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小吃大全_河池特色小吃美食介紹
來源:愛料理 分類:食材百科 時間:2024-07-09 11:08:56
河池市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廣西西北邊陲、雲貴高原南麓,是大西南通向沿海港口的重要通道,河池素有“六鄉之譽”,是中國有色金屬之鄉、中國水電之鄉、世界長壽之鄉、世界銅鼓之鄉、歌仙劉三姐故鄉、紅七軍和韋拔群故鄉。
特色美食有巴馬玉米鍋巴、豆腐瑤、豆腐圓、桂西北甜栗、火麻湯、火麻雞湯、荔浦芋扣肉、麻雞、馬蹄燉北菇、什錦菜、生炒牛雜、生炆狗肉等。
荔浦芋扣肉
簡介
荔浦芋扣肉是廣西荔浦及桂北地區的漢族傳統名菜,此菜肉質細膩,熟後鬆軟芳香,具有特殊風味,營養豐富,含有粗蛋白、澱粉和一定的無機鹽、維生素,具有補氣益腎、健脾胃之功效,是製作飲食點心、佳餚的上乘原料。用荔浦芋和五花豬肉做成扣肉,歷來成為逢年過節家宴或紅白喜事和賓館酒樓席上的一道名菜。
歷史文化
芋頭又稱芋艿,古稱蹲鴟,在司馬遷的《史記·貸殖列傳》中就有“聞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鴟”的記載。相傳荔浦芋從福建引種而來,個大飽滿,頭尾均勻,品質優良,堪稱芋中之王。清代時已成為廣西著名的特產。清嘉慶年間,廣西桂北廚師取用荔浦芋與豬肉製成了荔浦芋扣肉,成為桂北一帶居民婚嫁和節日席上必不可少的特色名菜。
做法
荔浦芋扣肉的製作方法將芋頭剝皮,切成六公分長,四點五公分寬,一點二公分厚的長塊,用油炸至呈金黃色後撈起;將五花豬肉用水煮至筷條能穿過肉皮撈起,用針尖在肉皮上均勻地刺上小孔,塗上醬油、蜂蜜醬和白糖,用油炸至肉皮發泡呈黃色,然後切成塊,與桂林豆腐乳、三花酒、五香粉、胡椒、蔥汁撈勻。將荔浦芋片和肉拼成排裝入肉碗(一塊肉夾一塊芋頭,肉皮朝下),放入蒸鍋用旺火蒸一小時即可。上席時用圓碟倒翻起,趁熱食最佳。荔浦芋扣肉的特點是酥香味美、四季皆宜,男女老幼都喜歡吃。
[!--empirenews.page--]火麻雞湯
簡介
此湯採用正宗的瑤山雞為原材料,其個頭比普通雞大三分之一,肉質低脂、細嫩鮮美。瑤山雞中烏骨雞約佔40%以上,此雞臉、冠呈烏紅色,對人體具有極高的食療保健和滋補作用。
“火麻”在當地俗稱黃麻,是一種草本類植株植物,其形狀就像益母草葉,一枝有七片或九片。“火麻”每年五六月開花抽穂並結果。巴馬長壽老人愛吃的“火麻”,就是將火麻果實去殼後得到的火麻仁,用來製成油和湯進行食用。火麻仁無毒,可入藥,其榨成的火麻油,有潤腸通便之功效,故在當地有腸道清道夫的美稱,可將體內多餘的脂肪、膽固醇等有害物質排除體外,既能排毒減肥,又可養陰滋補腎肝。“火麻”的製作,是將火麻果實去殼後得到的火麻仁,置入一個特製的器皿內搗碎後,再放入鍋內反復炒煉滲出油,加入新鮮菜蔬煮湯即作為進餐菜餚,經常食用。
火麻油是當今世界上科學發現少有的能溶於水的植物油。據國際自然醫學會調查,巴馬人用火麻製成的油和湯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和豐富的不飽和低脂肪酸。從巴馬百歲老人的110例死亡原因歷史回顧性調查資料表明,沒有一位百歲老人是死於高血壓、糖尿病、腦血管意外或者癌症。而不飽和低脂肪酸的經常攝入,正是巴馬百歲老人長壽的重要因素之一。
歷史文化
有關調查顯示,巴馬人長壽與這裡的人喜歡勞動、飲食習慣良好、生活有規律等因素分不開。在其良好的飲食習慣中,他們經常吃火麻、玉米、茶油,酸梅、南瓜、白薯等天然食品。特別是當地特產的“火麻”,對維護心血管系統的健康大有裨益。廣西巴馬位於海拔435至698米山區。這裡平均氣溫在17℃至20℃之間,年降雨量1250至1500毫米,每年日照數為1800小時左右,山不高而常綠,水不深而澄清,非常適合一種叫“火麻”的植物生長。
[!--empirenews.page--]南瓜花釀
簡介
南瓜花釀是我們賀州客家特色菜餚,味道鮮美清甜,屬家常菜譜。
做法
南瓜花釀:是賀州客家特色菜餚,味道鮮美清甜,屬家常菜譜
南瓜花釀的製作材料:
主料:南瓜花10朵
輔料:豬肉(肥瘦)250克,豆腐150克,鮮雞蛋3枚
調料:料酒10克,鹽10克,醬油30克,白砂糖10克,雞精5克,南瓜花梗10克
南瓜花釀的做法:
1.將南瓜花洗淨,並去掉花蕊
2. 絞肉再剁細,將南瓜花梗剁細,同料酒、雞精、鹽、雞蛋一起調勻拌成肉餡,
3.豆腐洗淨,擠乾水分,與肉餡拌勻,將其放入南瓜花囊中,填至花朵往外延伸處,將外伸的花瓣往中間折回,倒翻放入鍋中
4. 釀完之後煮約10~15分鐘,出鍋;
[!--empirenews.page--]瑤寨五香熏魚
簡介
“五香熏魚”是弄場瑤家傳統的醃制魚,是一種專門用來招待貴客的奇特菜餚。
客人光臨,樸實好客的主人從小缸中撿出一兩尾沾滿糟辣碴子,帶著濃郁的姜、蒜、酒、芬芳的金黃魚乾。上桌後,主人從廚房裡拿來刀子和砧板,切掉魚的頭尾,然後按幾人共桌(連主人在內),每人一份切成數塊,送到各人的碗里讓客人品嘗。因為魚肉已經是熟的,不需再煮,可直接人口。此醃魚肉呈棕色,極似臘品,但並不乾枯,因為它已“吸飽”了糟辣汁,人口後松、軟、韌、香、辣俱全,魚肉亦酥脆爽口,可放心嚼食。細細品嘗其中滋味,令人回味無窮,不忍馬上吞下,但又僅此一塊,主人絕不添加,說是祖上傳下來的“規矩”:每次招待客人,只能每人吃一塊,如果誰貪吃一塊,魚骨會變硬刺破喉嚨,“無藥可救”。當然,這都是主人家故弄的玄虛,故意讓客人牽腸掛肚,經久不能釋懷,回味無窮。
歷史文化
“五香熏魚”不知始於何代,還是由別的民族傳了進來?但它已在宜州山弄里瑤、壯人家世代相傳,成了一種獨具民族特色的傳統佳餚。
做法
為了弄清這種色、香、味俱佳,誘人食慾的“五香熏魚”製作,好不容易待主家酒足飯飽後才侃了出來:選料時挑選一斤左右重的鯉魚,青魚、鯽魚也行,不需刮鱗,從背脊下刀把魚破開,留下肚皮相連,去鰓,除內臟,用小竹片把它撐開撐平,再用鹽、酒、蒜、姜、五香粉、醬油,醃一天。然後放在鐵篩上用溫火慢慢的烘烤,使它慢慢的烘乾水分,至烘熟但又不能烘焦.待整塊魚全都色澤金黃即可裝缸。裝缸前先在缸底鋪上一層生鹽,然後鋪上一層姜絲、剁碎的紅辣椒、老蒜、35度以上的米酒、拌過甜酒藥後的糯米飯.再鋪上一層烘烤好的魚塊,依此順序一層佐料一層魚,一直鋪至缸口,最上層用生鹽鋪上一寸多厚封面,蓋上一層布,用木蓋把缸蓋好,最後用石灰膏把缸口全都封緊。兩個月後可食,一般可保存一年。
[!--empirenews.page--]龍捧·紅豆腐
簡介
龍捧(bóng)·紅豆腐
在壯鄉,不論是豬、牛、羊等家畜以及雞、鴨、鵝等家畜的鮮血都被視為美味佳餚,備受人們青睞。
宜州人自古以來對血不直呼其名,而稱“紅”,如牛紅、豬紅,雞紅、鴨紅。民間還有傳說:“‘紅’可以‘絞灰塵’。從事灰塵作業的人必需經常吃它,幫‘絞’肚裡的灰塵。”這種祖傳的“食療法”,更增加了人們對動物血的興趣,促使了它的身價倍增。
宜州人吃動物血的吃法多種多樣。最為常見的有“紅豆腐”。殺豬宰牛時,用盆子盛少量水,加入少許食鹽,將屠宰的豬、羊之血接入水中攪勻。由於水中有鹽,不久鮮血就會凝結,用刀划為手掌大的血塊,放入砂眼水里“膽”(宜州方言,借用漢字.即燙一燙)一下,血塊即成豆腐般的軟塊,再用刀划為手指大的小塊,用辣椒、番茄、蔥、蒜、芹菜加少許酸醋、肉鬆在鍋里翻炒片刻,僅熟過心即可。這樣的血塊滑嫩柔軟,爽嘴好吃;如果炒、煮太久,血塊“老”了,硬而粗糙,很難吃,所以要炒到恰到火候即可。冬天,亦可作為下“火鍋”的菜,僅用筷條夾著,在湯鍋里燙幾燙,蘸上酸辣的鹽碟汁,酸辣嫩滑,令人胃口大開,其味比豆腐勝十倍。因為它有似豆腐的外形,宜州人除了叫它為牛紅、豬紅之外,俗稱為紅豆腐。
壯家人最普遍最愛吃的血製品當數龍捧(“捧”為壯語,譯讀bóng)。在鄉間,不管哪家殺豬,都要灌龍捧:用煮熟的糯飯、蔥、蒜、姜絲一起加入生豬血中,拌勻,用漏斗(宜州人叫“灌筒”)把它們一起灌人豬小腸內,用禾草扎緊兩頭.則得一條直徑約一寸多的長“蛇”,盤起放人湯鍋里煮熟,即可切為三四寸長小截用手拿吃。龍捧不是桌上菜,只是老人小孩吃玩耍的零食。壯家還有個不成文的規矩,不論哪家殺豬,要灌龍捧,並將煮好的龍捧分成小段給上門來玩的老人小孩吃,還分發到左鄰右舍、親友的家中。如果誰家不捨得灌龍捧分給親友鄰捨,則被視為“利未”鬼(宜州方言即吝嗇鬼),不懂人情世故。一截短短的龍捧,在壯鄉里卻蘊藏著壯家人樸實的深情厚意。
更有趣的是龍頭、拉浪、白土(今屬河池)的山裡壯家人,喜歡吃“水龍捧”。製作拌豬血的不是糯飯,而是稀稀的米漿,灌人豬小腸後把它截斷為一掐長一段,用禾草扎緊兩端,煮熟後不是硬心的龍捧,而似一支支軟管包裝的“血漿飲料”。吃時必須非常小心,咬緊一端,一手抓穩“軟管”,另一手細心的解開嘴邊的草結,一口氣把管中的血漿吸完。否則,血漿就會溢濺嘴臉衣服,異常狼狽,引起哄堂大笑。此“水龍捧”味道比龍捧鮮美,但在別的鄉村並不見吃,可能是不便攜帶,吃時不小心還容易出醜鬧笑話。
宜州的壯家人中,還有吃生豬血的習慣。最為常見的是豬毛刮光後,開膛破肚時,人們用銻瓢直接舀取豬心窩處還冒熱氣的鮮血,趁熱喝下。他們都說味道鮮美,很甜。不吃過的人無不瞠目。這是近乎“野蠻”的吃法,較為文明的吃生豬血的製作是:盆里裝清水,不加鹽,把血接人水里之後,用筷不斷地攪動,不讓它凝結,一直攪到血漿表面全是泡沫。另外的人把豬肺、氣管、舌、腎、油碴、少量肉鬆放人鍋中炒、煮,再加姜絲、蒜白、火麻仁、花生油,炒到全都熟了,裝入一隻只碗再用瓢子舀生血入碗,拌勻即可吃。菜是熟的.血是生的,食者滿嘴鮮紅.令人望而生畏,其時,吃者無不贊嘆不絕,吃得津津有味。
千百年來,各種動物鮮血與宜州壯家人結下不解之緣,構成了獨具特色的“壯鄉飲食文化”。
[!--empirenews.page--]豆腐瑤
簡介
當你走進宜州,無論去到哪個鄉哪個村,尤其是到遠離圩市的峒場人家作客,熱情好客的山裡壯家人,都會有粥有酒招待你。在滿桌豐盛的菜餚中,還有一隻大品碗裝的“糊糊”,淡黃色的糊里,碧綠的菜葉上凝結著一朵朵、一串串“戀枝不捨的桂花”。這碗“糊糊”,壯家人叫它“豆腐瑤”。由於漢、壯語言的語序有別,城裡人稱為“瑤豆腐”,即是“瑤家人的豆腐”。
歷史文化
關於“瑤豆腐”的來源,在宜州壯家人中有個古老的傳說:遠古時候,瑤、壯本是一母所生的親兄弟。後來大家都長大成人了,樹大分枝,崽大分家,兄弟倆一個走北一個走南,各自成家,繁衍了各自的子孫,才形成了兩個族群。由於生息的地理環境不同,生活習慣也逐漸不同,漸漸地表達思想感情、交流信息的語言也不同。壯家的先祖莫一大王深深地感到兄弟們忙於生活,天各一方,但親骨肉的感情,不能疏遠,必須經常走往才對。於是,他帶領了十多個子孫,不遠千里,到如今廣西和湖南交界瑤家聚居的“千家峒”去看望兄弟。瑤王一見莫一大王的到來,異常高興,兄弟久別重逢,少不了隆重設宴招待老弟及侄子姪孫。桌上雞鴨魚肉自不必說,其中還有一隻大海碗裝夾著碧綠菜葉的淡黃“糊糊”。莫一大王一見,禁不住笑道:“瑤兄,一別幾十年,真想不到你們在千家峒里拿玉米洋當菜吃。”瑤王聽後,哈哈大笑起來:“我說壯老弟呀,你眼睛老花了,還沒看清楚是什麼東西呢?”說完他用木勺舀一勺到莫一大王的碗里,和聲勸道:“壯老弟,你嘗嘗看,是玉米洋還是什麼?”莫一大王一嘗,的確不是玉米洋,而是有著濃郁的黃豆原汁原味的芬芳,柔滑而又有嚼頭的“糊糊”。“好!的確好!”莫一大王連連誇贊後,問道:“瑤兄,你們煮的這東西怎麼煮得比我們的‘洋’好吃呢?”“壯老弟,這不是玉米粉搗的‘洋’,而是我們瑤山用黃豆粉做的豆腐,瑤家豆腐。”莫一大王央求兄長教他做這種瑤家豆腐,回到南方好好的傳授給子孫,這也是對兄弟親情的惦念。於是,瑤王把做“瑤豆腐”的方法傳給莫一大王。他回到南方後又傳給自己的於孫,並告誡子孫:往後凡是貴客上門,必須用“豆腐瑤”招待,不忘瑤兄的親情。從此,“豆腐瑤”作為一道壯家招待客人家庭菜,一傳了幾千年。
“瑤豆腐”的製作並不像漢人製作豆腐那麼複雜。古時沒有電,加工糧食在壯家瑤寨里主要靠“碓”。用一隻腳一下一下的踩,“碓嘴”在石坎中慢慢的一下又一下舂,把玉米、穀子、黃豆的顆粒倒入石坎中重新再舂,如此來回數次,才能舂好。宜州舊時民謠:“妹呀妹”嫁到北山背。手攀牆,腳舂碓。哥哥騎馬去接妹,家公家婆不給回,扯起圍裙抹眼淚。”由此可見“手攀牆,腳舂碓”這種繁忙笨重的體力勞動千百年來壓得壯家婦女喘不過氣來。她們周而復始的天天舂,舂穀子、舂玉米、舂黃豆,保證全家人一天的食用。做“瑤豆腐”的基本原料也是用碓舂出來的。經過來回幾次舂篩之後,得出很細的黃豆粉,架鍋、裝水、生火,一隻手拿筷條慢慢運攪動,另一隻手抓黃豆粉均勻地灑入鍋中,不能讓豆粉在水中“結子”,越攪得均勻越好,直到沸騰,仍然繼續攪動。鍋里的水漸漸由稀變稠,說明黃豆粉已熟八成,此時把切碎了的任何一種蔬菜的葉子加人“糊”中,仍不停地攪動,使之混合均勻,等到菜葉熟了,加人蔥花、辣椒,少許米醋,最後放鹽,再攪勻後,蓋上鍋蓋,退火。不久,黃豆粉就會凝結在鍋邊和菜葉上,像一朵朵、一串串的“桂花”,即可吃。經濟寬裕的人家加葉的同時,加入肉鬆,其味更甜滑、口感更好。這就是散髮著黃豆原汁原味芬芳的“瑤豆腐”。
如今時代進步了,發達的科技取代了繁重的體力勞動。“碓”,這一古老笨重的糧食加工工具,除了極少數還無法拉電的邊遠山區峒場仍使用外,農村裡已基本絕跡了,都用電動的粉碎機加工糧食,黃豆打粉就是小事一樁,而且菜市場里天天有人賣“瑤豆腐粉”,做“瑤豆腐”方便得多了。但是,老一輩的宜州人卻認為機器打出來的黃豆粉比不得碓春出來的好吃,真令從未見過碓的年輕人將信將疑。
雖然如今人們的生活好了,荷包里有錢,市面上物質豐富,餐桌上中外古今、南北風味,不同檔次的各種名菜多的是,低檔次的瑤豆腐,雖然登不上大雅之堂,但作為壯鄉里瑤壯人家古老品種的傳統菜餚,因其花錢不多,容易煮,口味鮮,營養豐富,依然在千萬瑤壯人家餐桌上吐放芳馨,備受青睞。
[!--empirenews.page--]活血
簡介
在壯鄉,每每殺豬、宰羊的總少不了要做“活血”。聽老人講,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把“活血”做成功的,要看一個人的命,有些人的命無論如何就是做不成“活血”,這種說法可能有點迷信,但是客觀地說做“活血”絕對是一項技術活。
做法
步驟:殺豬時取新鮮血,加入適量食鹽,攪拌一段時間後靜置。待配料做好後,取溫水將血稀釋(要攪拌一下),待血凝固後加入配料即可食用。
原理:凝血酶在一定的理化條件下才能起作用)
殺豬取血時,加入一定的食鹽(應放多一些,感到比較咸才得),由於鹽度大,凝血酶不起作用,血無法凝固(大量的鹽相當於是抗凝劑);加入溫水(記住!是溫水,和人的體溫一樣左右的溫度,拿手試不應當感到燙),把血稀釋了,鹽度也被稀釋了,凝血酶有了適益的鹽度和溫度而起作用,血就凝結了。
作關鍵:1、先把鹽放在容器中再取血,取血時要不停攪拌,使鹽全部溶解即可。2、加的水溫度要適宜,如上所述。3、加水應從少到多加,一般來說,血不結往往是加水不夠,而不是加水太多,如氣溫合適,加冷水都可以結。
正常情況下等十分鐘就可以判斷“活血”是否做成功了,方法很簡單,概括起來就是一看二動。看就是看碗里的活血是否結成硬塊,如果成功的話,那“活血”就像豆腐酪一樣,鮮紅中帶著透明,但這樣通過看的方法判斷只適用那些製作“活血”的高手;動就是傾斜一下碗,如果活血不動就成功,如果活血流出碗那就失敗了,當然也不要灰心,這樣不成功的作品也不浪費,拿到鍋里煮開了也可以吃,但是就沒有了“活血”的味道了。
“活血”是地方特色食品,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吃,所以吃的時候一定要遵循自願的原則。
[!--empirenews.page--]豬龍碰
簡介
豬血腸也叫“豬龍棒”,又叫“豬龍碰”。 是農家每年臘月殺豬後必不可少的一道菜餚。
做法
原料:豬小腸、豬血、大米飯、玉米粉、花生仁、鹽、油、五香粉等。
制法:將小腸洗淨備用,花生仁炒熟搗碎,然後與豬血、大米飯、玉米粉炒熟、油鹽適量拌勻成爛泥狀(不要過烯爛),灌輸入腸內並壓緊壓實,扎好兩頭,放入鍋里文火煮熟即成。豬龍碰撈出水後即可食用,亦可再次入油鍋炸至表皮稍黃,出鍋切塊上桌當主食,這樣吃起來更加香脆可口。
[!--empirenews.page--]油包肝
簡介
油包肝是巴馬當地一道非常有名的小吃,如果您到了巴馬,可一定不要錯過這樣的美食!
做法
巴馬油包肝
原料:質好豬肝半斤(四人食量),網油0.25斤,大蒜苗2根。
輔料:五香粉、耗油、蒜米、姜絲、鹽、雞精、料酒、醬油、水淀粉。
作法:
步驟1:先將豬肝切成中指大小的肝塊,把大蒜苗桿部切成段狀,留蒜葉備用,調好水淀粉;
步驟2:將網油鋪開在帖板上,將肝塊一塊放到網油上,卷好,用刀切斷,依序將所有的肝塊用網油包好(油包肝);
步驟3:用鍋將水燒沸,將蒜葉置入其中(5秒鐘即可),用已呈蔫狀的蒜葉從中段將油包肝綁好;
步驟4:洗淨炒鍋,置水一碗,將蒜葉綁好的油包肝倒入鍋內,加入少許鹽,加熱,滾水煮2—3分鐘後將油包肝撈出,瀝乾余水。(煮得太久,豬肝會變硬,味道將會大打折扣,煮不夠也不行);
步驟5:倒掉煮油包肝的水,依序將少量油——鹽——姜絲——蒜米(小火狀態下)倒入鍋中,加大火,燒到鍋頭微冒煙,將油包肝倒入鍋內,加料酒,小心翻炒至網油有少量油流出(稍呈淡黃色,大概要炒3分鐘),加入五香粉、耗油和醬油,再炒1分半鐘,加雞精,勾兌水淀粉,撈勻,即可出鍋上桌。
美味之亮點:
色澤明亮、鮮黃,吃起來爽口嫩滑,味道鮮美,稍肥而不膩!
[!--empirenews.page--]生炒牛雜
簡介
生炒牛雜採用黃牛肉,牛肛腦,牛百葉,牛黃喉等材料並配合秘制配方,用猛火烹飪而成,其味道鮮嫩,脆口,讓人吃過不忘,回味無窮,深受廣大朋友的喜愛,多次被選為廣西特色菜。
做法
主料:田螺、牛雜
輔料:黃豆芽、酸筍、子姜、泡椒、蔥、姜、乾辣椒、蒜、陳皮、沙姜
1.將柳州筍絲焙乾,待用。
2.將石螺下少量鹽焙乾水,用旺火燒熱,加入適量油,下輔料爆炒後,放入石螺及少許二湯,燜5分鐘起鍋待用。
3.用旺火燒熱,加入適量油,下料頭及柳州酸筍絲、酸芋苗、酸子姜、泡椒蓉、番茄蓉爆炒香,下二湯,落調料調味後煮至沸騰起鍋,酸湯完成。
4.將大豆芽灼水後,起鍋置入木桶容器內墊底。
5.下二湯,待燒滾後,放入燜置好的石螺,煮約3分鐘後,下牛雜煮約2分鐘起鍋,在成品面上淋上紅油、麻油、胡椒粉即可。
- 推薦美食
- 相關菜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