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小吃大全_濰坊特色小吃美食介紹
來源:愛料理 分類:食材百科 時間:2024-07-07 21:52:52
濰坊市總面積15859平方公里,約佔山東省總面積的10%。轄4區6市2縣。氣候屬暖溫帶季風型半濕潤大陸行。
特色小吃主要有:高密石磨火燒、景芝小炒肉、高密燒雞、高密燒肉、隆盛糕點、朝天鍋、芝畔燒肉、濰城火燒、密州鳳翅、東郭全豬、密州烤鴨、東方琵琶鴨、紅扒羊頭等。
隆盛糕點
簡介
隆盛糕點,是根據伊斯蘭教的飲食習慣而製作的,“隆盛”商標始創於清道光緒年間,隆盛糕點集古今青州清真糕點之精華,產品基本上是京式和蘇式品種,選料純正考究,天然要求十分嚴格,生產嚴格按組傳工藝和配方進行,從而保證了隆盛糕點製作精細,香甜可口,油而不膩,保質期長等特點,深愛廣大顧客歡迎。
[!--empirenews.page--]馬宋餅
簡介
馬宋餅是源於山東省昌樂縣馬宋(現為營丘鎮)一道漢族麵食,故稱之為馬宋餅。出自昌樂縣馬宋鎮馬宋村。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經數世不衰,久食不膩。1997年被中國烹飪協會、山東省貿易廳分別認定為“中華名小吃”、“山東名小吃”。和面、醒面、擀烙是製作馬宋餅的3道主要工序。用比例適中的溫食鹽水,將優等麵粉攪拌成團,反復揉搓,待質地光亮後以包袱覆之。面團似流非流時,移於面案,撕為小塊。將小面團壓平後,再三層合一,中間面團兩面塗花生油,隨即擀壓,使之薄如銅錢,形似圓盤,攤至火候適中的鐵鏊上,顏色白中帶黃時,取下涼透即成。馬宋餅的特點是烙花細碎,熟而不糊,色澤艷麗,柔軟芳香,油豐而不膩,微咸而透清香,開人胃口,百食不厭。
歷史文化
至於起源於何時,由於歷時年代久遠,故無從考究。相傳地處山東半島中部的昌樂馬宋,是清朝初期江南等各省舉人進京趕考的必由之路。古時進京趕考之人多以步行,經過長途跋涉歷時一個多月的時間才以到達目的地。由於馬宋餅便於攜帶、存放時間長、耐消化之優點因此深受各方舉人的喜愛。
[!--empirenews.page--]槓子頭
簡介
槓子頭,又叫簽子饃,俗稱小山東鍋餅,是一種起源於山東省壽光市王高地區的漢族傳統麵食。這是一種白麵火燒,尺寸比巴掌稍大,外面都有一層金黃色的脆皮。因做槓子頭火燒的面很硬,手揉不動,需用木槓翻壓,故名。其特點是面硬、烤烙熟透而無糊斑,吃起來脆口,越嚼越香。
做火燒的面很硬,手揉不動,需用木槓翻壓,故名。其形圓、個頭大,每個約250克,邊厚里薄,中間隆起。其特點是面硬、烤烙熟透而無糊斑,吃起來脆口,越嚼越香。因為面硬用火烤而成,含水分很少,既可現吃,又便於攜帶,適合旅途食用。古時,用麻繩串成串,掛在鞍邊、車旁,食之方便。涼吃越嚼越香;熱吃,用菜、肉去燴,柔韌不散,非常有味。將槓子頭火燒切片或掰碎,蔥姜爆鍋,添水,加入肉絲雞蛋木耳青菜等,燒開,下入火燒或將火燒片放入碗中,澆上熱湯食用,口感柔軟筋道,老少皆宜。
歷史文化
壽光市王高地區製作槓子頭火燒,已有好幾百年的歷史了。
東漢人趙歧流落北海(即今壽光地區)以賣餅為生。這是文字記載以來較早經營燒餅(也就是今天的硬面火燒)的例子。可見那時山東的燒餅已經作為商品流通於社會。
簽子饃(槓子頭)是小麥麵粉製品,圓形,邊緣微高起,底稍平,有簽孔,色白。剝食,可見層層相卷,面質稍硬,味道甘甜,富有麥曲之清香,耐存儲,不易變質,很早前就富有盛名。
清代民國時期筵宴廣用此麵食,民國年間,王高村麵食師傅王鳳民曾於濟南府開設飯店製作簽子饃,食客旅人贊不絕口,壽光境內亦有“王高饃饃,衙前餅”的頌語,近代地方戲中濰縣小販亦有“壽光走一走,捎倆槓子頭”的唱詞,可見其受歡迎程度。
今天在壽光,及其周邊地區的集市街頭都能買到這種食物,但是今天的槓子頭火燒是改良後符合現代人口味的食品,較之傳統槓子頭火燒質地要軟一些,少了柴火烘烤的香味,含水量也增大了。
做法
槓子頭用麥曲印發麵淺子,發酵好後,加入兩倍於面淺子的乾麵卷揉,因面質硬,故用槓子壓卷,揉合,然後以到斷為幾塊,多次卷揉,直到面柔和後再剁成相等面塊,逐漸卷揉做成生饃。將其放置熱炕上慢省(發酵),待饃省開後入鍋,放入備好裝有竹籤的竹篦子,把生饃一個個插於竹籤上,蒸熟後,從簽子上取下出鍋,即為成品。
[!--empirenews.page--]芝泮燒肉
簡介
芝泮(芝潘)燒肉 是安丘名吃,產於安丘景芝鎮芝泮村。其主料是豬頭和豬腸、肚、蹄、心、肝、肺等。採用明朝宮廷膳食秘方,添加20多種中藥,經洗、揉、煮、熏、烤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製作時,先用細鹽輕搓幾遍,然後放入原湯鍋中,煮兩小時左右,煮時放入用紗袋包好的豆蔻、砂仁、肉桂、八角、茴香等佐料。
歷史文化
芝泮燒肉起源於明朝年初,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發展國力明太祖告誡地方官吏說:“天下初定,百姓財力俱困,譬猶初飛之鳥不可拔其羽,新植木不可搖其根,要在安養生息之”。芝泮燒肉在此形式下開始誕生了。留傳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自18世紀中期進入宮廷。1750年春,乾隆皇帝下江南私訪(今江蘇揚州)。有當朝宰相劉庸劉羅鍋陪同,出宮前劉庸上奏皇帝,路途中遊覽自家鄉的名勝古蹟,安丘的“龍山虎步,月牙橋”“諸城的恐龍”。皇帝准奏,當御覽完安丘的古蹟時,天已傍晚,就住在芝泮趙氏一家客棧,客棧雖小但衛生清潔。
晚飯前,乾隆皇帝與劉庸在店門前吃茶聊天,突然從東南方向傳來一陣撲鼻的清香味,皇帝便問劉庸:“如此之香是何故!”劉庸道:“這裡正是名振諸安高三縣的當地名吃芝泮劉家燒肉。”晚飯時,皇帝膳用了芝泮燒肉,膳後皇帝龍心歡喜連說:“好、好、好、。”劉庸明白其意,並把這一祖傳加工秘方帶入宮廷御膳房,成為皇帝每天膳用的必備佳品。此方流傳至今不衰。新中國成立的一代偉人毛澤東愛吃的紅燒肉就按祖傳秘方加工而成。芝泮燒肉在文革1年代雖受挫折,但這一祖傳秘方仍被劉家保留下來。
改革開放後黨的富民政策流遍全國,芝泮燒肉如同雨後春筍一般發展起來。劉家人融現代科學為一體,有原來的十幾位中藥增加到達20多位;有原來的食用形,現成為營養保健形。芝泮系列肉製品採用明朝宮廷膳食秘方製作而成,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該品精選鍺肉、牛肉、驢肉、雞腿等的等做原料,添加幾十種名貴中藥,經洗、揉、煮、熏、烤等多道工序精心加工而成,具有營養豐富、口味獨特、食之爽口、肥而不膩、延年益壽等特點,在山東名吃中享有盛譽。是賓館、飯店、居家、旅行、饋贈的最佳食品。
[!--empirenews.page--]朝天鍋
簡介
朝天鍋是山東濰坊地區漢族名吃,屬魯菜系。起源於清代乾隆年間的民間早市,流傳至今。濰坊朝天鍋經過不斷改進於 朝天鍋1997年分別被中國烹飪協會、山東省貿易廳認定為“中華名小吃”、“山東名小吃”。
朝天鍋宴用雞肉、驢肉煨湯、以煮全豬為主,有豬頭、肝、肺、心、肚、腸,再配以甜麵醬、醋、醬油、疙瘩鹹菜條、胡椒粉、蔥、姜、八角、桂皮、鹽、香菜、香油、青蘿蔔條等十幾種調料和冷菜。
歷史文化
朝天鍋據說是鄭板橋所創。清朝乾隆年間,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擔任濰縣(今山東省濰坊市)縣令時,對民間疾苦十分關心。某年臘月,他微服趕集以瞭解民情,見當時濰縣趕集的農民吃不上熱飯,便命人在集市上架起大鐵鍋,為路人煮菜熱飯,鍋內煮著雞肉、豬的肚與腸、肉丸子等各色肉品和豆腐乾等。湯沸肉爛,顧客圍鍋而坐,由掌鍋師傅舀上熱湯,加點香菜和醬油,並備有薄面餅,隨意自用,因鍋無蓋,人們便稱之為“朝天鍋”。
[!--empirenews.page--]雞鴨和樂
簡介
和樂,是濰坊傳統名吃,據說起源於山西、陝西,後經北京傳至濰坊,由歷史上的“河漏”演變而來。“河漏”是用蕎麥面在密鑿細孔的河漏床上壓出的麵條,本是農家日常食品。濰坊人對此作了改進,用小麥代替蕎麥面,並配以雞鴨肉、“憨肉”和小調料的鹵子,用期諧音取名“和樂”,因鹵子以雞鴨為主,遂名“雞鴨和樂”。經民間食品藝人不斷加工發展至今,成為人勻喜聞樂見的麵食。它以製作考究,佐料齊全、味美湯鮮而聞名齊魯大地,又以味美價廉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
歷史文化
傳說老濰縣城內有一經商人家,依靠主人的精旺及全家人的齊心協力,十幾年後,在當地已小有名氣。可是,幾個兒子結婚後,兒子在媳婦們慫恿下,妯娌之間、兄弟之間常常為爭奪財物鬧得不可開交,甚至相互打架。無奈之下,主人打算將家產分給兒子們各自經營,在全家共吃最後一頓團圓飯時,他拿出精心準備的麵食給大家吃。大家不知何物。主人告訴他們:這是和樂,希望你們兄弟、妯娌之間,互幫互助,合家歡樂,兒子兒媳們感到非常慚愧,此後,和好如初。經過歷代人的努力終於發展成為現在的雞鴨和樂。
做法
把麵粉和澱粉和成的面用和樂床子壓入老田雞、鴨共煮的湯內,熟後撈出,再配入原湯、雞鴨肉、旱肉、甜蒜、咸香椿、咸韭菜、辣椒油等即可。特點是:和樂條柔韌有勁,肉香、湯醇,別有風味。
[!--empirenews.page--]扒菇
簡介
扒(pa)菇,又稱扒谷,是壽光的傳統特產,歷史悠久。由精選上等綠豆浸泡,用石磨加入菠菜或青蘿蔔一起磨碎,然後攢成團上鍋蒸熟即可,綠綠的甚是好看,真正的“綠色”食品。扒谷歷史源遠流長,風味獨特,營養豐富,老少皆宜,深受人們喜愛。現在,洛城、北洛、留呂、王高等鄉鎮還有很多做扒谷的專業戶。他們每年八月十五開始製作,直至來年的清明節,至少要做半年時間。
歷史文化
據傳齊桓公年輕時落難至壽光,飢餓難耐,恰逢一老婦人提籃經過,施捨了他一團綠綠的類似豆腐樣的食品,齊桓公吃後頓覺精神異常清醒,多年後回憶起此事,想念當年食品的味道,身邊廚師卻無一人能做出,後尋至壽光,嘗到此物,大加贊賞。
起源於壽光民間的一種傳統菜餚,民間稱為“pa/ gu-”。因為發音來自於壽光方言中的形聲詞,意思是在炒制筢菇的時候發出的“咕嘟咕嘟”的聲音,起初並沒有對應的現代漢字,“筢菇”二字為參照其製作方法而由現代壽光文史專家所定名,現為壽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筢菇最早起源於何時,現在已經無法考證,最早見到的記載是清康熙時《壽光縣誌》記載城北隆冬季節有販此物者,可以推斷最早於清初時,這種菜餚已經有了。現在在秋冬季節壽光的集市商場都有半成品筢菇出售,以傳統石磨手工製作的筢菇口味最佳,而機器自動化生產改良的筢菇口味則稍遜。
做法
製作材料:綠豆、菠菜
製作方法:精選上等綠豆浸泡,用石磨加入菠菜或青蘿蔔一起磨碎,然後攢成團上鍋蒸熟即可,綠綠的甚是好看,真正的“綠色”食品。吃法多以豬肉炒扒谷為主,用豬油炒鍋,將扒谷炒熟,放入粉條韭菜等,烹飪時尤其注意不能放入過多水,做好的扒谷鬆軟鮮香、回味悠長。
[!--empirenews.page--]羊口咸蟹子
簡介
羊口咸蟹子,是壽光的特色美食,以萊州灣產的三疣梭子蟹雌蟹為原料醃制而成,蟹體表面光潔,背部呈淡青色或青褐色;蟹膏肥滿,膏似凝脂,色紅艷麗;肌肉緊密,潔白肥滿;口感滑潤、咸香、鮮美,風味獨特。
做法
1.準備好容器,最好是罈子,其它如玻璃罈子,醃泡菜的罈子,超市裡賣的帶蓋子的褒湯的褒也行,大小視醃寫蟹的多少而定,醃好後要放冰箱里,所以一定要找個在冰箱里有容身之地的容器。
2.準備好輔料,鹽,普通的即可,不要平衡鹽,味素可放也可不放,蟹已經很鮮了。姜一塊切片,香蔥十根打結,料酒少許,有花雕或和酒更好。花椒數十顆,大料瓣幾瓣。
3.燒開一鍋開水,把上述輔料都放進去燒開,放涼,喜歡酒味中重的等放涼了再放酒,鹽的多少視個人的口味而定,實在沒把握就醃7天後嘗一個看看,淡再加鹽。
4.醃制的過程,當然是買活的蟹,最好用雌蟹,把蟹買回來以後一定要清洗乾淨,我的做法是把一瓶百分之75的酒精倒在一個小盆里,請蟹們一個一個的洗了酒精澡,每只洗3分鐘,我不知道別人是怎麼做的,但我就是這樣弄的,我怕吃壞了。把蟹放在制好的鹵水中就好了,水要沒過蟹,不能在鹵水很燙時放入,要等鹵水冷了後放入,蓋好蓋子,放入冰箱,7、8天以後可以嘗嘗味道,太咸可加冷開水。
[!--empirenews.page--]芝畔燒肉
簡介
芝畔燒肉,是安丘市的特色美食,產於安丘臨浯鎮芝泮村。其主料是豬頭和豬腸、肚、蹄、心、肝、肺等,採用明朝宮廷膳食秘方,添加20多種中藥,經洗、揉、煮、熏、烤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製作時,先用細鹽輕搓幾遍,然後放入原湯鍋中,煮兩小時左右,煮時放入用紗袋包好的豆蔻、砂仁、肉桂、八角、茴香等佐料。煮熟的肉撈出,放在鍋內箅子上,加糖熏烤即成。
[!--empirenews.page--]三頁餅
簡介
三頁餅最早是安丘景芝傳統名吃。於300年前伴隨著景芝酒的興盛應運而生,現已遍布全縣。相傳昔日到景芝販酒的客商絡繹不絕,常在鎮內飲酒用飯,當地居民便做起了賣餅生意。
歷史文化
相傳昔日到景芝販酒的客商絡繹不絕,常在鎮內飲酒用飯,當地居民便做起了賣餅生意。為調眾口,工藝漸進,最後形成了三頁如一,每頁薄如紙,軟如稠,焦柔相濟,清香可口,一抖三開的三頁餅,成為具有獨特風味的食品,為“三產靈芝真寶地”酒美飯香馳名,起了配獨為偶的作用。近年來,景芝三頁餅走出景芝地方,走遍齊魯大地,成為山東市井餐桌的美食和城鄉饋贈親朋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