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菜系
魯菜
川菜
粵菜
閩菜
蘇菜
浙菜
湘菜
徽菜
做菜視頻
家常菜
美容菜
美食DIY
風味小吃
養生菜譜
特色美食
國外美食
飲品甜點
烘焙食譜
湯粥做法
記錄片
家常菜譜
小吃
熱菜
小炒
涼菜
早餐
湯羹
煲粥
飲品
午餐
晚餐
下午茶
火鍋
葷菜
滷菜
素菜
奶昔
果醬
醬菜
蓋澆飯
炒飯
三明治
布丁
粽子
其他
健康飲食
食材百科
食療菜譜
美容瘦身
母嬰飲食
疾病調理
飲食常識
烹飪技巧
廚房常識
四季食譜
春季食譜
夏季食譜
秋季食譜
冬季食譜
特色面食
麵條
饅頭
包子
麵食
烘焙
餅乾
麵包
蛋糕
餛飩
餃子
花卷
意面
春捲
披薩
糕點
蛋撻
餅類
月餅
食材大全
肉禽類
水產品類
蔬菜類
果品類
米面豆乳
藥食及其他
調味品類
美食問答
專題頻道

廣州小吃大全_廣州特色小吃美食介紹

來源:愛料理 分類:食材百科 時間:2024-03-29 10:43:09

廣州,簡稱穗,別稱羊城、花城,廣東省省會,位於廣東省中南部,東江、西江、北江交匯處,珠江三角洲北緣,瀕臨中國南海。

廣州的飲食文化聞名中國。是中國十大美食之都,所謂“食在廣州”。廣州每年都有美食節,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廣州菜是在匯集廣東省各地優秀民間美食的基礎上不斷地吸取中國各大菜系之精華,借鑒西方食譜之所長,融匯貫通而成一家的。廣州人喜愛飲茶,尤其愛飲早茶。特色小吃蘿蔔牛腩、雲吞面、及第、艇仔粥、腸粉荷葉包飯等。

廣式月

簡介

廣式月餅是過中秋節首選的佳品。其特點是:皮薄鬆軟,油光閃閃,色澤金黃,油潤軟滑、甘甜不膩、造型美觀,圖案精緻,花紋玲瓏清晰,餅身呈腰鼓形,餅底呈皮色幼砂眼,不易破碎,攜帶方便等特點,不但在國內市場上十分暢銷,而且遠銷港澳、海外。廣式月餅的餡料多種多樣,多以餡料命名,其風味可分為純甜和咸甜兩種。純甜口味的有五七(仁、、麻仁、花生仁、瓜子仁五種)、椰蓉、蓮蓉、豆蓉、豆沙為餡心等月餅;咸甜口味的是在月餅中加入了蛋黃香腸、雞絲、叉燒肉等餡心的月餅。    

廣式月餅主要品種有:白蓮蓉月、叉燒臘腸月、純正蓮蓉月、單黃白蓮蓉月、單黃黃蓮蓉月、蛋黃白豆沙月、蛋黃白蓮蓉月、蛋黃豆沙月、蛋黃豆蓉月、蛋黃鳳月、蛋黃蓮蓉月、蛋黃鮮冬蓉月、蛋黃鮮椰汁月餅王、豆沙月、豆蓉月、鳳梨精品月、鳳梨月、貢品月、果仁芋蓉月、歡樂兒童月、黃金PIZZA月、火腿月、健康月、蓮蓉月、玫瑰豆沙月、七星伴月、奶油椰絲月、禮品月、迷你月、栗蓉月、雙黃白蓮蓉月、雙黃豆沙月、雙黃黃蓮蓉月、雙黃蓮蓉月、欖仁燒雞月、水果月、三蛋白蓮蓉月、三黃蓮蓉月、香檳美酒月、鮮花月、伍仁月、特大月餅、瑤柱叉燒月、椰絲蓮子月、月餅餡類原材料、雲腿月餅等等。    

廣式月餅餡料有蓮子、杏仁、欖仁、桃仁、綠豆芝麻、咸蛋、叉燒、燒冬菇、冰肉、糖冬瓜蝦米、橘餅、陳皮、檸檬葉、瑤柱等。著名的月餅是:蓮香樓純正蓮蓉月餅、趣香餅家的四喜牌五仁甜肉月餅、純正蓮蓉月餅、白蓮蓉月餅、蛋黃蓮蓉月餅等等。

做法

原料:糖漿皮、鮮雞蛋、肥肉、果仁、芝麻、糖蓮子、糖冬瓜、核桃白糖、生油、麻油、汾酒、麵粉、糖金桔、玫瑰糖制陷。材料用量自酌。

做法:1、果仁洗淨。跟白糖、肥肉加清水和勻,再投入潮粉、欖仁、油搓勻,便成為月餅陷料。

2、陷料包在皮內,烘烤即可。

[!--empirenews.page--]

撞奶

簡介

廣州姜撞奶源於珠江三角洲一帶民間傳統美食。味道香醇爽滑,甜中微辣、風味獨特且有暖胃表熱作用。姜,素以藥食俱佳見稱,研究發現,生薑中含有一種特殊的與水楊酸相似的物質,經稀釋作為液稀釋劑,對降血脂、血壓,防止血栓形成及心肌梗塞等,有特殊的療效作用,經常食用能保健強身,養生益壽之效果深受各界人士喜愛。

特點:

姜撞奶口感綿軟糯香,牛奶猶同少女吹彈可破的肌膚般潔白透明,勺子輕觸便劃開痕跡,有時看著一碗完好的姜撞奶,竟是不忍拿勺挖開的。入口一股綿滑奶香……甜甜的帶一絲微辣,難怪這道甜品流傳之廣,其中滋味絕妙。

這是一款百年經典的粵式甜品,是廣州番禺有百多年歷史的民間美食,馳名省港澳。它是用熱鮮奶衝入新鮮姜汁凝結而成,形似豆腐花,辛甜香滑,養顏美容,止咳安眠。即可現做熱食,暖胃表熱,祛寒行血,又可冷藏食用,清涼潤喉,冰爽舒暢。最重要的是它簡單易做,成功率極高,是零廚藝的懶人展現技能的最佳選擇!

歷史文化

關於姜撞奶,曾有傳說。從前,在廣東番禺沙灣鎮,一個年邁的老婆婆犯了咳嗽病,後知道姜汁可治咳嗽,但姜汁太辣,老婆婆無法喝下去,媳婦於是將水牛奶加糖煮熱,倒入裝姜汁的碗里,奇怪的是過了一陣子牛奶凝結了,婆婆喝了後頓覺滿口清香。第2天病就好了。因此姜撞奶就在沙灣鎮流傳開了,沙灣人把“凝結”叫“埋”於是“姜撞奶”在沙灣也叫“姜埋奶”。

做法

材料(1碗的量):

全脂鮮牛奶 180毫升

姜汁12毫升 (我用150克的姜榨出60毫升姜汁,做了5碗)

糖12克

做法:

1. 姜去皮切塊,放榨汁機榨出姜汁,盛1湯勺到碗里

(因為我們家有工具,如果你們沒有,可以將姜剁碎,然後放入紗布中將汁擠出,當然這可以個體力活呢。)

2. 取180毫升全脂鮮奶,放微波爐里以高火檔加熱50秒後取出,加糖攪拌均勻

3. 迅速將牛奶倒(撞)入盛有姜汁的碗中,倒完後請不要攪動或搖晃碗里的牛奶,20秒即可凝固成姜撞奶。

4. 天氣寒冷時請趁熱食用;天氣炎熱時,放涼後置於冰箱冷藏,便成了一款美味的消暑甜品。

[!--empirenews.page--]

馬蹄

簡介

馬蹄糕是一種廣東,福建福州地區的漢族傳統甜點名吃之一。以糖水拌合荸薺制而成。

荸薺,粵語別稱馬蹄,故名。其色茶黃,呈半透明,可折而不裂,撅而不斷,軟、滑、爽、韌兼備,味極香甜。此品以廣州市泮溪酒家的為最有名。因其所處的泮壙是盛產馬蹄的地方。所產的馬蹄粉,粉質細膩,結晶體大,味道香甜,可以做成多種點心、小吃。以它做成的馬蹄糕,是泮溪酒家的傳統名食,四季皆宜。

馬蹄糕品種有透明馬蹄糕、生磨馬蹄糕、油煎馬蹄糕、鴛鴦馬蹄糕、三色馬蹄糕等。

做法

制時先濾(馬蹄)粉漿、煮糖水,再把沸糖水衝入粉漿攪拌成糊後蒸熟,便成為著名的泮塘馬蹄糕了。

[!--empirenews.page--]

腸粉

簡介

腸粉又叫布拉蒸腸粉,是一種米製品,亦稱布拉腸、拉粉、卷粉,【不同於豬腸粉(形似豬腸)】 ,因為早市銷量大,多數店家又供不應求,人們常常是排隊候吃,因此又被戲稱為“搶粉”。出品時以“白如雪,薄如紙,油光閃亮,香滑可口”著稱。 在廣東,腸粉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街坊美食,它價廉、美味,老少咸宜,婦孺皆知,從不起眼的食肆茶市,到五星級的高級酒店,幾乎都有供應。

廣東腸粉主要流派有兩種:一種是布拉腸,另一種是抽屜式腸粉,由於使用腸粉的製作工具不同,所以導致做出的腸粉都不相同,布拉腸粉是以品嘗餡料為主(腸粉漿大部分是使用米粉再添加澄面,粟粉和生粉),而抽屜式腸粉(腸粉漿是使用純米漿做成)主要品嘗腸粉粉質和醬汁調料!現在腸粉是廣州茶樓、酒家早茶夜市的必備之品。潮汕地區的腸粉與廣州地區的腸粉製作方式相同,但是由於配料不同,因而口味也有較大的地區差異。布拉腸粉是將米漿置於布上蒸成,又叫布拉蒸腸粉。廣州經營布拉腸粉比較著名的店家有銀記、大可以等。抽屜式腸粉主要是做早餐腸粉為主,其中粵西地區最出名的是“都城腸粉”,在肇慶,雲浮一帶久負盛名。在香港,腸粉亦是傳統粥店中早餐常見的食品。通常早餐吃的腸粉是在表面加入蝦米的齋腸;亦有炸兩滑腸粉,是在腸粉內包上油條。以往經常由流動小販在街角出售齋腸,近年已大部份轉為鋪位經營,一般會將腸粉切斷,吃時再加入芝麻、甜醬及辣醬調味。注意,豬腸粉與腸腸粉粉並非同一類食物,但某些食客會將之混淆。豬腸粉雖然同是米漿製作,但是卻與腸粉不同,味淡的豬腸粉並無餡料,是由米漿捲成卷狀然後切粒,每粒的橫切面有如樹木的年輪般成不規則的圈狀,配以不同風味的醬油而成。

歷史文化

有人說“最早是抗日戰爭時期由泮塘荷仙館創制。”又有人說“腸粉起源於廣州,早在清代末期,廣州街頭上就已經聽到賣腸粉的叫賣聲”。也有傳說是乾隆皇帝游江南那會兒,受了吃客大臣紀曉嵐的蠱惑,專門拐去粵西吃腸粉。當吃到這種“夠爽、夠嫩、夠滑”的東西時,乾隆贊不絕口,並乘興說:這米粉有點像豬腸子。腸粉在廣東是最為普遍的早餐粉粉嫩嫩、晶瑩剔透的感覺實在美不可言!看起來粉皮白如雪花、薄如蟬翼、晶瑩剔透,吃起來鮮香滿口、細膩爽滑、還有一點點韌勁讓人一吃難忘,越吃越愛吃。

[!--empirenews.page--]

蝦餃

簡介

蝦餃是廣東漢族著名小吃,屬粵菜系。以一層澄面皮包著一至兩只蝦為主餡,份量大小多以一口為限。傳統的蝦餃是半月形、蜘蛛肚共有十二褶的,餡料有蝦,有肉,有筍,現在流行的是獨蝦蝦餃。優質美味的蝦餃一定要皮薄而軟,如果餃皮是半透明則更佳;蝦要爽口彈牙,餃內有少量汁液,全只餃要夠熱則為最佳。

蝦餃,透明玲瓏,滑爽鮮美。是廣東茶樓、酒家的傳統美點。廣東人飲茶,少不了來一籠蝦餃。上乘的蝦餃,皮白如冰,薄如紙,半透明,肉餡隱約可見,吃起來爽滑清鮮,美味誘人。蝦餃最早出現在廣州郊外靠近河湧集市的茶居。那些地方盛產魚蝦,茶居師傅再配上豬肉竹筍,製成肉餡。當時蝦餃的外皮選用粘(大)米粉,皮質較厚,但由於鮮蝦味美,很快流傳開來。城內的茶居將蝦餃引進,經過改良,成為廣州的名點,歷久不衰。

歷史文化

蝦餃始創於20世紀初廣州市郊伍村五鳳鄉的一間家庭式小茶樓。相傳當時的伍村很繁榮,地方幽美,一河兩岸,河面經常有漁艇叫賣魚蝦。這家酒樓老闆為了招徠顧客,便別出心裁,收購當地出產的鮮蝦,加上豬肉、筍等作餡料製成蝦餃。當時蝦餃皮厚不光亮,但因新奇,味道又鮮美,贏得了食客的喜歡,不久便名餳廣州,各大酒樓爭相制售,並經點心師的改革,將原料用麵粉改成“澄粉”,效果特佳,更加吸引客人。

做法

蝦餃在製作上較為講究,將澄面、生粉製成蝦餃皮;鮮蝦洗淨去殼吸乾水分壓爛攪拌成肉膠,肥肉切成細粒,用開水燙至剛熟,再用清水浸過,使肥肉既爽而又不致出油;加入雞蛋白、細筍絲、味粉、麻油、胡椒粉等配料,經冷凍後製成蝦餃蒸熟。蝦餃片薄而半透明,皮內鮮餃餡料隱約可見,形似一梳香蕉。由於外形美觀,味道鮮美爽滑,美味可口,深受海內外食客贊譽。近十年推出的雞粒蝦餃、蟹黃蝦餃等新品種更受食客的青睞。

[!--empirenews.page--]

雲吞面

簡介

雲吞面或叫做餛飩面,雲吞面是廣東省地道的漢族小吃。一般以雲吞拌面,分為湯麵與撈面。是一種在中國十分普遍的食品。以煮熟的餛飩和蛋面,加入熱湯即成。

吃雲吞面也有講究,不要以為幾顆餛飩一把面加點湯就叫雲吞面。正牌的雲吞面需要”三講“: 一講面。地道的面要從麵粉加雞蛋做起,而且最講究的應該一點水都不用,完全靠雞蛋。這樣做出來的面煮出來帶點韌度,吃到嘴裡非常爽脆。 二講雲吞。關鍵在於裡面的餡,用新鮮的蝦球,也是一口咬下“剝剝翠”。 三講湯。用柴魚蝦殼熬出來的湯即要有鮮味還有清,加味精是大忌。

辨別雲吞面真假還有一招:韭黃一定不能缺。 連麵條盛放上桌也有講究:碗底一般放五顆鮮蝦雲吞,然後把麵條鋪放在雲吞上面,再加入大半碗面湯,湯裡面如Curtner說的要放些韭黃絲,增添美味並帶來清脆的口感。因為要保持麵條的彈性,所以要注意不能讓面湯把麵條全泡進去,必須有一部分麵條露在湯上面,而且要趁熱趕快吃。

歷史文化

雲吞面是廣東地道小吃的一種。雖然麵食在廣東並不是以主食的地位出現,但出奇的是大部分的廣東人對雲吞面有一種難以割捨的情懷。 據考據,雲吞面最早在清末明初,廣州的西關一帶出現,相傳是同治年間從湖南傳入。初期多數是由小販肩挑著四處販賣 餛飩也叫雲吞,起初是用於祭祀的。直到宋代,每逢冬至,市鎮店肆停業,各家包餛飩祭祖,祭畢全家長幼分食祭品餛飩。富貴人家一盤祭祀餛飩,有十多種餡,謂之:“百味餛飩”。 南宋後,餛飩傳入市肆。

做法

廣州人愛吃雲吞面,一碗上乘的雲吞面,要有“三講”:一講面,必須是竹升打的銀絲面;二講雲吞,要三七開肥瘦的豬肉,還要用雞蛋黃漿住肉味;三講湯,要大地魚和豬骨熬成的濃湯。小小雲吞面,承載著豐富的本地元素。

吃雲吞面也有講究,不要以為幾顆餛飩一把面加點湯就叫雲吞面。正牌的雲吞面需要“三講”:

一講面。地道的面要從麵粉加雞蛋做起,而且最講究的應該一點水都不用,完全靠雞蛋。這樣做出來的面煮出來帶點韌度,吃到嘴裡非常爽脆。

二講雲吞。關鍵在於裡面的餡,用新鮮的蝦球,也是一口咬下“剝剝翠”。

三講湯。用柴魚蝦殼熬出來的湯即要有鮮味還有清,加味精是大忌。辨別雲吞面真假還有一招:韭黃一定不能缺(正宗廣式雲吞面只放韭黃不放青菜)。連麵條盛放上桌也有講究:碗底一般放五顆鮮蝦雲吞,然後把麵條鋪放在雲吞上面,再加入大半碗面湯,湯裡面要放些韭黃絲,增添美味並帶來清脆的口感。因為要保持麵條的彈性,所以要注意不能讓面湯把麵條全泡進去,必須有一部分麵條露在湯上面,而且要趁熱趕快吃。

[!--empirenews.page--]

乾蒸燒賣

簡介

乾蒸燒賣是廣東小吃,廣式飲茶中的乾蒸燒賣是茶市必點的人氣點心之一。在20世紀30年代,乾蒸燒賣已風靡廣東各地,近20年來,又傳遍廣西的大中城市,成為嶺南茶樓、酒家茶市必備之品。

乾蒸燒賣是用半肥瘦豬肉、蝦仁、雲吞皮和雞蛋為主要原料,以生抽、白糖、鹽、雞粉、胡椒粉、生粉、料酒為配料加工製作而成的。許多人一提到廣式飲茶就馬上會想起蝦餃、燒賣。乾蒸燒賣用薄面皮裹半露的肉餡料蒸熟,色鮮味美,質地爽潤,爽口不膩。

歷史文化

燒賣源起元代大都,一說內蒙古,現在中國內蒙古、北京、山西、廣東、山東、江浙等地均有分布。在20世紀30年代,乾蒸燒賣已風靡廣東各地,近20年來,又傳遍廣西的大中城市,成為嶺南茶樓、酒家茶市必備之品。

做法

乾蒸燒賣有豬肉乾蒸燒賣和牛肉燒賣兩種。其中牛肉燒賣的歷史有七八十年之久。牛肉燒賣的製作方法是:取牛肉去掉筋絡,用刀剁碎後配以肥豬肉粒、姜汁、酒等拌勻,撻至起膠,擠成一個個丸子上碟。每碟兩粒,放進蒸籠里蒸熟。現在,有配以馬蹄粒、筍粒等爽口配料,使其更加鮮香爽口,肥美不羶。現在廣州也有的高檔茶樓在燒賣裡面用上鮮蝦肉,這種新式的燒賣做法,味道極其鮮美,口感爽滑!所以,在廣州喝早茶的時候,記得叫上一籠的乾蒸燒賣,品嘗一下這歷史悠久的美味。

[!--empirenews.page--]

雞仔餅

簡介

雞仔餅是廣東廣州地區漢族傳統餅類名小吃,原名“小鳳餅”,清代咸豐年間廣州西關姓伍的富家有一名叫小鳳的女工所創制。

雞仔餅是廣東四大名餅之一。僅是外形,就讓人一見鍾情:嬌小的身段,橢圓形略似美女的鵝蛋臉,在幾乎清一色正圓形的餅餌群體中顯出另類美。皮薄餡少的,吃起來比較脆;皮厚餡豐的,酷似國畫大師齊白石老人筆下正在俯首覓食的小雞,外脆內軟,很有嚼頭。咬一口,只聽“咯咯”作響,濃香像一股決堤的洪水奔湧而出,再咬幾口,恍若引爆了一個香料庫,復合香氣從餡里迸射四濺,濃得化不開,直至進入了深度咀嚼階段,才逐漸分辨出蒜茸的辛香、南乳的鮮香、芝麻的油香、肥肉的甘香……雞仔餅的最大特點是耐人尋味。它有深度,越嚼味越好,吃完後隱藏在牙縫里、舌底下、嘴角邊的美味余香仍在不斷輻射,久久縈繞;它也有廣度,主食與副食、葷食與素食,主料、輔料、佐料、調料集於一身,融於一爐,《水滸》的“五味瓶”之喻用於雞仔餅,顯得單調乏味,雞仔餅不啻是一桌微縮的盛宴!因此,它宜佐茶、佐酒甚至佐膳,這樣的多面手,在餅餌一族中堪稱出類拔萃,令人青睞有加。

歷史文化

1、小鳳是伍紫垣的婢女,是順德人。據說在清朝咸豐五年(1855年)初秋某日,主人伍紫垣接待外地客人,碰巧主廚不在,便吩咐小鳳做一款廣東點心給客人食用,而家裡一時亦無準備煮食材料,便到成珠樓把常年儲存的惠州梅菜連同五仁餅餡(當時正直月餅季節)搓爛,加上用糖醃過的肥豬肉,再加上精鹽、香料等拌和,用餅皮包裹,捏成丸形,稍為壓扁,放入爐用慢火烤烘至脆,取出待客。客人品嘗後深覺甘、香、酥、甜、咸兼有,咸中帶甜,味道獨特因而大加贊賞並問此餅何名。由於此餅是小鳳巧制,主人便隨口說是“小鳳餅”。

2、某一天,主人伍紫垣接待一位外地來的客人,碰巧點心師傅不在。小鳳就把平時私底下儲藏起來以備充飢的餅乾拿出來招待客人,不料客人吃後大加贊賞,過後還來信稱道。其實,小鳳那時只不過是把平日宴客剩下的菜餚收集起來,加些梅菜壓成餅塊,再請點心師傅代為烘乾而已。想不到這種餅居然入口松化,十分可口。這個意外的發現啓發了伍紫垣,於是他命令點心師傅如法炮製,並將此餅取名為“小鳳餅”。

3、“小鳳餅”被認為是梁氏的祖傳,而“小鳳”一名來自於其酷似小雞的外形。在後來成珠樓將“小雞”註冊為“小鳳餅”的商標時,其意在附和將“雞”雅稱作“鳳”的民間習俗。

小鳳餅成為名餅是在半個世紀之後。成珠茶樓當時因中秋月餅滯銷,制餅師傅突然想到把制月餅的原料按小鳳餅的方法製作。雞仔餅用料不下十種,糖的重量佔了三成,加上少量精鹽、胡椒粉和五香粉,又摻和冰肉(肥豬肉)和欖仁,使餅身脆化,咸中帶甜,可茶可酒,受到顧客的一致好評。就這樣,新品種的“成珠小鳳餅”誕生了。

[!--empirenews.page--]

粉果

簡介

粉果是廣東省廣州地區漢族傳統名點。其皮與形狀較蝦餃略大而不一定是半月形,餡卻有蝦肉、鮮豬肉、叉燒、筍肉、冬菇等,放風味與蝦餃不同;與蝦餃另一異點是,粉果可以隔水蒸,也可以用油半煎炸,為煎粉果。 粉果又稱“娥姐粉果”,相傳粉果的創制人是抗戰前一名叫“娥姐”的女傭,因粉果別具風味而被“茶香室”的老闆看中,特聘娥姐到茶室主持製作,並以娥姐命名此點心。

粉果創制已有半個多世紀。粉果以澄面、生粉、水、豬油、精鹽拌勻搓皮,以叉燒、瘦肉、冬菇、筍、鮮蝦配以生抽、白糖、味粉、氂油等調味品為餡料,經精心包制而成。其特點是清香、肉鮮皮脆、味道鮮美。粉果的包制,要求滿而不實,形似欖核,搖有響聲。餡料要細。由於製作精細,風味獨特,故深受食家的喜愛。

[!--empirenews.page--]

糖不甩

簡介

糖不甩又名如意果,是廣東地區漢族傳統名點,屬於粵菜甜點。

特點:

口感絕對是酥滑香甜、醒胃而不膩、味香四溢、老少咸宜。是湯圓的孿生兄弟,加姜汁特別祛寒正氣。“糖不甩”做法簡易,直接把糯米煮熟,挪搓成粉丸,在鐵鍋中用滾熱的糖漿煮熟,然後撒上碾碎的炒花生或切成絲的煎雞蛋伴食。

歷史文化

典故

那麼這“糖不甩”的由來又是什麼呢?據傳還跟八仙有關。清朝道光十九年,廣東東莞東坑鎮一帶吸食鴉片之人甚多。初春二月二,由於流毒泛濫,民不聊生,趕往東坑過“賣身節”受財主雇傭的男丁精壯無幾,大都是面黃肌瘦,勞力退減。上天大八洞神仙呂洞賓聞說後連忙打制治癮靈丹,普渡眾生。但良藥苦口,再者私自下凡,乃冒犯天條。於是呂仙人把仙丹藏於熟糯粉丸內,配以糖漿煮成甜滑、可口的“糖不甩”(取之“糖粉粘丹不分離”之意),搖身變成一個挑擔叫賣的老翁,從街頭到墟尾實行半賣半送。眾人吃後,果真殺住了鴉片流毒,體力、智力恢復。農歷廿四節氣倒背如流,東坑“糖不甩”因此而名揚遠近。

口感絕對是酥滑香甜、醒胃而不膩、味香四溢、老少咸宜。

趣事:

相傳“糖不甩”還跟男女姻緣相關呢。地處東坑、茶山、橫瀝各鎮的“埔田片”一帶,舊時男婚女嫁還比較保守,更談不上如今的自由戀愛了。每當媒婆帶後生仔到女家“相睇”,如果女方家長同意這門親事,便煮“糖不甩”招呼男方。男方看到端上桌上的是“糖不甩”,知道這門親事“甩”不了了,於是大功告成,大碗“糖不甩”越吃越香,吃完一碗再添一碗,表明願意好事成雙。如果女方不同意這門親事,則煮打散雞蛋的腐竹糖水,男方看到台上擺的是碗打散雞蛋的腐竹糖水,知道這門親事“散”了,那就知趣一點,以後別再糾纏了,這時“腐竹糖水”雖甜在嘴巴,卻苦在心上,匆匆喝上一口,便告辭而去。這樣的事,對上年紀的東坑人來說,都非常清楚。

有關“糖不甩”的趣事尚多。據傳公元1883年,即光緒九年,慈禧終止聽政,光緒帝親政皇朝。廣開賢路,恢復全國科舉大考。東坑丁屋村貧苦才子丁仁長,上京赴考,沿途以吃母親所做“糖不甩”糕點充飢。試後被光緒帝欽點為癸末科當朝進士,御封“翰林院庶吉大學士”,驚動鄉梓,現存丁屋村有碑為證。

時過境遷,“糖不甩”小食已傳遍省港城鄉。

做法

材料:

糯米粉160克、粘米粉40克、水約130克(主料)(約22個的量)

紅糖50克、生薑3片、水50克 (糖漿汁)

花生碎50克、黑白熟芝麻適量、白糖30克 (配料)

做法:

1、將糯米粉和粘米粉混合後,加水混合成光滑的糯米面團,搓成15克左右的小圓子備用(可以直接用200克糯米粉製作,我是為了成品有型,添加了少量的粘米粉,粘米粉添加後口感Q彈,喜歡糯米黏的口感就直接用糯米粉好了,圓子不要太大,包餡無所謂,不包餡小一點最好,15克個人感覺大小合適)。

2、將圓子放到水中煮至漂浮。

3、另起一鍋,加入紅糖50克、水50克,慢慢攪拌至糖融化,加入3片薑片,煮出香味後撈出(加了薑片味道很棒,而且和紅糖一起暖胃的效果好,根據自己口味可以不加也可以精細化操作加姜汁)。

4、將熟花生仁壓碎,加入白砂糖和黑白芝麻,攪拌均勻。

5、煮好的小圓子直接撈到糖汁中,小火煮片刻,(注意將鍋子搖搖,使糖汁均勻裹滿圓子,同時還可以避免糊底)糖汁濃稠,圓子後關火。

6、將圓子裝盤,撒上增香的配料即可(花生碎和芝麻多多的最好)。

返回愛料理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