招待客人,據說那樣會失口福。因此,一般都切成薄片之後上桌食用。

灌腸的口感取決於調理出來的血糊的優劣,取決於巧婦媳們的手藝,它也是牧區主婦們顯示自己烹調技藝的一種標誌。

做法

1、灌小腸

灌腸的工作一般都在現殺的羊皮上進行。因為羊皮光滑,腸子不易弄斷。多數需二人合作。小腸下接盲腸(俗稱苦腸),盲腸下接細肥腸。把細肥腸割掉,從割口處灌進水去,容量較大的盲腸就成了一個天然的大漏斗。灌滿以後,一人不斷用力擠壓,水就流入小腸。一人用兩手不斷捋小腸,將糞便排在泔水桶里。如此再灌再排,直到把小腸基本洗淨。再割一塊肺子塞進小腸里,上面灌水並擠壓排出,再用水涮一兩次,就可以灌腸了。

從羊腔中舀在盆里的羊血,一般正好灌滿它自己的腸肚。灌時,先用手把凝結的血塊攥碎,攪進蕎面或白麵,加入切碎的漫肚油、鹽、調料、蔥蒜等物。亦從割口處灌入,要灌得不可太滿也不可太扁。小腸二三丈長,為煮食方便,可斷為四、五部分,不撕掉外面連接腸壁的油脂。這些油脂有固定寸腸的作用,灌時要注意擺順不使腸子扭結。煮出時盤纏一團,一如腹中的自然狀態。臥羊時節腸肚太多,一時吃不了,就灌好分成四五團凍起來,在來年清明時節煮食。

2、灌肥腸

在細肥腸和肥腸連接的地方斷開,留下肥腸。水從-處注入,涮淨以後,將天棚肉、花肚、細肥腸均切成和肥腸一樣長短的細長條,加入鹽、調料、蔥等,從細端塞入肥腸,邊塞邊翻,塞完以後,肥腸也正好翻過來了(裡面朝外,這是和小腸不同的地方),可以當時或春天煮食。

3、灌小肚

百折和小腸中間的部分俗稱水肚(胃)。為跟連接紅腸的大肚子(瘤胃)相區別,稱為小肚。把小肚多留一點小腸(約三尺),從與百折連接的地方斷開,將糞便倒掉,涮洗幾次,翻過來,使裡面朝外。將灌小腸的血糊糊從斷開處灌入,灌到欠滿,插入筷子將斷口處繚住。翻的時候,小腸只在連接小肚的地方翻出個頭兒來,其餘從灌血的口子上抽出來,打個∞字把筷子纏住,就可以現煮或做凍肚。煮出的小肚,體積縮小。因為是翻過來的,上面有褶,頗像一隻烏龜負馱架而行。

[!--empirenews.page--]

蒙古手把肉

簡介

顧名思義就是手抓羊肉。把帶骨的羊肉按骨節拆開,放在大鍋里不加鹽和其它調料,用原汁煮熟。吃時一手抓羊骨,一手拿蒙古刀剔著吃。客人不要自己動手隨意選食,主人會視客人的年齡,選擇不同部位的羊肉。

歷史文化

手把肉是呼倫貝爾草原蒙古、鄂溫克、達斡爾、鄂倫春等遊牧、狩獵民族千百年來的傳統食品。即用手把著吃肉之意。羊、牛、馬、駱駝等牧畜及野獸的肉均可烹制手把肉,但通常所講的手把肉多指手把羊肉而言。手把肉是蒙古民族千百年來最喜歡、最常用的傳統食品。這種草原牧區牧民們的傳統吃法可以追溯到古代。據明《夷俗記·食用》中雲:“其肉類皆半熟,以半熟者耐飢且養人也。”

做法

做“手把肉”多選用草原牧場生長的兩齡羊,採用傳統的“掏心法”宰殺,因為這樣宰殺的羊由於心臟驟然收縮,全身血管擴張,肉最鮮嫩。宰殺後把羊帶骨分解成若干小塊放在清水鍋里,不加鹽等調味佐料,用旺火煮,待水滾沸立即出鍋上桌,蘸芝麻鹽食用,其肉鮮嫩,原汁原味。但目前推出的“手把肉”煮好後大多都再進行二次加工,將大塊再分解或小塊,輔以鹽面、米醋、花椒、八角味精辣椒油、姜絲、蔥段等調味佐料進行特殊烹制後再食用,其鮮嫩不變但味道更加獨特。

[!--empirenews.page--]

滿洲里全魚宴

簡介

呼倫湖產的魯魚、鯽魚、白魚等,肉質肥美,營養豐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無機鹽、碳水化合物、脂肪和各種維生素。用呼倫湖產的鮮魚和湖蝦,可烹制魚菜120多種,稱為“全魚宴”。魚菜鮮嫩味美,百吃不厭。

魚菜不但營養豐富,而且鮮嫩味美,百吃不厭。全魚宴有12、14、20、24道菜一桌的,甚至有上百道菜一桌的。主要名貴魚菜有鯉魚跳龍門 二龍戲珠、鯉魚三獻、家常熬鯽魚、梅花鯉魚、油浸鯉魚、鯉魚甩子、松鼠鯉魚、芙蓉荷花鯉魚、湖水煮魚、清銀邊魚、葡萄魚、蔥花鯉魚、金獅鯉魚、普酥魚、蕃茄魚片、鴛鴦魚卷、荷包鯉魚、煎燜白魚、拌生蝦、拌生魚片等。

歷史文化

關於全魚宴,不少文人墨客留下了詩句:“久聞呼倫湖,魚宴留聲明。梅花開席上,松樹臥盤中。鯉魚呈三獻,戲珠武二龍。獨憐清燉美,鮮嫩醉秋風。”此處可真謂:“煙波浩渺湖山美,魚味天下第一家。”泛舟湖上,靜觀鳥飛魚躍,不失為一件愜意十足的事情。

[!--empirenews.page--]

呼倫貝爾羊肉

簡介

呼倫貝爾的羊肉被舉為肉中之王,具有色澤鮮艷、高蛋白、低脂肪、瘦肉率高、肉質鮮美、口感細嫩、多汁味美、無羶味的特點。

呼倫貝爾草原地處亞洲中部的蒙古高原,是世界著名的高原牧場,草原上均為多年生草本優質牧草,無污染,營養豐富,這個草原所產的羊肉無羶味,肉質鮮嫩可口。

呼倫貝爾羊肉不羶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春、夏、秋季草原上的羊群不圈養,而是在羊盤上散臥,這就避免了內地圈養羊使羊糞便異味通過羊的皮膚毛孔進入體內而產生羶味的現象。

羊的屠宰方法採用掏胸法,不是採用內地慣用的抹脖法,使羊血全部流進胸腔內及羊肉中,保持羊肉鮮嫩色美營養不散失。

煮食方法不同內地,按關節將羊肉帶骨剃成數十塊放入白水鍋內,不加鹽及任何佐料,用大火燒煮,使肉保持原汁原味。只要肉一變色,肉里微有血絲即撈出,裝盤上席,羊肉鮮而不羶,令人百吃不厭。

[!--empirenews.page--]

卓資山熏雞

簡介

卓資山熏雞是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卓資縣的傳統名食,製作加工有近百年的歷史,是全國三大名雞之一。以個大體肥、色澤紅潤、味道鮮美、肉質細嫩而聞名。

將1000克以上的卓資山嫩母雞若干只,治淨,入鍋加水、花椒、大料、乾姜、食姜、茄香、桂皮、丁香、蓽撥、山柰、砂仁等香料,煮至雞半熟取出。再放入熏鍋,加木屑和糖漿,熏至色澤透紅,油光發亮,肉熟骨離即成。

歷史文化

卓資山熏雞的生產和加工,還要追溯到百年前。由於這一帶的雞個大肉嫩,早在上世紀初,人們就開始將其加工成滷雞出售。當時,卓資山鎮裡僅有三四戶人家加工滷雞,只是向周圍村鎮和來往於平綏鐵路的客運列車出售。但是,由於工藝簡單,味道一般,遠遠談不上什麼名氣。

直到後來,與滷雞完全不同的熏雞在市場上出現後,經過一場競爭,熏雞逐步取得了優勢,滷雞黯然淡出市場。在當時的各家熏雞作坊中,來自天津的瑞喜寬師傅製作經營的熏雞名氣最大,銷量最佳。

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河北宣化的李珍師傅來卓資山鎮辦起了第一家熏雞鋪。他們取河北定縣熏雞和卓資山鎮滷雞之長,經過長期摸索,創造了卓資山熏雞獨特的製作工藝,其特點為紅潤、酥嫩、鮮美,色、香、味皆佳。

做法

原料配方:

雞100只,食鹽1~1.5千克,花椒50克,乾姜50克,大料50克,丁香10克,蓽拔10克,良姜10克,桂皮10克,白芷10克,山木10克,砂仁10克,肉蔻10克,熏料為白糖500克,柏木鋸末1千克,另需陳年煮雞老湯。

製作方法:

1.選料:選用該縣和鄰近旗縣所產之雞為原料,要求健康無病,只重在1千克以上。

2.宰剖:選將雞宰殺、放血、浸燙、煺毛、再開膛、去內臟、洗淨,然後入清水中浸漂2~3小時,撈出瀝水。

3.整型:將雞爪窩腹內,雞翅別好,雞頭盤上。

4.鹵煮:將雞爪擺於鍋內,把調料裝紗袋內放鍋中,對上老湯,用大火將鍋燒沸,煮0.5小時後改小火燜煮2小時(老雞則沸煮1小時,燜煮3小時),即可出鍋。

5.熏制:將熏鍋燒熱,放入適量白糖和鋸末,放上鐵箅子,將煮熟之雞放在鐵箅上,加蓋熏烤約2~3分鐘(每次熏制10~20只雞)即可。6.塗油:將熏好之雞塗上雞油或香油,即可包裝出售。

[!--empirenews.page--]

刀切酥

簡介

刀切酥,是內蒙古一種風味點心,“刀切”這一取名是依其製作方法而定的,直接了當毫無華麗的,樸實確切,具有勞動人民直率的特點。

做這種點心要先把面和好,鋪上糖油酥,均勻地捲成條狀,用刀切成四毫米厚的片,每斤面要切十八至二十片,擺入盤內上爐烘烤成熟即可。從外觀造型上,很象呼市一些古建築的雲頭,又象蒙古族服飾上的雲花形狀。因此它有著鮮明的民族造型特點。刀切的制做,用料簡單,成本低廉,但做工精細,工藝複雜。

歷史文化

最初的刀切是做為茶點出現的。過去蒙族牧民喝茶總要擺上點心邊喝邊吃,“刀切”作為茶點就成了茶桌、茶館常備之物了。據傳說:慈禧太后在未入宮前,曾隨其父惠徵在呼和浩特居住過,惠徵於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曾任歸綏兵備道台。那時還是貴族小姐的慈禧就很喜歡吃這種“刀切”。進宮後做了皇妃的慈禧,每當回顧起這段往事,還親點御膳房做些吃的,但都不順口味,不如原來吃過的“刀切”好。

做法

以麵粉、飴糖、糖粉、植物油為主料烤制而成。用麵粉、糖粉、植物油印成糖油酥;麵粉加飴糖、白開水和成皮面。待醒好後,包上糖油酥擀成長形片,表面抹上油,捲成半圓形長條,切成適度厚的片置烤盤內,入烤箱烤熟即成。成品褐色,味甘甜。質酥脆。

[!--empirenews.page--]

手把肉

簡介

手把肉,是呼倫貝爾草原蒙古、鄂溫克、達斡爾、鄂倫春等遊牧、狩獵民族千百年來的傳統食品。即用手把著吃肉之意。羊、牛、馬、駱駝等牧畜及野獸的肉均可烹制手把肉,但通常所講的手把肉多指手把羊肉而言。手把肉是蒙古民族千百年來最喜歡、最常用的傳統食品。這種草原牧區牧民們的傳統吃法可以追溯到古代。據明《夷俗記·食用》中雲:“其肉類皆半熟,以半熟者耐飢且養人也。”

做法

做“手把肉”多選用草原牧場生長的兩齡羊,採用傳統的“掏心法”宰殺,因為這樣宰殺的羊由於心臟驟然收縮,全身血管擴張,肉最鮮嫩。宰殺後把羊帶骨分解成若干小塊放在清水鍋里,不加鹽等調味佐料,用旺火煮,待水滾沸立即出鍋上桌,蘸芝麻鹽食用,其肉鮮嫩,原汁原味。但目前推出的“手把肉”煮好後大多都再進行二次加工,將大塊再分解或小塊,輔以鹽面、米醋、花椒、八角、味精、辣椒油、姜絲、蔥段等調味佐料進行特殊烹制後再食用,其鮮嫩不變但味道更加獨特。

[!--empirenews.page--]

列巴

簡介

“列巴”是俄文譯音,是俄語裡面的大麵包,它是極富特色的歐式食品。在哈爾濱,很多食品的名稱都沿用了俄文譯名,小的俄式麵包叫“沙克”,麵包乾叫“蘇克立”等等。

大列巴個頭很大,直徑最大時可達1尺(33釐米),重達三四千克,和半個籃球差不多大小,外殼硬硬的,其味道是甜中有酸,外焦里軟。吃的時候要切片就著黃油、蘇波湯才有味道。

做法

大列巴是以麵粉、酒花、食鹽為主要原料。俄羅斯傳統的加工方法是以酒花酵母發酵好的面團,加入適量的鹽,放在很大的立式烤爐里用東北森林里的椴木或樺木等硬雜木烤制。酥脆暄軟,咸味可口。烤制好的大麵包,夏季可存放一周,冬季可存放一個月左右。

返回愛料理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