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小吃大全_雲南特色小吃美食介紹
來源:愛料理 分類:食材百科 時間:2024-01-25 16:22:37
雲南遠在中國版圖的西南邊,在那裡有著"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美景,也有著"一天吃四季,十餐不同味"的美食.悠久的歷史、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造就了雲南千百年來獨樹一幟的美食文化,雲南的美食種類多的如同那裡的鮮花,雲南的小吃不僅融匯了雲南人民的智慧與對生活的風情,也把濃濃的地域飲食特色融入其中。雲南小吃,以用料廣,品種多、技藝精、造型巧,口味全為其特色。粗略地講,可以用“四為主,四為輔”加以概括;主料以稻米,雜糧為主,小麥為輔,製作以方便快速、現烹現吃為主,費工費時,筵點為輔,烹制以蒸、煮、燴、煎為主、炸烤為輔。
過橋米線
簡介
過橋米線是雲南滇南地區特有的漢族小吃,屬滇菜系。過橋米線起源於蒙自地區。過橋米線湯是用大骨、老母雞、雲南宣威火腿經長時間熬煮而成的, 所屬菜系滇菜。
歷史文化
過橋米線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相傳,清朝時滇南蒙自市城外有一湖心小島,一個秀才到島上讀書,秀才賢慧勤勞的娘子常常弄了他愛吃的米線送去給他當飯,但等出門到了島上時,米線已不熱了。後來一次偶然送雞湯的時候,秀才娘子發現雞湯上覆蓋著厚厚的那層雞油有如鍋蓋一樣,可以讓湯保持溫度,如果把佐料和米線等吃時再放,還能更加爽口。於是她先把肥雞、筒子骨等熟好清湯,上覆厚厚雞油;米線在家燙好,而不少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島上後用滾油燙熟,之後加入米線,鮮香滑爽。此法一經傳開,人們紛紛仿效,因為到島上要過一座橋,也為紀念這位賢妻,後世就把它叫做“過橋米線”。不脛而走。
做法
過橋米線由四部分組成:一是湯料覆蓋有一層滾油;二是佐料,有油辣子、味精、胡椒、鹽;三是主料,有生的豬里脊肉片、雞脯肉片、烏魚片,以及用水過五成熟的豬腰片、肚頭片、水發魷魚片;輔料有來過的豌豆尖、韭菜,以及芫荽、蔥絲、草芽絲、姜絲、玉蘭片、氽過的豆腐皮;四是主食,即用水略燙過的米線。鵝油封面,湯汁滾燙,但不冒熱氣。
[!--empirenews.page--]餌塊
簡介
餌塊為雲南特有,是昆明最著名的名特小吃之一,也是大理地區常見的傳統食品之一。餌塊系用優質大米加工製成,其製作過程是將大米淘洗、浸泡、蒸熟、衝搗、揉製成各種形狀。一般分為塊、絲、片三種。製作方法燒、煮、炒、鹵、蒸、炸均可,風味各異,久食不厭。
餌塊在昆明民俗中是過年必吃的,平時也或炒或煮或燒無不宜,邊陲百姓熱衷於“餌食”,執傳統而不墮,已數千年。從前的昆明又是“子間”人的餌塊最受歡迎,年節時往往被搶購一空。“子間”人是彝族的支系,看來這老的食品,是少數民族最得其真傳了,學者定可贊一句“禮失求諸野”!
在中國西南川滇黔桂地區,餌塊有多種別稱。如:餌塊粑、粑粑等。且上述各地對餌塊的各種稱呼交互隨意使用,並無單一的嚴格特定傾向。這也延伸到關於餌塊的來由,坊間有多種說法,其來源主要有貴州、廣西、雲南等,其與餌塊的名稱的多樣性有著必然聯繫。
做法
製作餌塊的原料就是大米,只是需選取品質好、有香味、有黏性的大米。在舊時,舂餌塊可是一景,春節前,先將泡過的米放到木甑里蒸,蒸到六七成熟時取出,就可以放進碓窩里舂了。待熟米舂打成面狀後,就可以取出放到案板上搓揉,然後做成磚狀,這就是餌塊了。也有用木模壓製成餅狀的,木模上有喜字、壽字、福字、魚、喜鵲、燕子等之類的圖案,壓制出的餌塊餅也就有各種花樣了。
[!--empirenews.page--]宣威火腿
簡介
宣威火腿,雲南省著名漢族特產之一,因產於宣威而得名。它的主要特點是:形似琵琶,只大骨小,皮薄肉厚肥瘦適中;切開斷面,香氣濃郁,色澤鮮艷,瘦肉呈鮮紅色或玫瑰色,肥肉呈乳白色,骨頭略顯桃紅,似血氣尚在滋潤。其品質優良,足以代表雲南火腿,故常稱“雲腿”。
宣威火腿的歷史悠久,最遲始於明代。20世紀初,浦在廷等人集資興辦“宣和火腿公司”,引進機械設備製作火腿罐頭,繼而“雲南宣威浦在廷兄弟食品罐頭有限公司”成立,其產品於1923年參加廣州等地賽會受到各界的好評。孫中山先生為其題詞“飲和食德”,從此名聲大著,遠銷香港、新加坡等地。
宣威火腿經久不衰,主要是取決於其色香味美,營養豐富,風味獨特。而宣威火腿的形成,又取決於宣威獨特的地域地理氣候環境。《宣威縣誌稿》載:“宣腿著名天下,氣候使然”。的確如此,鄰近宣威的其它地區用與宣威相同的豬種,相同的飼養方法,相同的醃制工藝,製作出來的火腿其味道與宣威火腿相差甚遠。宣威火腿肉香馥郁,口感純美的秘密,在於宣威獨特的自然環境及氣候條件。
歷史文化
宣威火腿的生產、加工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有關資料,宣威這塊厚重的紅土地上,早在新石器時代就留下了祖先的足跡——格宜尖角洞文化遺址。至秦,本境已開通五尺驛道。三國時代,本境留下蜀國兵將駐紮的“諸葛大營”。明朝,重修古驛道,古驛道旁留下了“山高水長,水流雲在”的摩崖石刻以及傅友德南徵的“古戰場”、“古炮台”、“烽火台”遺址。“南方古絲綢之路”途經宣威,證明宣威在遠古時代就具有相當程度的商業文明。所有這一切,都印證了宣威燦爛的文化,悠久的歷史。宣威火腿同樣如此,其歷史之久遠,竟令人難以查清其起源於何時。相傳,我國在春秋戰國時代即有醃肉,且孔子喜食。到宋朝,抗金民族英雄宗澤發明“火腿”,火腿在我國已有近千年的歷史。至於宣威火腿,究竟起源於何時,已難詳其考,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明設宣威關,清置宣威州,使宣威火腿有了成名的前提和基礎。也就是說,自清雍正五年(1727年)置宣威州後,火腿便以地名命名,稱宣威火腿,流傳至今已有近三個世紀的成名史,其聲譽馳名中外,被美稱為華夏三大名腿之一,宣威因此而獲火腿之鄉的美譽,
真可謂:“火腿文化源遠流長,西南重鎮商機無限”。據《宣威縣誌》記載,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就以身穿綠袍,肉質厚,精肉多,蛋白豐富鮮嫩可口而享有盛名。清光緒年間,曾懿編著《中饋錄》中收有“宣威火腿”的制法。據此及有關史料推斷,宣腿之生,最遲明末即成,雍正時代即流入滇川首府,清末流到東南沿海,民國初年,以浦在廷先生為首的火腿公司已將火腿罐頭遠銷東南亞。1923年孫中山大總統題贈“飲和食德”,宣威火腿從此名聲大震,香飄四海,載入世人食譜大全。
做法
宣威火腿形似琵琶,身穿綠袍,三針青香無異味,且富含蛋白質、脂肪、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等多種營養物質。其風味的形成,除以豬種、飼養、加工技術有關外,發酵過程是最重要的影響環節,經雲南省微生物研究的研究表明,國內外種類的火腿,其主系列成份大同小異,但非主系列成份(營養成份及色香味)因發酵方法的不同而不同。其它外地人通過來宣威學習,可以利用其加工技術,但是所加工火腿不在宣威貯存、發酵或用外地鮮腿在宣威加工醃制、貯存都是形不成宣威火腿的。如昭通、四川、緬甸曾經派人來宣學習宣威火腿加工技術,回去後如法加工,但因氣候、水土等條件不同,無法醃制出宣威火腿;在外地工作的宣威人回老家,都要帶一點鮮豬肉和宣威火腿回工作所在地,是因宣境內所產鮮豬肉肉質滋嫩,味道鮮美;而帶宣威火腿則要選發酵成熟的老腿,否則因氣候、水土環境的改變,好腿變成壞腿。就是宣威周邊鄰近地區所產火腿,加工醃制方法一樣,也因氣候、水土不同而在品質上始終與宣威火腿有很大差距,尤其是色香味上差距相當明顯,因此這些周邊鄰近地區所產火腿,長期以來都要冠以宣威火腿頭銜,才賣得出去。這說明瞭宣威火腿營養風味的形成,主要是在宣威特殊的地域氣候環境條件下,經過風乾,發酵成熟而形成的。宣威火腿的理化指標,外官形狀,營養風味決定了其質量特色。宣威火腿醃制時只用食用鹽,不加任何食品添加劑,其理化指標優於國標,特別是亞硝酸鹽含量很低,成為宣腿的一特異性。宣威火腿的精加工產品美觀大方,營養豐富,風味獨特,質量上乘,食用方便。是宣威人民根據其特定的生產環境不斷總結完善,依據消費需求,立足於國際市場接軌,並與其先進的食品加工技術,使宣威火腿在保持傳統風味的同時,更加精美,而發揚光大。
[!--empirenews.page--]雲南鮮花餅
簡介
鮮花餅是以雲南特有的食用玫瑰花入料的酥餅,是具有雲南特色的雲南經典點心代表。鮮花餅在雲南當地烘焙品牌大都均有銷售。鮮花餅也是中國四大月餅流派滇式月餅的經典代表之一。鮮花餅的製作緣起300多年前的清代。由上等玫瑰花制得的鮮花餅,因其特色風味歷為宮廷御點,深得乾隆皇帝喜愛。
食材選用雲南特有的食用玫瑰花,食用玫瑰花為薔薇科,薔薇屬落葉灌木,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但屬雲南種植的最為上乘。雲南素有“植物王國”、“鮮花國度”的美譽,全國七成多的鮮花產自這裡,正是因為雲南擁有其他區域無法比擬的優勢——四季如春的氣候,優質充沛的日照,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為食用玫瑰花的生長提供了優異條件。
歷史文化
據史料記載,鮮花餅早在300多年的清代由一位制餅師傅創造,由於鮮花餅具有花香沁心、甜而不膩、養顏美容的特點,而廣為流傳,從西南的昆明到北方的天津均有所見。晚清時的《燕京歲時錄》記載:“四月以玫瑰花為之者,謂之玫瑰餅。以藤蘿花為之者,謂之藤蘿餅。皆應時之食物也。”食用玫瑰花的花期有限,而這種餅只用食用玫瑰花的花瓣,這也是鮮花餅頗顯珍貴的一個原因。 隨著鮮花餅名聲的日益昇華,經朝內官員的進貢,使之一躍成為宮廷御點,並深得乾隆皇帝的喜愛,並獲得其欽點:“以後祭神點心用玫瑰花餅不必再奏請即可。”
做法
工藝—道道精心層層考究
【採摘】:食用玫瑰花的採摘是一項十分考究的工作,必須在每天清晨伴著晨露開始採摘,採摘至上午九點前後便須結束。因為九點之後氣溫開始上升,鮮花的香氣會隨之揮發,進而影響花卉品質。
【儲存】:採摘下的玫瑰花經過工人的初步篩選,便需進入冷庫儲存或通過冷藏車及時運輸至用花工廠進行後期加工。
【制餅】:鮮花餅的大致做法是——用含苞欲放或者微微開放的玫瑰花的花瓣製作成玫瑰花餡,加之以麵粉、香油、白糖、蜂蜜等配料焙烤而製成,新鮮出爐的鮮花餅酥軟爽口、花香濃郁、沁人心脾。
功效—美容保健之佳品
“活血理氣、平肝解毒,對噤口痢、乳癰、腫毒初起、肝胃氣痛”這是《本草綱目拾遺》對食用玫瑰花的療理功效的記載。營養專家對食用玫瑰花進行微量元素分析,結果表明,食用玫瑰花比普通蔬菜含有更豐富的營養元素,具有較高的保健價值,食用玫瑰花味甘微苦、性微溫,歸肝、脾、胃經,芳香行散,具有舒肝解郁和血調經的功效,是天然健康的滋補佳品。
[!--empirenews.page--]破酥包
簡介
破酥包子是昆明的特色風味小吃,是由低筋精白麵粉、熟豬油、熟雲腿、蜂肉丁、冬菇末等製成。由於這種包子負有盛名,現在已經從民間小飯館或大排擋,走進了昆明市的各大賓館飯店,幾乎在各種高檔筵席、宴會、自助餐、風味餐中都能夠品嘗到破酥包子。
破酥包子的餡心有咸、甜兩種。咸餡的餡心是將上清湯、醬油、味精、胡椒粉、蔥薑末和鹽,放進鍋里炒香,再注入濕澱粉勾芡,最後倒入鮮肉丁、冬菇、冬筍等拌成咸餡。甜餡心是用熟火腿加白糖、蜂蜜、冬菇末等拌成甜餡。
歷史文化
據說這種包子起源於1903年,當年玉溪有個叫賴八的人,在昆明翠湖附近開了間鋪面不大的名叫少白樓的包子鋪。賴八這個人辦事喜歡獨立思考,標新立異,不斷地改進和提高包子的質量。有一次一位老者帶著小孫子去買包子。店小二將包子包好遞給老者。這位老者聞著包子很香,就拿了一個給小孫子吃,不料小孫子沒有接住,包子掉在地上。包子立刻就被摔得粉碎,特別是包子皮更是摔成了七八瓣。小孫子一見包子被摔得粉碎,就心痛得大哭起來。這時許多人圍過來觀看,都很驚奇這包子破酥得這麼厲害呀!這時老闆賴八走上前來,也覺得驚奇,就又拿了一個包子給了小孩。從此,他就抓住了這個商機,打出招牌專賣“破酥包子”。
做法
破酥包子是滇味面點中的傳統小吃。皮坯使用的是低筋精白麵粉,經充分發酵、兌鹼,再用上等潔白的熟豬油與面團共製成酥層。餡心分甜、咸兩種,甜餡是用熟雲腿(或鹵豬肉)加白糖、蜂肉丁(精多肥少)、冬菇末、蔥、薑末,用調料甜醬油、味精、胡椒粉調好味,放入鍋中炒香、勾芡、晾晾即可。
包子造型比較簡單,造型過於繁雜會影響皮坯酥層的形成。蒸制時用旺火一氣呵成。包子出籠後飽滿潔白,收口處微開,隱約可見內部餡心。每個包子都墊有一張潔淨白紙,以避免粘籠,撕去白紙,趁熱臨口,皮坯酥軟醇香,入口有化溶之感。若是甜餡,雲腿鮮咸,白糖及蜂蜜甜而不膩,甜不壓咸,先甜後咸,相得益彰。糖腿餡心是滇味糕點及小吃中的創舉,有甜有咸,有葷有素,在中國諸地方小吃品種中堪稱一絕。
[!--empirenews.page--]大救駕
簡介
大救駕,含義很多。下面講述的是:安徽省壽縣一帶的特色名點;大救駕是雲南十八怪之小吃;中藥里的柳葉菜科植物柳蘭。
歷史文化
公元956年,後周世宗徵淮南國,命大將趙匡胤率兵急攻南唐(今日的壽縣)。南唐守軍誓死抵抗,戰鬥激烈,趙匡胤久攻不下,差點兒誤了軍機。歷經整九個月的圍城之戰,趙匡胤終於打進了壽縣。由於操勞過度,趙匡胤一連數日,水米難進,急壞了全軍將士。這時軍中一位廚師,向壽縣有經驗的廚師請教後,採用優質的麵粉、白糖、豬油、香油、青紅絲、桔餅、核桃仁等作主料,精心製作成帶餡的圓形點心,送進帥府。趙匡胤只覺一股香氣襲來,再看桌上擺著的點心形狀美觀,不覺心動。他拿起一隻放進嘴裡,只覺香酥脆甜十分可口。再仔細看那餡心,有如白雲伴著彩虹一般美麗清爽,於是一連吃了許多,身子頓覺增加了力氣。此後,他連續吃了幾次,很快恢復了健康,還率領軍隊又連續打了幾個大勝仗。後來,趙匡胤黃袍加身,當上了大宋朝的開國皇帝,不時談起南唐一戰,對在壽縣吃的點心總有念念不忘之意。他曾對部下說:“那次鞍馬之勞,戰後之疾,多虧它從中救駕呢。”於是便叫這種糕點為“大救駕”。
做法
1.制皮:先將水、油、糖攪拌均勻,再加入麵粉製成均勻、光滑的面團,蓋布回餳。2.制酥:將油、面拌勻。3.包酥:按皮95克左右、酥55克左右進行小包酥,經擀、折包好後,捲成長條備用。4.制餡:將白糖、豬油在一起拌勻、擦透,然後將各種小料切碎擦拌均勻即可。5.包餡:將包酥後捲成的長條,順長切成兩半,作成明酥,刀口切面向上,按扁後擀成圓片,包入餡心。包好後每只重125克左右,用手拍成直徑7左右釐米的圓坯即可。6.炸制:將生坯放在鐵篩內,留一定間距,放入130℃左右熱油中,炸至外殼發硬,表面呈淡黃色即可。
[!--empirenews.page--]昆明豆花米線
簡介
大多數人一到昆明就四處尋找過橋米線,實際上,雖說過橋米線算得上雲南最特色的小吃之一,但在昆明一定要嘗嘗地道的豆花米線。豆花米線實際上是在煮好的米線中放入新鮮的自制豆花、各種醬料和小菜,以及肉碎,口味濃重吃起來非常爽的。在這樣的米線店通常不會看到遊客,所有的客人都是街坊鄰里和會吃的本地人,所以雖然是街邊小店,卻是尋找昆明味道的好地方。昆明人可以一天三餐都吃米線,吃到很滿足,這就是滿足的小幸福。
做法
製作材料:辣椒油、咸醬油、甜醬油各30克,甜麵醬40克,味精、韭菜末、姜蒜汁各10克,胡椒粉15克。
製作方法:1.米線用開水燙後,分裝10個小碗,冬菜剁成茸,韭菜切末,豆腐腦置火上保持微溫。2.米線入碗,放上豆腐腦,依次澆上甜咸醬油、蒜姜汁、面醬、胡椒粉、味精、辣椒油,再放上冬菜和韭菜末拌勻即食。
[!--empirenews.page--]包漿豆腐
簡介
雲南省紅河州建水縣的包漿臭豆腐比湖南臭豆腐有名,民謠雲:臭豆腐,要數臨安府(臨安府即建水),聞著臭,吃著香,脹鼓圓圓黃燦燦,四稜八角討人想,三頓不吃心慌慌。
做法
1、選料選用新鮮黃豆,用乾選法過篩或用水選法篩除雜物、劣質豆、草木和砂土等雜質。2、浸豆把黃豆浸泡於水中,除去浮於水面的雜質,水量以浸沒黃豆為準。在浸泡的過程中,防止泡豆水質變酸變餿,而影響豆漿質量,根據具體情況及時換水1次,浸泡時間根據氣溫不同而異,一般是夏天泡豆4-6小時;冬天可延長至9一12小時。3、磨漿把泡好的豆分多次加入磨漿機中,邊加黃豆邊加水,磨成豆漿糊,一般是0.5千克泡豆加水0,5千克左右,磨漿時,加豆加水要均勻,與磨速協調一致,這樣才能磨出細膩而嫩滑的豆漿。4、過濾豆漿過濾一般用過濾網布或麵粉袋,把磨好的豆漿糊5千克(約相當於1千克乾黃豆)加入約20℃的溫水2 .5千克,拌和均勻後裝入布袋,吊起布袋,用手搖動,待漿液流出,反復操作3—4次,直至漿液瀝乾為止。5、煮漿 取過濾後的生豆漿放入鍋內,猛火加熱煮沸 (或用水蒸氣加熱)煮至鍋面豆漿泡沫破裂,撤火便得熟豆漿。6、點漿點漿一般用石膏粉作凝固劑,10克乾黃豆需配用石膏約1千克。 點漿的方法:把煮沸的豆漿舀出鍋後稍冷,待溫度降至 80℃時即可點漿。點漿時用小勺將豆漿向前不斷攪動,慢慢加入石膏水,當豆漿粘勺後,攪動放慢,加石膏水的速度也相應放慢,直到豆漿出現玉米大小的豆腐粒時,停止攪動,蓋上鍋蓋,保持約半小時就可以進行包漿工序。7、包漿包漿就是把豆腐腦倒在鋪有棉布的木格內,包好,用重物擠壓,把水擠出,一般不能壓得太乾,若制豆腐乾,則可以壓至無水滴出為止。漿豆腐的歷史悠久。
[!--empirenews.page--]汽鍋雞
簡介
汽鍋雞是雲南的名菜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滇南民間流傳。建水出產一種別緻的土陶蒸鍋,叫“汽鍋”,是專門用來蒸食物的。
歷史文化
早在清代乾隆年間,汽鍋雞就流行在滇南一帶。相傳是臨安府(今建水縣)福德居廚師楊瀝發明的吃法。那年皇帝巡視監安,知府為取悅天子,發出布告徵求佳餚,選中的賞銀50兩。楊瀝家貧,老母病重,為得重賞,他綜合了當地吃火鍋和蒸饅頭的方法,創造了汽鍋,又不顧生命危險,爬上燕子洞頂採來燕窩,想做一道燕窩汽鍋雞應徵。不料汽鍋被盜,楊瀝被問欺君之罪,要殺頭。幸而皇帝問明真相,免楊瀝一死,並把福德居改名為“楊瀝汽鍋雞”。從此汽鍋雞名聲大振,成滇中名菜。那時汽鍋雞的做法很簡單,但味道很醇正。汽鍋的前身是陶制火鍋。汽鍋雞的前身是楊林雞。早年,雲南楊林。建水等地用名貴藥材冬蟲夏草偎仔雞,叫“楊林雞”,煨雞的陶制火鍋叫“楊林鍋”。楊林鍋產於建水,建水陶器已有千年以上歷史。在清代,陶工師傅潘金懷用紅、黃、紫、青、白五色陶土燒結成彩色陶器。一九二一年,有一個叫向逢春的陶工,繼承了他家祖傳的手藝,創制了烹任用汽鍋。就這樣,“汽鍋雞”取代了“楊林雞”。汽鍋現由雲南省建水工藝美術陶廠大量生產。人們形容建水陶“明如水,亮如鏡”,“體如鐵石,音如磬鳴”。六十年代周總理出國訪問,曾攜帶建水紫陶汽鍋、花瓶作為禮物贈送外國朋友。
做法
材料:各種類型的雞一隻,要求肥瘦適中,現宰的立即做最佳;重量根據汽鍋大小,切塊後碼放入汽鍋內不超過汽鍋1/2到2/3深度。蔥姜少許。選配:竹蓀、宣威火腿等,也可根據喜好搭配其它食材。若食療可準備些藥材如:蟲草、天麻、三七等。
製作步驟:1、雞切成3釐米見方塊,姜切片,整蔥切兩段,用刀背拍松。雞油掏出備用。2、雞塊入鍋氽過洗淨擠乾。3、裝入汽鍋內。若配以決定基礎味道並需要長時間蒸才能出味道的食材(如宣威火腿等),一起放入。蔥姜、適量雞油最後鋪上。4、燒開一鍋水,將汽鍋坐於燒水鍋上,若汽鍋和燒水鍋的接縫處漏氣,用面糊糊上。蓋汽鍋蓋。5、過10分鐘檢查一次,若汽鍋內已有較多湯水,說明雞肉沒有控乾(蒸餾不可能這麼快),拿出來重復步驟2,並將雞肉滲出污水倒出、汽鍋重新洗淨。6、開始長期蒸餾過程,由蒸餾產生的湯水會一點點增多(無需再檢查)。若燒水鍋較小,中間要檢查燒水鍋內是否燒乾並補充。7、根據鍋的大小,2~4個小時內能夠做好,以湯量和鍋所對應的食用人數分量為準。8、若配以竹蓀或類似食材,根據種類不同,在起鍋前半小時左右(時機選擇見注意事項最後一段)放入。9、若食用第二次,盡量不要動雞肉;第一次剩的雞油可以加入一些。
[!--empirenews.page--]蕨菜炒臘肉
簡介
蕨菜炒臘肉臘肉一條 郫縣豆瓣醬一勺白糖鹽 高湯醬油蔥雞精適量。因為臘肉很咸很硬,所以在烹飪前需要用水煮一煮,這樣口感更好。這是道需要快炒的菜,所以倒入蔬菜後,炒至的時間不宜太長。
做法
1、將蕨菜提前用溫水泡發 清洗乾淨後 下入煮沸的水中焯燙5分鐘左右 撈出 過一遍清水如果能買到新鮮蕨菜 這一步就能省略了之後切成3釐米左右的段備用2、在焯燙蕨菜時 在鍋中用小火煎一下臘肉 等臘肉出油 原本白色的油脂變得金黃 邊緣捲起即可撈出3、繼續將油加熱到6成熱時,爆香蔥段下蕨菜段翻炒 之後加入煎好的臘肉加入一勺郫縣豆瓣醬 淋入一小勺醬油上色 一小勺糖拌勻 添加適量高湯用大火收乾 最後根據口味加入適量鹽和雞精調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