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菜系
魯菜
川菜
粵菜
閩菜
蘇菜
浙菜
湘菜
徽菜
做菜視頻
家常菜
美容菜
美食DIY
風味小吃
養生菜譜
特色美食
國外美食
飲品甜點
烘焙食譜
湯粥做法
記錄片
家常菜譜
小吃
熱菜
小炒
涼菜
早餐
湯羹
煲粥
飲品
午餐
晚餐
下午茶
火鍋
葷菜
滷菜
素菜
奶昔
果醬
醬菜
蓋澆飯
炒飯
三明治
布丁
粽子
其他
健康飲食
食材百科
食療菜譜
美容瘦身
母嬰飲食
疾病調理
飲食常識
烹飪技巧
廚房常識
四季食譜
春季食譜
夏季食譜
秋季食譜
冬季食譜
特色面食
麵條
饅頭
包子
麵食
烘焙
餅乾
麵包
蛋糕
餛飩
餃子
花卷
意面
春捲
披薩
糕點
蛋撻
餅類
月餅
食材大全
肉禽類
水產品類
蔬菜類
果品類
米面豆乳
藥食及其他
調味品類
美食問答
專題頻道

福建小吃大全_福建特色小吃美食介紹

來源:愛料理 分類:食材百科 時間:2024-03-12 13:38:20

福建小吃是中國漢族特色小吃的一部分,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以前。一些有特色的福建小吃包括:拌面、扁肉等。福建小吃分為福州小吃、廈門小吃、泉州小吃、莆田小吃、漳州小吃、龍岩小吃、南平小吃、三明小吃、寧德小吃、沙縣小吃等。特別是福建的沙縣小吃,全國各地都有它的身影。

福建的漢族風味小吃,名目繁多。遍布在各地的小食店、小食攤,往往匯集成為各地風味小吃的食品街市。每天當晨曦微露之時,便開張營業,顧客紛至沓來,那各種各樣的精緻食品,色味芳芬,十分誘人。

土筍凍

簡介

土筍凍,是發源於福建泉州的特色食品,是一種由特有產品加工而成的凍品。它含有膠質,主原料是一種蠕蟲,屬於星蟲動物門,學名可口革囊星蟲,身長二、三寸。經過熬煮,蟲體所含膠質溶入水中,冷卻後即凝結成塊狀,其肉清,味美甘鮮。配上好醬油、北、甜醬、辣醬、芥辣、蒜蓉、海蜇及芫荽、白蘿蔔絲、辣椒絲、番茄片,就成了色香味俱佳的風味小吃。

土筍又名塗筍,據《閩小記》載:“予在閩常食土筍凍,味甚鮮異,但聞生於海濱,形似蚯蚓,即沙巽也。”歷史上最出名的要數泉州安海的土筍凍,味美甚鮮,在《閩雜記》也記載:“塗筍生於海灘沙穴中,今泉州海崖有產。”今安海產量最多。土筍凍呈灰白色,晶瑩透明,香嫩清脆,富有彈性,和其它調料配食,風味尤佳,是泉州乃至泛閩南地區一帶冬春季節的時令佳餚。

歷史文化

土筍凍好吃,關於它的來歷,有多種說法。在盛產土筍凍的安海鎮西垵村,村民流傳一個傳說:明嘉靖年間,戚繼光到安海抗倭,因糧食緊缺,士兵便到灘塗捕捉一種海蚯蚓煮湯喝。戚繼光最後用餐時,只剩下凝結成膠狀的海蚯蚓,他便拔劍取下一塊品嘗,沒想到比魚蟹更鮮美。廚師知道後,依照此法加以精制,從此土筍凍便流傳開來。

這是民間流傳的一種說法,關於土筍的文字記載,則可追溯到明代。明代《閩中海錯疏》、明末謝肇淛《五雜俎》、清代周亮工所著《閩小記》等均有記載。周亮工1658年的《閩小記》一文記載:“予在閩常食土筍凍,味甚鮮異,但聞其生於海濱,形類蚯蚓,終不識作何狀。”如此說來,350年前土筍凍就已是十分盛行的市井小吃,周亮工也成為到目前為止發現的最早述及“土筍凍”一詞的人。

做法

做“土筍凍”其實也很簡單,先把土筍泡在水里,讓它吐出肚裡的泥漿,再鋪在石板上碾壓破肚,洗去肚裡殘餘的泥漿雜質,然後加水在鍋里猛火旺燒,只需滾沸兩三分鐘就成。經過泡、壓、煮三道工序,最後,便是舀起倒入事先備好的模具中冷卻成型。

筍的吃法也是很多的,除了製成“土筍凍”外,還可以炒食、煮湯,也可以跟洋參、瘦肉等一起來做藥膳,有補腎壯陽的功效。

從前到了大熱天,“土筍凍”不好凍結,有了冰箱,大熱天也可以做,一年四季都有“土筍凍” 吃。醋溜醋溜的,再加上蒜蓉,配上冰涼有嚼頭的土筍凍,一個接著一個,讓人欲罷不能。

[!--empirenews.page--]

蚵仔煎

簡介

蚵仔煎(閩南話為ǒu ā jīan,普通話譯作“海蠣煎”),發源於福建泉州,是福建閩南、台灣地區、廣東潮汕的經典小吃。起源是先民在無法飽食下所發明的替代糧食,是一種貧苦生活的象徵,蚵仔煎據傳就是這樣的一種在貧窮社會之下所發明的創意料理。

蚵仔煎雖然到處都吃得到,但是很多人還是保持著要吃蚵仔煎,就要到蚵仔產地去吃的觀念,例如要到台南安平、嘉義東石或屏東東港這些盛產蚵仔的養殖地去吃,因為要做出好吃的蚵仔煎,最首要的條件便是採用新鮮的蚵仔,這些新鮮蚵仔在產地現剝現賣,不必因為長途運送而浸水,所以顆顆肥美碩大、鮮美無比,做出來的蚵仔煎當然豐盛多汁。不過,不是住在產地的人也別抱憾,因為現代運輸技術發達,所以即使是遠在台北,也能吃到每天新鮮運送的甜美蚵仔。

歷史文化

台灣小吃銷售排行榜第一名的蚵仔煎是先民困苦,在無法飽食下所發明的替代糧食,是一種貧苦生活的象徵,蚵仔煎據傳就是一種在貧窮社會之下所發明的一種創意料理。據說,蚵仔煎的發源地在台灣鹿港天後宮前的一個露天的大排檔,有一郭姓人士,是日據時代退伍下來的阿兵哥,擺攤做海鮮小吃生意,由於蚵仔的帶有較重的海腥味,他就無師自通發明瞭蚵仔煎的吃法。它最早的名字叫“煎食追”,是台南安平地區一帶的老一輩的人都知道的傳統點心,是以加水後的番薯粉漿包裹蚵仔、雞蛋白菜韭菜食材所煎成的狀物。

關於它的起源,有一則有趣的故事。民間傳聞,西元1661年時,荷蘭軍隊佔領台南,鄭成功從鹿耳門率兵攻入,意欲收復失土,鄭軍勢如破竹大敗荷軍,荷軍在一怒之下,把米糧全都藏匿起來,鄭軍在缺糧之餘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將台灣特產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餅吃[1],想不到竟流傳後世,成了風靡全省的小吃。

另一種比較有根可循的說法是,蚵仔煎是隨著鄭成功大軍和福建,潮汕移民的遷入,帶入了台灣本土。成為現在海峽兩岸人民共同喜愛的美味佳餚。

[!--empirenews.page--]

扁肉燕

簡介

扁肉燕,別名肉燕、扁食,喻意平安吉祥,在福州節日和婚宴上必不可少一道菜餚,是福州的特色小吃之一,、煮兩相宜。

做法

1、用鹽、生抽、糖加少許蔥花拌勻醃制(喜歡素一點可加荸薺或白地瓜)。右邊的就燕皮,用豬肉和地瓜粉拍打而成的,與紙張一樣薄,製作過程很費時費力,在福州隨處都可以買到,只有三個品牌是最好的。

2、一手托燕皮,一手夾肉餡,收口即可,比包餃子還便捷不用擔心露餡。

3、把包好的肉燕整齊地碼在篦子上。

4、上鍋蒸10分鐘,出鍋,這樣就可以直接食用了,趁熱吃味道最好,涼了可以放冰箱速凍,想吃時候隨時都可以煮。

5、用高湯或清水煮開,下肉燕,放幾片芹菜葉、幾香油,煮開起鍋。

[!--empirenews.page--]

七星魚丸

簡介

七星魚丸是福建著名的湯菜之一。它是用魚肉、瘦豬肉、蝦乾為主要原料製成的。那一顆顆如大小的雪白的魚丸,漂浮於熱氣騰騰的湯麵,如滿天星斗布於空間。因此,海外華僑把它稱為“七星魚丸”。福州的“七星魚丸”具有色澤潔白,有彈性而不膩,餡香而松,口味清甜爽滑等特點,久負盛名。

七星魚丸有個傳說:古時候,閩江之畔有個漁民。一天,有位商人搭他的船南行經商,船出閩江口,進了大海,正遇颱風襲擊。船入港灣避風時,不幸觸礁損壞。修船拖誤了時間,糧斷了,天天以魚當飯。商人嘆道:“天天有魚,食之生厭。能不能換換別的口味?”船婦說:“船上糧已斷,唯有薯粉一包。”心靈手巧的船婦便把剛釣到的一條大慢魚,去皮除刺,把魚肉剁細,抹上薯粉,製成丸子,煮熟一嘗別有風味。事後,這位商人回到福州,便在城裡開設一家“七星小食店”,特聘這位船婦為廚師,獨家經營“魚丸湯”。開頭,生意並不興隆。一天,一位上京應考的舉子路過此店就餐。店主熱情款待,捧出魚丸。舉子食後,頗覺味道極美,便題贈一詩:點點星斗布空稀,玉露甘香遊客迷;南疆雖有千秋飲,難得七星沁詩脾。店主將詩掛在店堂上,賓客齊來觀賞。從此生意興隆,小店日日春風。“七星魚丸”也從此得名。

[!--empirenews.page--]

燒肉粽

簡介

燒肉粽是福建的特有小吃,泉州的燒肉粽歷史悠久,具有香甜嫩滑,油潤不膩,精工細作等特點。泉州的肉粽聞名於海內外,肉粽店遍布大街小巷,最為有名的是東街肉粽,它家的粽子被評為中華名小吃。這裡的肉粽品種之多,並有大小之分,但主要區別在還在於原料上,主要以干貝香菇蝦仁、雞蛋、魷魚須、瘦肉、海蠣乾為主料。肉粽很多地方都有,泉州的肉粽不僅個大餡多,最特色的是佐以甜辣醬和花生醬,吃的時候一定要把粽子拜散拌著吃,回味無窮,吃過泉州的肉粽,其他肉粽你就不愛吃了。

燒肉粽發源於泉州,而後傳至閩南地區。泉州燒肉粽是泉州的傳統風味小吃,其選料講究,配料多樣,製作精細,歷史悠久,味道香甜,油潤不膩,色澤紅黃閃亮,以獨有的風味,享譽海內外。清末民國期間,市區有個“肉粽銀”,肉粽最為出名,還有市區浮橋頭觀音亭的許牛制的肉粽,顧客滿座。端午節時泉州家家戶戶備有肉粽,供奉神明先祖。端午節吃肉粽、賽龍舟是泉州傳統的風俗。

歷史文化

泉州的粽子形成則是在南宋,據說與陸游有關,距今有1000多年的歷史。傳說陸游到福州做官時,帶來了“艾香粽子”。這種粽用艾葉浸米裹制,吃來肉味獨特。陸游走後,粽子的製作方法就由一位在陸家當差的泉州人帶回泉州,並加以改良,最後演變成了品種多樣、深受海內外歡迎的風味小吃。

做法

肉粽以香菇、蝦米芋頭粒、栗子、豬肉(或雞肉)、糯米 等為原料。製作時先把糯米浸後晾乾,拌上鹵湯、蔥頭油,放在鍋里炒得又乾又松,再與紅燒豬肉、生栗子攪拌均勻,用竹葉包好煮爛。肉粽要趁熱食用,吃時配上沙茶醬、蒜茸、紅辣醬等調料,更是美味可口。

[!--empirenews.page--]

八大乾

簡介

八大乾,又稱閩西八大乾,是閩西地區有風味特色的八種乾制食品,包括連城地瓜乾、武平豬膽乾、明溪肉脯乾、寧化老鼠乾、上杭蘿蔔乾、永定菜乾、清流筍乾及長汀豆腐乾。

長汀豆腐乾始於唐朝開元年間,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長汀豆腐鮮嫩可口,不酸不苦。長汀豆腐的制法與其他地區不同,它採用酸漿作媒介,製作時適當控制火候,用大瓢盛酸漿往豆漿中徐徐注入,使豆腐腦緩緩凝結,再經濾壓而成。

地瓜乾在閩西各縣都有,但連城地瓜乾卻以它獨特的原料與製作方法出名。它是用隔田、隔川、揭樂、大坪、李屋、洪山等地培植的紅心地瓜製作而成,所以又稱紅心地瓜乾。

明溪肉脯乾是用精瘦牛肉浸醃於面制的醬油中,加以丁香、茴香、桂皮、糖等配料,經一周左右,再掛在通風處晾乾,然後放入烤房熏烤而成。製成後色、香、味俱佳,既有韌性又易嚼松,入口香甜,其味無窮。

寧化老鼠乾,實為田鼠乾,系由人工捕捉的田鼠加工製成。據《辭海》載:“田鼠,哺乳綱,倉鼠科。毛一般為暗灰褐色,有的呈沙黃色。營掘土生活,對農作物有害。”寧化屬山區農業縣,田野寬廣,故田鼠多。每年冬季,是寧化農民捕鼠的最好時機,特別是立冬後為捕鼠的旺季。

清流筍乾是用剛出土的春筍乾製成,稱為“閩筍尖”,色澤金黃,呈半透明狀,以嫩甜清脆著名,明清時代列為上京貢品。許多名菜如“燴三絲”、“御爐肉”,都不可缺少閩筍乾。

杭是閩西的蘿蔔主要產地。城郊附近的水南、張灘、土埔一帶所產蘿蔔有紅有白,具有鮮嫩、清脆、甘甜等特點。由此加工而成的蘿蔔乾色澤金黃,皮嫩肉脆,甘香味美。既可炒吃、清燉、油炸,又可浸泡變淡後加白糖、酸醋作宴席冷盤。所以,史籍記載它“暢銷閩粵”。

武平豬膽乾色澤紫褐,香而微甜,是宴席冷盤名菜。它含有多種糖類和維生素等營養成份,具有生津健胃,清涼解毒的功效。吃時,只要將它蒸熟,趁熱搽上一層芝麻油,待冷後切成薄片再拌少許蒜片,便香氣四溢,韻味無窮。當地人常將它作為宴請賓朋和饋贈親友的佳品。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尤其喜歡這種家鄉風味。

永定菜乾有400多年的歷史,不僅省內外聞名,在南洋華僑中也頗有影響。“萬金油大王”胡文虎在南洋居住時,就常托人帶去家鄉的菜乾。

[!--empirenews.page--]

佛跳牆

簡介

佛跳牆,又名“滿壇香”、“福壽全”,是福州的首席名菜,是福州名菜館聚春園於清代同治年間首創。主要由鮑魚海參魚翅、魚肚、魚唇、蹄筋、火腿瑤柱冬菇等28種原料配制而成,加上紹興酒等,貯入酒罈中,拌泥密封,以文火煨制10多小時而成。味美至極,芳香四溢,是秋冬兩季的佳餚。難怪清時一秀才吟詩贊道:"壇啓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佛跳牆"一名由此而來。

歷史文化

佛跳牆原名“福壽全”,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福州官錢局一官員宴請福建布政使周蓮,他為巴結周蓮,令內眷親自主廚,用紹興酒罈裝雞、鴨、羊肉豬肚、鴿蛋及海產品等10多種原、輔料,煨制而成,取名福壽全。周蓮嘗後,贊不絕口。問及菜名,該 官員說該菜取“吉祥如意、福壽雙全”之意,名“福壽全”。

後來,衙廚鄭春發學成烹制此菜方法後加以改進,口味勝於先者。到鄭春發開設“聚春園”菜館時,即以此菜轟動榕城。有一次,一批文人墨客來嘗此菜,當福壽全上席啓壇時,葷香四溢 ,其中一秀才心醉神迷,觸發詩興,當即漫聲吟道:“壇啓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同時,在福州話中,“福壽全”與“佛跳牆”發音亦雷同。從此, 人們引用詩句意,普遍稱此菜為“佛跳牆”。

1965年和1980年分別在廣州南園和香港,以烹制佛跳牆為主的福州菜引起轟動,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佛跳牆熱。各地華僑開設的餐館,多用自稱正宗的佛跳牆菜,招徠顧客。佛跳牆還在接待西哈努克親王、美國總統里根、英國女王伊麗莎白等國家元首的國宴上登過席,深受贊賞,此菜因而更加聞名於世。

[!--empirenews.page--]

太平燕

簡介

福州的地方風味小吃中,能夠和鍋邊糊並列舉國無雙的,只有“太平燕”了,也稱“小長春”。

太平燕也叫“小長春”,那是因為扁肉形似長春花的緣故,“燕”、“宴”諧音,太平燕又叫“太平宴”。那麼,“太平”二字因何而起?原來太平燕里有完整的鴨蛋,在福州話里“鴨蛋”與“壓亂”“壓浪”諧音,社會生活中的各種“亂”被壓下去了,福州人去海外謀生眾多,行舟之時“浪”也被壓下去了,當然也就“太平”了。逢年過節,婚喪喜慶,親友聚別,民間家宴,要取一個“太平”、“平安”, 這太平宴是必吃的。

歷史文化

無燕不成宴,無燕不成年。太平燕這東西,別說是外地人,就是對一些福州人,不做一點詮釋,也是搞不清楚的。要說“太平燕”,那就要先說“燕皮”的來歷,沒有“燕皮”,談何“太平燕”?

據傳,明嘉靖年間,閩北山區與江西接壤的浦城縣有位告老還鄉的御史大人,他家居山區,雖有山珍可享,但吃多了,便流於平淡。於是,那家中的廚師便出了一個新花樣,取豬腿的瘦肉用木槌打成肉泥,摻上適量的番薯粉,擀成紙片般薄,切成三寸見方的小塊,包上肉餡,做成扁肉(餛飩),煮熟配以高湯,弄了一碗點心端給主人。御史大人吃在嘴裡只覺得滑嫩清脆,淳香泌人,連呼“太妙”,忙問:“這叫什麼點心?”那廚師做點心本來是想討主人的歡心,哪來的名字?好在廚師腦筋能夠急轉彎,見碗中的扁肉形同飛燕,便信口說叫“扁肉燕”。由此推演,才有了“燕皮”一說。原先,這“燕皮”本為大戶人家獨享,後來,這打燕皮的手藝逐漸傳開流入福州,燕皮成為商品,食者日眾,反倒成了福州家喻戶曉,最負盛名的閩味名吃。

做法

燕皮是用精選豬後腿瘦肉,剔去肉筋和骨膜,切成細條,用木棰搗成肉泥,徐徐加入用細孔絹篩篩過的薯粉和適量清水,反復攪拌,不斷壓勻,初成硬坯,然後放在條板上,軋輾成薄片。敷上一薄層薯粉,折疊起來,略乾為鮮燕皮。繼續晾乾為乾燕皮,一般包裝久貯一年不壞。包餡前,用刀切燕皮成約二寸左右方片,待用。餡選瘦豬肉和蝦米、荸薺、紫菜等共剁成醬,後加少許醬油、蔥白調味,取燕皮方片包成小扁,表如石榴狀,蒸熟即成肉燕。

福州人常將“扁肉燕”與去殼鴨蛋相配作菜餚,因福州話“蛋”叫“卵”,“鴨卵”音諧“壓亂”,取“壓”了“亂”就會平安之意,故稱“太平燕”,“燕”與“宴”同音,又稱“太平宴”。

[!--empirenews.page--]

芋泥

簡介

芋泥也叫芋茸,是福建省閩菜中的漢族傳統甜食之一,以芋頭煮熟搗爛加櫻桃瓜子仁冬瓜糖、白糖、桂花和熟豬油等輔料製成。福建東部沿海地區有做芋泥的習俗。芋泥常作為福州宴席上的壓軸甜點推出。其中又尤以福鼎的八寶芋泥最為地道。

做法

用芋頭烹制的芋泥,以獨特的味道而膾炙人口。原料可選:竹芋、紅芋、猴頭芋等,但以檳榔芋最佳。將芋頭蒸熟,去皮碾壓為泥,拌上豬油、白糖、香料、芝麻等在旺火熱鍋上翻攪均勻後裝入盆中,並用紅棗、山揸熟蓮子、冬瓜糖等在芋泥面上裝飾太極圖案,淋上一層熟豬油,上籠用旺火蒸熟透即可上席。

[!--empirenews.page--]

面線糊

簡介

面線糊是以福建泉州為發源地,而後傳至福建省閩南地區的小吃,呈糊狀,是由細面線、番薯粉製作成。先將水煮開,放入番薯粉和調料、面線。一般為早餐食用,就著油條跟馬蹄酥吃。

做法

面線糊一般可加入多種配料如大腸、小腸、蝦仁、豬肝鹵蛋、煎蛋(蛋都是剪碎後加入)、醋肉(炸肉片)、香腸等等。

配料:

1、主料:精制面線75克。

2、輔料:蝦糠150克,豬骨湯1000克,熟魚肉200克,精鹽15克,味精6克,澱粉50克,胡椒粉、芫荽、白酒(浸泡過當歸)適量。

操 作:

1、將蝦糠包扎於紗布中放入1000克清水鍋中,用中火煮半小時,撈起蝦糠後,湯汁過濾待用。把熟魚肉撕成絲。

2、鍋置旺火上,倒入豬骨湯和用蝦糠煮過的湯汁,澆沸。將精制面線稍捻碎放入沸湯鍋中,加入精鹽、味精調准味。澱粉調水徐徐舀入鍋中,並不停推勺至面線浮起,鍋中湯汁成糊狀即可。

3、用餐前可根據各人的口味,加入鹵大腸、小腸以及各種熟食品和油條,食用面線糊時撒上胡椒粉、芹菜末、白酒以及鹵汁,味道更美。

返回愛料理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