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菜系
魯菜
川菜
粵菜
閩菜
蘇菜
浙菜
湘菜
徽菜
做菜視頻
家常菜
美容菜
美食DIY
風味小吃
養生菜譜
特色美食
國外美食
飲品甜點
烘焙食譜
湯粥做法
記錄片
家常菜譜
小吃
熱菜
小炒
涼菜
早餐
湯羹
煲粥
飲品
午餐
晚餐
下午茶
火鍋
葷菜
滷菜
素菜
奶昔
果醬
醬菜
蓋澆飯
炒飯
三明治
布丁
粽子
其他
健康飲食
食材百科
食療菜譜
美容瘦身
母嬰飲食
疾病調理
飲食常識
烹飪技巧
廚房常識
四季食譜
春季食譜
夏季食譜
秋季食譜
冬季食譜
特色面食
麵條
饅頭
包子
麵食
烘焙
餅乾
麵包
蛋糕
餛飩
餃子
花卷
意面
春捲
披薩
糕點
蛋撻
餅類
月餅
食材大全
肉禽類
水產品類
蔬菜類
果品類
米面豆乳
藥食及其他
調味品類
美食問答
專題頻道

洛陽小吃大全_洛陽特色小吃美食介紹

來源:愛料理 分類:食材百科 時間:2024-06-02 19:24:50

洛陽古稱雒陽、豫州,位於河南西部、黃河中游,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中部地區重要的工業城市。洛陽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後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牡丹因洛陽而聞名於世,被世人譽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特色小吃八寶飯、不翻湯、重陽花、粉肉、韓城羊肉湯、後莊鹵肉、雞蛋、漿麵條、焦炸丸子、蝌蚪面、洛陽豆沙糕、驢肉湯、牡丹餅、牛肉扯面、牛肉湯泡饃、清蒸魴魚、山萸肉、酸湯焦炸丸、玉米湯、張記燒雞、長壽魚、孜然羊肉卷餅

胡辣湯

簡介

胡辣湯,又名糊辣湯,是中國北方早餐中常見的湯類食品。常見於街上的早點攤點,其特點是微辣,營養豐富,味道上口,十分適合配合其它早點進餐。胡辣湯主要起源於河南周口市西華縣逍遙鎮的“逍遙鎮胡辣湯”和漯河市舞陽縣北舞渡鎮的“北舞渡胡辣湯”,兩者的區別在於,逍遙胡辣湯配有黑木耳、黃花菜等配菜,北舞渡胡辣湯以回族羊肉湯為基礎,加入麵筋粉條、蔥花演變而來,這是一種湯類小吃。由三十餘種天然中草藥按比例配制的湯料在加入胡椒和辣椒又用骨頭湯做底料的胡辣湯又香又辣。目前,已經發展成為每個河南人都喜愛和知曉的小吃之一。

歷史文化

對於胡辣湯的歷史,說法較多。因為其主料胡椒自唐代才傳入中國,故儘管民間有胡辣湯創於周代和曹魏的傳說,其產生的上限不應早於唐。

胡椒是唐代才傳入中國的。三國一說估計也只是為了抬高自己而偽作的。宋代一說就頗為可信,糊辣湯因是民間小食,典籍很少有涉及的,據專家考證,糊辣湯的祖宗應該是酸辣湯和肉,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在宋 代流傳甚廣來看,在食物里加入辛溫香燥藥物,估計是當時的社會潮流,因此糊辣湯在這兩種食物的基礎上進行改進而成的。取酸辣湯的醒酒、消食的功用,加入肉類恐怕是為了適應更多層次人眾的口味和補氣補虛,再輔以生、胡椒、八角、肉桂等調料辛香行氣,舒肝醒脾。故此河南糊辣湯的主要口味是酸和辣。待到金元時期,中原動蕩,長江以北的河山多淪於狄夷之手(此處為行文,對少數民族同胞沒有偏見)。

北宋定都開封,商品經濟有了長足發展,而民間小吃也隨之興盛,花樣百出。《太平和惠民劑局方》等當時流行的醫藥著作都認為,在食物里加入辛溫香燥藥物有益行氣,故辛辣味食品頗為流行。一種結合了具有醒酒消食功效的酸辣湯的肉粥,成為胡辣湯的雛形。

明朝嘉靖年間。當時,閣老嚴嵩為了討皇帝歡心,從一個高僧手中得到一付助壽延年的調味藥獻給皇帝,以燒湯飲之。該湯美味無窮,龍顏大喜,命名為“御湯”。明朝亡後,御廚趙紀攜帶此藥逃至河南逍遙(今西華縣逍遙鎮),將此方傳到了該地。該地人因此湯辣味俱全,遂改名為“胡辣湯”。

做法

【原料】 (制30碗)熟羊肉1.6公斤,羊肉鮮湯10公斤,麵粉1.5公斤,粉皮(或粉條)500克,海帶100克,油炸豆腐150克,菠菜250克,胡椒粉15克,五香粉8克,鮮姜20克,鹽10克,香500克,芝麻油150克。

【工藝】 分為原料加工、洗麵筋、制湯三道工序。

(1)原料加工。熟羊肉切成小骰子丁(也可切片);粉皮泡軟後切成絲;海帶脹發後洗淨切成絲,用開水煮熟淘去粘液,再用清水浸泡;油炸豆腐切成絲;菠菜揀去黃葉,削

根,洗淨切成約2釐米長的段;鮮姜洗淨切成或剁成米粒狀。

(2)洗麵筋。將麵粉放入盆內,用清水約1公斤調成軟面團,用手蘸上水把面團揉上勁;餳幾分鐘,再揉上勁,然後兌入清水輕輕壓揉,至面水呈稠狀時換上清水再洗。如此反復幾次,直到將面團中的粉汁全部洗出,再將麵筋用手攏在一起取出,浸泡在清水盆內。

(3)制湯。鍋內加水約5公斤,加入鮮羊肉湯,再依次放入粉皮絲、海帶絲、油炸豆腐絲和鹽,用大火燒沸,然後添些涼水使湯鍋呈微沸狀。將麵筋拿起,雙手抖成大薄片,慢慢地在盆內涮成麵筋穗(大片的麵筋用擀杖攪散)。鍋內燒沸後,將洗麵筋沈澱的面芡(將上面的清水瀝去)攪成稀糊,徐徐勾入鍋內,邊勾邊用擀杖攪動,待其稀稠均勻,放入五香粉、胡椒粉,攪勻,再撒入菠菜,湯燒開後即成。食用時淋入香醋、芝麻香油。

[!--empirenews.page--]

雞蛋灌餅

簡介

雞蛋灌餅是是河南信陽地區漢族傳統名點,屬於豫菜小吃。深受中州居民喜愛。把雞蛋液灌進烙至半熟的餅內,繼續煎烙後烤制而成。餅皮酥脆蛋鮮香。

做法

傳統做發就是將面餅加雞蛋攤熟了,抹上甜麵醬,卷上生菜,有時也卷土豆絲。後來出現了改良的,是把雞蛋灌到餅中,餅是酥酥脆脆的。

[!--empirenews.page--]

漿麵條

簡介

漿麵條(也叫酸麵條,其原因是發酵後的漿酸味十足),河南省傳統美食小吃。洛陽、汝州、新鄭等地漿麵條,製作簡單,成本低、味道美、易於消化,因而自古以來流傳不衰,成為頗具濃厚地方特色的地方名食。

歷史文化

這漿麵條是起源於河南省新安縣,當時是以豌豆漿麵條著稱,歷史悠久。據傳在明朝正德年間,該縣一個姓史的人開了個飯店,生意很興隆。有一年小麥欠收,豌豆豐收,飯店天天賣豌豆面飯,一時生意蕭條。一天,京城一位欽差大臣帶隨從路過此店吃飯,店主因無上等米菜下鍋急得團團轉。當他看到盆里磨碎的豌豆和桌上的麵條時,急中生智,用椒葉、藿香等作作料,用豌豆漿作湯下入麵條,做了一鍋豌豆漿麵條。欽差大臣吃後十分滿意。此後店主便新增了漿麵條這一食譜,小店生意又興旺起來,從此,這漿麵條便成了河南的一道名吃。

但經過數百年的改良,眼下粉漿麵條的製作方法是非常考究的,漿麵條,顧名思義,是以麵條為主料,但這種麵條用的不是上等的麵粉,正宗的多為一些雜糧面,麵條一定要細。最重要的一點是這輔料-粉漿,這粉漿的好壞,直接決定整個小吃的味道。

做漿時,先把綠豆或豌豆用水浸泡,膨脹後放在石磨上磨成粗漿,用紗布過濾去渣,然後放在盆中或罐里。一兩天後,漿水發酵變酸,粉漿就做好了。做時把酸漿倒在鍋里煮至80℃的時候,漿水的表層泛起一層白沫.這時,要用勺子輕輕打漿,漿沫消失後,漿體就變得細膩光滑,接著再下麵條等其他調料即可。

另外一種輔料是芝麻葉,一般我們做麵條時都是放青菜的,但正宗粉漿麵條里放的都是芝麻葉,但芝麻葉不太好做,也很難找,很多人都用芹菜葉代替。芝麻葉要選初長成葉的葉心,洗乾淨之後,用開水焯一下,然後放在陰涼的地方曬乾保存起來備用。

如今方城縣的粉漿麵條已被洛陽粉漿麵條所代替,洛陽人的吃法也是非常講究的,以前的麵條里的配菜基本都是黃豆、芹菜、鹹菜絲老三樣,但眼下基本上都是十幾種時令小菜,像酸白菜丁、黃瓜丁、芹菜丁、胡蘿蔔丁、白蘿蔔丁,小尖椒、榨菜絲、雪菜丁、黃豆等等 ,不過這些都是事先醃制好的,已經入了味,可見下的功夫非同一般,所以,這吃起來,味道不用再說了。

相傳,東漢年間,光武帝劉秀為躲避王莽追殺,日夜奔走,數日水米未進。一日深夜行至洛陽附近,見到一戶人家。便想討些飯食,可主人貧窮,只有幾把乾麵條,一些已經放酸的綠豆磨的漿水。劉秀飢餓難耐也顧不了許多,主人就用酸漿,把麵條、菜葉、雜豆下入鍋內燒熟。劉秀狼吞虎嚥,竟然覺得香氣撲面而來,吃得那叫津津有味。日後劉秀當了皇帝,雖然有山珍海味伺候,卻依然對當年落難中的漿麵條念念不忘,以至於御宴中就有了漿麵條這道菜。

漿麵條傳承千年,流傳至今。當前,洛陽水席(一道名吃)與洛陽牡丹和洛陽龍門齊名,被稱為洛陽的三絕,在洛陽水席中就有漿麵條這道麵食

做法

做漿麵條最重要的就是打漿,漿常用的是綠豆漿和面漿(其他有紅薯漿等,屬時令性),而最好的是用綠豆漿,家庭最常用的是面漿。做漿過程將磨好的綠豆漿發酵,放入發酵物,充入適量的水,放入少許曲,然後放置24-48個小時,等發酵物溶解或者漿味很醇厚的時候就可以用了。

1、以麵粉加清水和成面團,分成兩份擀成皮,先取1份抹上油,再用另一份蓋在上面,擀成0.3釐米厚,切成菱形塊,下入八成熱的油鍋中作成淺黃色。當地稱之為棋炒。

2、綠豆先粗磨1遍,簸去豆皮,用清水浸泡4小時,然後用水磨磨成粉漿,用稀布濾成豆漿,再向漿內放人500克酵面,使漿發酵起酸味(通常放置24-48個小時)。

3、芹菜去葉、根洗淨,用開水焯透,頂刀切成菜花;醬胡蘿蔔切成小粒;花椒炒焦後擀成粉末;小磨芝麻油在鍋內燒熱,投入花椒粉,製成花椒油;黃豆煮熟成豆。以上配料分別盛在器皿中備用。

4、把3500克精麵粉,1500克黃豆粉放在案板上,中間扒一個小窩,加清水和成面團,蓋上濕布餳15分鐘,然後擀成薄皮,切成細麵條。

5、把豆漿上面澄清的漿水加入鍋內,再加入適量的清水燒開,放入麵條,待麵條煮熟後,撈入涼開水盆內過涼。把留下的豆漿加人1000克精麵粉調成糊,倒入鍋內燒開,把過水的回條撈入,攪拌均勻,滾開後盛入桶內即成。食用時,把花椒油、芹菜花、咸豆、醬蘿蔔、棋炒、辣椒油等小配料,根據個人愛好,任意選取,放在麵條上佐食。

[!--empirenews.page--]

牛肉湯泡饃

簡介

泡饃的特點是料重味重,肉爛湯濃,香氣誘人,食後余味無窮,又有暖胃之功能。基本製作工藝是,先用優質牛(羊)肉、牛(羊)骨,配以花椒、大茴、草果、桂皮等調料,入鍋內煮至內酥爛、湯汁濃備用。

歷史文化

牛羊肉泡饃,最早為西周禮饌,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牛羊肉泡饃是在古代牛羊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古代許多文獻,如《禮記》以及先秦諸子,都曾提及牛羊肉羹。最初多用於祭祀及宮廷御筵。西周時曾將牛羊肉羹列為國王、諸侯的禮饌。《戰國策》記載中山國君,由於一杯羊羹而激怒了司馬子期,怒而走楚,說楚王伐中山,招致亡國的命運。據《宋書》記載:南北朝時,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獻出羊羹,味美,武帝竟封俘虜修之為太官史,後又高昇為尚書光祿大夫。到了隋朝,出現了“細供沒忽羊羹”(謝諷《食經》)。此當為最初牛羊肉羹和麵食混作的烹調形式。據文獻記載,唐代宮廷御膳和市肆都擅長制羹湯。“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羊羹者,羊肉烹制的羹湯,即當今牛羊肉泡饃的雛形。經過唐、五代、宋、元等朝,各族人民陸續遷入內地,“漸變舊俗”。加上西安地處西北要衝,接近牧區,是牛羊交易的好市場。西安的西羊市、東羊市等古老歷史街巷名稱,就是當時的羊市。這些都為牛羊肉泡饃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條件。

做法

材料:泡饃1個,清燉牛肉湯500毫升,牛外脊片,細粉絲各100克,香菜1根,蒜苗二分之一根,青江菜1根。調料:鹽1小匙,鮮雞精四分之一小匙,麻油5克,辣椒油適量。

做法:1、香菜、蒜苗洗淨,均切末;青江菜洗淨;粉絲泡水至軟備用。2、鍋中倒入清燉牛肉湯煮沸,放入牛肉片燙熟,撈出;放入青江菜燙熱撈出;再加入粉絲煮軟,加調味料調勻,盛入碗中,放上燙好的牛肉片,撒上香菜末和蒜苗即可,食用時將泡饃剝成小片,放入牛肉湯中即可。

[!--empirenews.page--]

鯉魚躍龍門

簡介

鯉魚為黃河名魚,自古就有"洛鯉伊魴,貴似牛羊"之說。肉嫩味美,營養豐富,聞名中外。鯉魚跳龍門,造型優美,寓意吉祥。只見烹制好的鯉魚,昂首盤中,栩栩如生,彷彿欲躍而起。加之有青山襯托、狀如門闕,頗富山野情趣。食之味美無窮。

歷史文化

此菜取材於“魚龍變化”的典故。據《三秦記》載:“龍門山,在河東界,禹鑿山斷門一里余,黃河自中流下,兩岸不通車馬,每見春季有黃鯉魚,自海及諸川來赴之。一歲中不過七十二。初登龍門.即有雲雨隨之,天火自後燒其尾,乃化為龍。”唐代詩人李白《贈崔侍卿》詩曰:“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凡魚”能變成龍者寥寥可數,跳不過龍門者則有“點額”、“暴鯉”之災。後世把在科場考試中名落孫山的人說成是“點額而還”。

做法

活鯉魚1條約750克;白蘿蔔1個;紹酒15克;香菜10克;精鹽5克;雞蛋皮1張;味精1克;雞湯1500克;發菜5克;粉絲15克;雞爪4個

烹制方法:

1.用白蘿蔔雕刻4 個龍頭,將粉絲扎成大拇指粗、13.2 釐米長的龍骨,下油鍋炸膨脹,取出用雞蛋皮纏緊,作為龍身,龍的鱗甲用香菜葉擺成,龍爪用雞爪代替,取兩個白蘿蔔墩,上面插上竹籤備用。

2.將雞湯加紹酒、精鹽放在湯鍋內燒沸,加味精出鍋,倒人專用的魚鍋內,上桌後點燃鍋架下的酒精。

3.將活鯉魚撈出,快速從背部開刀,順魚脊骨直剝,另一刀從魚皮下直剝,取出兩塊鮮魚肉,切成蝴蝶花刀片,再裝回魚身原處,將魚頭、尾部各插入竹籤上,放在兩條龍的中間,擺成鯉魚躍龍門的姿勢,即時上桌。

4.快速用筷子剝出活魚皮下的鮮魚片,放入已燒沸的雞湯鍋內,蓋上鍋蓋,等鍋開時,用勺給每人盛一小碗鮮湯和魚片,然後將魚骨架和兩條龍全部撤去,除去蘿蔔墩和竹籤,隨即刮淨魚鱗,掏出內臟,洗淨污,將魚架仍放入原盤中。與此同時,給魚鍋內加雞湯,點燃酒精燒沸,將魚架、龍身全部放入魚鍋,蓋上鍋蓋,燒開後,再次盛湯,飽嘗燒尾風味。

[!--empirenews.page--]

洛陽不翻湯

簡介

洛陽不翻湯酸辣咸香,醒酒開胃,是一款頗具河南洛陽地方特色的漢族民間小吃。洛陽人亦稱其為“九府門不翻湯”,距今已有120餘年的歷史。在鏊子上烙成薄餅再佐以金針、粉絲、韭菜、海帶、香菜、蝦皮、木耳、紫菜等,加入精鹽、味精、胡椒、香醋等調料製作而成。

“ 不翻湯”。洛陽人亦稱其為“九府門不翻湯”,距今已有120餘年的歷史。與“洛陽不翻湯”基本相同,只是將“洛陽不翻湯”在鏊子上烙成薄餅再佐以金針、粉絲、韭菜、海帶、香菜、蝦皮、木耳、紫菜等,加入精鹽、味精、胡椒、香醋等調料,加上高湯將薄餅放在上邊,鍋中水翻滾,餅子卻不翻個兒。這便是家喻戶曉的美味——“不翻湯”。此款小吃酸辣咸香,醒酒開胃,是一款頗具洛陽地方特色的民間小吃。

[!--empirenews.page--]

閻家羊肉湯

簡介

閻家羊肉湯,已傳四代人,至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第二代人閻順生,對羊肉湯進行了創新,使調料配置適當,湯味更加鮮美,從此,閻家羊肉湯聞名豫西城鄉。閻家羊肉湯的特點是:用鮮羊肉,當天用肉,當天宰羊;香料齊全、量大。用胡椒粉而不用辣椒,咸淡適口,湯味鮮美。喝之爽而不黏,口感滑、順、醇。

羊肉湯的關鍵,其實也是幾乎所有湯的關鍵,一是熬湯要捨得花時間,二是要捨得放佐料,湯鍋里都有一個小孩兒枕頭般大小的佐料袋,裡面據說放有花椒、八角、肉桂、草果之類。三是開始就是切記要把水添夠,不能兌水(不然湯可就失去它的奧妙啦),也就是老喝家所說的“原湯”,這也是湯行業中的行規。

歷史文化

特色傳說:洛陽閻家羊肉湯已傳四代人,至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而在第二代人閻順生的獨門創新下,調料配置適當,湯味更加鮮美,使羊肉湯達到了更高的一層境界。從此,閻家羊肉湯名震豫西城鄉。

做法

製作工藝:將羊肉洗淨切成塊,羊骨砸斷鋪在鍋底,上面放上羊肉,加水至過肉,旺火燒沸,撇淨血沫,將湯潷出不用。另加清水,用旺火燒沸,撇去浮沫。再加上適量清水,沸後再撇去浮沫,隨後把羊油放入稍煮片刻,再撇去一次浮沫。將大料用紗布包起成香料包,一同與薑片、蔥段、精鹽放入鍋內煮沸即成。

選用材料:羊肉、花椒、桂皮、陳皮、香菜、草果、姜、蔥、精鹽、紅油等。

[!--empirenews.page--]

洛陽鍋貼

簡介

鍋貼是一種煎烙類食品,是精粉面皮裹瘦肉韭黃及各種作料製作,放進平底鍋內煮前即成。呈柿黃色,吃著黃焦酥脆,皮薄餡香,灌湯流油。

鍋貼是一種煎烙的餡類小食品,製作精巧,味道精美,多以豬肉餡為常品,根據季節配以不同鮮蔬菜。包制時一般是餡面各半,呈月芽形。鍋貼底面呈深黃色,酥脆,面皮軟韌,餡味香美。鍋貼的形狀各地不同,一般是餃子形狀。鍋貼是洛陽大眾風味小吃。成品灌湯流油,色澤黃焦,鮮美溢口。

歷史文化

相傳當年慈禧太后非常喜歡吃餃子,但是一旦涼了就不肯吃了,所以御膳廚房得不停煮出熱騰騰的餃子,還得把冷掉的餃子丟掉。有一天太后到後花園賞花聞到宮牆外傳來一陣香味,於是好奇的走出宮外,看到有人在煎煮狀似餃子,面皮金黃的食物,嘗了一口後,覺得皮酥脆陷多汁,相當美味。後來才知道,這是御膳廚房丟棄的餃子,因為涼掉了皮粘在一塊,不容易用水煮,所以才用油煎熱著吃。不過還有另一種說法呢,是有位廣東師傅在偶然的機會下,到中國北方吃了煎餃,覺得很好吃,於是帶回家鄉,經過改良,才演變成今天的鍋貼。

做法

鍋貼有講究,須用平底鍋,略抹一層油,將鍋貼整整齊齊地擺好,要一個挨一個,煎時應均勻地灑上一些水,最好用有小嘴的水壺灑水,以灑在鍋貼縫隙處,使之滲入平鍋底部為好。蓋上鍋蓋,煎烙二三分鐘後,再灑一次水。再煎烙二三分鐘,再灑水一次。此時可淋油少許。約五分鐘後即可食用。用鐵鏟取出時,以五六個連在一起,底部呈金黃色,周邊及上部稍軟,熱氣騰騰,為最佳。食時,皮有脆有綿,餡亦爛亦酥,香氣撲鼻,回味無窮。真是一美好享受也。

[!--empirenews.page--]

新安燙面角

簡介

傳統風味小吃新安燙面角,創制於民國三年(1914),已有80多年歷史。時有開封人任老大與本縣人王金鬥,於新安縣火車站開設餐館,出售“老任燙面角”。由於配方科學,製作講究,所制燙面角軟皮緊,晶瑩欲滴,狀如新月,色如瓊玉,鮮香不膩,味美可口,時有“名揚隴海三千里,味壓河洛第一家”的美譽。任老大故世後,王金鬥改字號為“老王燙面角”,其子王德法承襲父業,使這一風味小吃得以發展。1980年,王德法曾應邀赴鄭州傳藝。至今,洛陽、鄭州等地都有專營“新安縣燙面角”餐館。近年,新安“方記燙面角”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又有創新,風味更佳,1986年以來,多次被評為“洛陽市名小吃”,並於1993年應邀參加北京迎“亞運”美食節,受到廣泛贊譽。製作工藝:若把燙面角做到角軟皮緊,晶瑩欲滴,狀如新月,色如瓊玉時,那就達到最高境界了!

歷史文化

特色傳說:創制於民國三年(1914),已有80多年歷史。時有開封人任老大與本縣人王金鬥,於新安縣火車站開設餐館,出售“老任燙面角”。有“名揚隴海三千里,味壓河洛第一家”的美譽。

做法

選用材料:精白粉作皮,大蔥、韭黃、白菜心、生薑、佐以白糖、料酒、小磨油、食鹽、味精。

精選胛臀處的鮮豬肉,肥瘦適量,剁肉成末,加多種調料與原汁肉湯攪成餡;再用鮮開水把面燙好,擀成皮,包成狀如新月的面餃,上籠清蒸10分鐘即成。

[!--empirenews.page--]

驢肉湯

簡介

驢肉湯是河南洛陽著名的漢族小吃。史料記載驢肉有甘酸而平,安心氣,解心煩,止瘋狂,補血益氣等特點。可緩解遠年勞損及風眩等症,可煮食,或以汁做粥食,故驢肉湯對神志失調的患者較為適宜。湯中佼佼者,非它莫數,憑著“天上的龍肉地下的驢肉”的美譽,近些年來流行指數一路看漲。

驢肉甘酸而平,安心氣,解心煩,止瘋狂,補血益氣,治憂愁不樂,遠年勞損及風眩等症。並謂可煮食,或以汁做粥食,故此湯對神志失調的患者較為適宜。適應症: 適用於更年期綜合徵,出現神志病以及癲狂病,症見憂愁不樂,喜悲欲哭者。

做法

驢肉500克 ,料酒25克 ,精鹽5克 ,味精3克 ,蔥段10克 ,薑片10克 ,花椒水、豬油各少許。

製作方法:1. 將驢肉洗淨,下沸水鍋中氽透,撈出切片。

2. 燒熱鍋加入少許豬油,將蔥、姜、驢肉同下鍋,煸炒至水乾,烹入料酒,加入鹽、花椒水、味精,注入適量水,燒煮至驢肉熟爛,揀去蔥、姜,裝盆即成。

操作關鍵:驢肉下沸水鍋要氽透,否則有異味。

返回愛料理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