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小吃大全_滁州特色小吃美食介紹
來源:愛料理 分類:食材百科 時間:2024-03-13 21:26:03
滁州,“郡起元徽、州建大同、名始開皇、文揚慶歷、開天首郡、逾史千年”。古稱“塗中”、“永陽”、“清流”。先秦時期為棠邑之地(今南京市六合區),三國設鎮,南朝建州,隋朝始稱“滁州”,因滁河(塗水)貫通境內,又“塗”通“滁”,故名為“滁州”。自古有“金陵鎖鑰、江淮保障”之稱,“形兼吳楚、氣越淮揚”、“儒風之盛、夙貫淮東”之譽。
特色小吃主要有:雷官板鴨、花紅果、來安麻鴨、桔梗、百年辣醬、管壩牛肉、馬廠酥笏牌、瘦肉型豬、定遠鹵鵝、釀豆腐、梅魚、秦欄鹵鵝、、甘露餅、酥燒餅。
藕夾子
簡介
藕夾子,又稱藕合,是天長市傳統名菜,藕是“偶”的諧音,偶即成雙作對,合即和合如意,夾子是“有子”的一種說法,寓意很吉祥。上年紀的老年人則戲稱藕夾子為“銀洋錢”,是因為藕夾子外形圓中有孔,形狀很象古時的錢幣。出鍋的藕夾子色澤金黃,吃起來咸淡適中油而不膩、酥脆可口藕香濃郁。逢年過節,鎮上人家都要做上一籃子藕夾子,除自家食用外還饋贈親朋好友,成為一道聞名遐邇的傳統特色菜餚。
將藕切成一連兩片,包以配好佐料的肉泥,然後在面糊里浸蘸,使封口(糊內需加少許食鹼、雞蛋、味精等),再放入油鍋內炸黃取出,臨食時復在油鍋煎一下即可。食用時蘸以用姜末、醋等製成的佐料,外脆內軟,酥美可口,別具風味。此菜春秋季節食用較多,尤在中秋節前後風行,城鄉居民均喜製作。
歷史文化
傳說古時石梁鎮上有一藕農靠長藕、賣熟藕為生,儘管他終年辛勤勞動,一年下來所剩無幾,只能勉強糊口度日。他想改變窮困,連做夢都在想怎樣富起來。有一天,他勞累困了,隨手在藕堆旁鋪上幾張荷葉就睡著了。夢鄉中,一個白髮老人飄飄然然向他走來,老人和藹地對他說:你呀,守著金山卻富不起來。藕農問老人此話怎講,老人說著隨手拿起一支藕,右手一揮以手當刀,一片片厚薄均勻的藕片從老人手邊滑落,藕片掉在地頓時變成一堆光閃閃的金錢。藕農看呆了,他捧起一捧金錢,誰知金錢到了他手裡又變成了藕片,藕農問老人這是怎麼一回事,老人說金錢不是容易得來的,要通過自己的勞動才能真正得到。藕家連忙跪下請老人賜教,老人扶起藕農教了他製作藕夾子的方法,說完就不見人影了。藕農醒來後,按老人教的方法,製作出香脆酥口的藕夾子,送給鄉親們品嘗,大家贊不絕口人人稱好,後來藕農乾脆開了一家飯館,以藕夾子為當家菜餚,生意很紅火,自然他的日子也一天天富了起來。
[!--empirenews.page--]管壩牛肉
簡介
管壩牛肉,是全椒傳統清真菜餚。管壩是全椒縣西部的一山鄉,回民聚居地,這裡的回民宰殺、加工牛肉歷史悠久、風味獨特,自清朝乾隆年間至今已有三百年歷史。
在管壩街道上從事專業牛肉經營主要為三位王姓回民,據介紹管壩牛肉選用六個牙以上的老口子健康牛;由阿訇宰殺出血;牛肉放入鍋中,以丁香、桂皮、八角、冰糖等十幾味香料藥材合理配伍;在鹵制過程中不停翻搗,整個過程不能離人。鹵制好的牛肉,刀切開,香氣撲鼻,咸鮮可口,回味醇厚,一嘗難忘。有和脾益胃,滋養精血之妙。製作者一般均家藏秘制老鹵,王家龍家已經是十一代祖傳,為其專門選購六牙牛的個體牛販就有十多個。
[!--empirenews.page--]秦欄鹵鵝
簡介
秦欄鹵鵝,安徽省天長市秦欄鎮特產,傳有百年歷史。其肉酥嫩,清香撲鼻,老少咸宜,別具風味。
秦欄鹵鵝秦欄一帶特產,傳有百年歷史。其肉酥嫩噴香,老少咸宜,別具風味。製作時最講究的是鹵。制鹵比較複雜,先將元茴(八角)、丁香、小茴川椒、三奈、桂皮、肉桂、肉果、芝麻(炒熟)等碾碎裝入布袋,隨醬油、味精和水一並下鍋煮沸。鵝去毛後,從背一掏去內臟洗淨。再入鹵內煮熟,煮得不宜過爛。鹵以越老越好。(天長)
歷史文化
秦欄鹵鵝為清末民間烹調能手劉金忠獨創,已有百年歷史。其製作工藝獨特,表面呈金黃色,光潔發亮,香氣清新醇厚,油而不膩,爛而不散,美味爽口。因其色香味型俱佳而聞名遐邇,經久不衰。
另一種說法是因為“秦欄鹵鵝”來自於朱壽昌孝心。,二十四孝中的孝子朱壽昌,他是流傳甚廣的所謂古代“二十四孝棄官尋母”中的一位。
《棄官尋母》講述了宋代的孝子朱壽昌的孝行。此為《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十三則故事。在這個故事中,朱壽昌為了能夠找到自己的親生母親,寧願辭掉自己的官位。而這個人不僅非常孝順,他還是一個好官,蘇軾甚至都曾經專門贊美過他。
朱壽昌,字康叔。他的父親叫朱巽,是宋仁宗年間的工部侍郎,他的生母劉氏是朱巽的小妾。朱壽昌歷任閬州知州、司農少卿,頗有政績,後來棄官尋母,以孝聞名於世。王安石、蘇軾等都寫詩贊美他。
在朱壽昌七歲那一年,他的生母劉氏,因為被嫡母所妒忌,竟然被逼出了家門,他的生母就這樣重新改嫁了。嫡母,即朱壽昌父親的正妻,而朱壽昌的生母當為偏房之妾。
親生母親離去後,朱壽昌與生母之間,不相見達五十年之久。這就是詩句所說的“七歲生離母,參商五十年”。“參、商”均是天上星宿的名字,參星酉時(下午五時至七時)出現在西方,商宿也稱為辰星,卯時(早晨五時至七時)出現在東方,它們不同時出現在天空中,比喻相隔遙遠不能見面,因此也就有了“參辰卯酉”之說。
漸漸的,朱壽昌長大了,憑著自己的努力和才識,他當上了官。而在之後的日子里,雖然朱壽昌的生活一直都過的很好,但是生母一直都是他心頭的一根刺,哪個孩子不想念自己的親生父母,更何況當年母親被逼出家門的時候,朱壽昌已經懂事,並且還有了深刻的記憶。終於到了宋神宗朝的時候,朱壽昌決定棄官入秦,進入今陝西和甘肅一帶去尋找自己的生母。他的這一舉動也在家裡引起了軒然大波,但是朱壽昌毅然堅持著自己的決定,不顧別人的反對,不聽他人勸阻。
在離開家之前,朱壽昌與家人訣別時,發誓說:不尋見生母,絕不回來!一路上他歷盡千辛萬苦,費盡周折,都一直沒有放棄。朱壽昌母親離開朱家以後,嫁給一個姓黨的人,生了好幾個兒女。後來他留宿在同州的時候,竟然尋得了母親。當時他的生母已經七十多歲了。母子相認之時,抱頭痛哭,互訴衷腸。
朱壽昌把母親和幾個同母異父的弟妹一起接回了家。過了幾年,他母親就去世了,朱壽昌痛不欲生,幾乎哭瞎眼睛。母親去世後,朱壽昌照顧同母異父弟妹更加周到。民間傳說,朱壽昌母親活著的時候怕雷聲,朱壽昌害怕母親的亡靈受到雷聲驚嚇,每到春夏季,只要響雷,朱壽昌就伏在母親墳墓上,不分晝夜,護著母親,狂風暴雨,也不離開。從那之後,朱壽昌孝子名聲大振。
今天在安徽天長市秦欄鎮向東一公里處,有一棵千年古柏,據傳是大孝子朱壽昌在其母親的墳旁親手所植,人稱孝子樹。相傳這棵樹的來歷是這樣的:朱壽昌母親在世時怕雷聲,逝世後,每逢雷雨天,朱壽昌總要撐把傘到墳頭守護。盡孝三年後,宋神宗趙頊嘉其孝義,詔令官復原職。朱壽昌離開秦欄前,到母親的墳前,栽下了一棵松柏,以代表他永遠陪伴著母親。在之前關於孝子的故事中,也有孝子在打雷的時候,要麼到母親的墳頭守著母親,要麼也會在母親的墳頭打傘。其實許多孝子的行為都是殊途同歸的。
而到了今天,這一孝文化的遺存也被重視起來。由於年代久遠,千年古柏出現傾斜現象,秦欄鎮黨委、政府會同有關部門花了4萬多元,對千年古松進行了保護,並在這著名風景點建設集孝文化、佛教文化、現代文化和教育基地為一體的“壽昌公園”。
曾經去過當地的說當地還出產一種“朱孝子鹵鵝”,又稱“秦欄鹵鵝”,這與朱孝子之間也有一段傳說。有材料說,當年生母劉氏被棄時,朱壽昌跟隨著母親生活了三年。三年間母子相依為命,生活孤苦,朱壽昌以放鵝為生,後其父將他領回撫養。朱壽昌對與母親三年的艱辛生活經歷刻骨難忘,做了官後,更是日日思母,“飲食罕御酒肉,言輒流涕”。家人及侍從想起他與母親生活時放鵝的經歷,便使廚師鹵制熟鵝,增加食慾。
朱壽昌食之,果然食慾大增,自此每餐必吃,身體逐漸調養康復。然而朱壽昌每次食鵝之時,思母之情也更為迫切,於是棄官,千里尋母。壽昌母子團聚後,心情舒暢,更加喜食鹵鵝,囑咐侍從每日鹵制熟鵝與母同食,樂享天年,並自稱為“壽昌鹵鵝”。後來,“壽昌鹵鵝”的秘制工藝傳遍秦欄鄉里。鄉民們敬佩朱壽昌的孝心,尊稱“朱孝子鹵鵝”。這種鹵鵝製作工藝雖經千年,至今仍完好地留傳了下來。
[!--empirenews.page--]鳳陽釀豆腐
簡介
鳳陽釀豆腐,又稱御膳豆腐,是安徽沿海地區的傳統名肴,是用嫩豆腐為原料切成片,夾入豬肉末、蝦仁末等,裹上雞蛋粉糊下油鍋炸至金黃色,再用糖醋勾上芡汁即成。釀豆腐的製作方法精細考究,做時要“把三關”(選料、製作、火候)、“走四步”(做菜坯、打蛋清、下油鍋、熬糖汁)。釀豆腐味似櫻桃,外脆內嫩,爽清鮮美,營養豐富,為席上之佳餚。近年來,鳳陽賓館根據釀豆腐的傳統配料和製作方法又加以研究,並多次試制,使釀豆腐更為鮮美,營養更加豐富。
歷史文化
據鳳陽當地傳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在鳳陽,他年幼時家境貧寒,靠乞討度日。一,朱元璋在鳳陽城內的黃家小飯店裡討得一碗釀豆腐,吃後深感滋味極佳。以後,他便經常去這家飯店乞討釀豆腐。後來他穿上龍袍做了皇帝,便下令將鳳陽城內那家黃家小飯店的廚師召進了皇宮,專門為他烹制“鳳陽釀豆腐”,成了他御膳房的廚師。從此,這個菜身價百倍,成了明朝宮廷筵席上的一道名菜,並得到一個“朱洪武(1368年朱元璋稱帝年號“洪武”)豆腐”的雅號馳名於世,一直流傳至今。
做法
材料:原味蛋豆腐3條。小草蝦12只。發好的白木耳80克。青豆仁40克。
調味料:高湯2/3杯。鹽1/3茶匙。太白粉1茶匙。鹽少許。
做法:
1.豆腐每條切為4小段。將豆腐條挖出約1/3備用。
2.鮮蝦洗淨,去頭、殼、留尾,置於挖好的豆腐條內,排於盤中加少許鹽調味後,入蒸籠內以中火蒸5分鐘至熟。
3.鍋入白木耳與調味料拌炒均勻後,以太白粉勾芡,並淋於蒸好的鮮蝦上即可。
[!--empirenews.page--]雷官板鴨
簡介
雷官板鴨,是安徽省來安縣水鄉小鎮雷官久負盛名的漢族傳統名菜,因其產地來安縣雷官集而得名。起源於清同治年間,板鴨製作採用宰、鹵、晾、煮四道工序。板鴨外表色澤光潔,呈乳白色,食之肥而不膩,松嫩可口,咸淡適中,味鮮醇香,誘人進食。
“雷官”牌板鴨系選用當地麻鴨或瘦肉型櫻桃名鴨,經陳年老鹵、傳統配方加現代方法精工製作。做出的板鴨皮白、肉紅、骨頭綠。現主要產品有,板鴨、紅扒鴨、精花鴨、烤鴨、白條鴨以及鴨掌、翅、舌、肫等小包裝方便食品。
歷史文化
作家曹玉模1982年嘗食後,撰散文《過雷官集》發表於1982年3月3日《文彙報》。文中稱贊雷官板鴨“薄如方片糕,嫩的不用嚼,咸淡隨口味,一嚼油直冒”。“雷官”牌板鴨1997年被評為安徽省鄉鎮企業優質產品,1998年省政府授予“安徽省名牌農產品”稱號。
做法
煮熟的雷官板鴨切盤後,有四句話描繪它:“薄如方片糕,嫩得不用嚼,咸淡隨口味,一咬油直冒。”蒸煮板鴨的方法很講究。煮前,用溫水洗淨表面皮層,在溫水中浸泡,直至鴨肉回軟。煮制時,水中放少許拍碎的生薑、蔥、兩粒茴香,並將茴香一粒,蔥一根、姜數片,從鴨翅下開口處塞人肚內,再用一根長約4釐米的斜面空心竹管,插入鴨肛門半截,以利湯汁在煮時內外對流。要先將鍋中冷水燒溫,將鴨子放進去;腹內灌滿鍋內的水,浸兩分鐘後拎鴨脖提起,使腹內的水通過竹管流空,再灌滿鍋內的水,蓋上鍋蓋,把水溫升到90度,浸煮15分鐘。第二次將鴨腹中水流空,灌滿鍋內的水,並將鴨子翻身,再溫火煮20分鐘,將水燒沸,停火焐10分鐘,撈起稍加冷卻後即可食用。
[!--empirenews.page--]梅市咸水鵝
簡介
梅市咸水鵝,是鳳陽縣特產,歷史悠久,源於明朝洪武年間,一回民從河南南下,落腳於梅市池河岸邊,以養鵝鹵鵝為生,因其手藝高明,味道特別,而遠近聞名,流傳至今。梅市咸水鵝之所以味道獨特,主要是在選鵝、配方、火功三個環節特別講究,所以梅市咸水鵝飽滿、色澤黃亮、並有淡淡的草藥味。
[!--empirenews.page--]京彩松花皮蛋
簡介
京彩松花皮蛋,是安徽省天長市特產,早在清代即有製作。蛋體透明,呈松花紋狀,清香醇厚,味美爽口,在省內外同行業質量評比中屢次奪魁。
早期的皮蛋主要以石灰、草木灰、松枝等土法配料製作面成。建國後工藝不斷革新,目前製作過程為:首先以光照、手敲、耳聽等方法精選優蛋,然後下以料液泡制、浸泡時間是影響質量的因素之一,應根據季節、氣侯條件而定,一般為30天左右。浸泡起缸後再經檢驗分級,包泥下缸,方為成品。
[!--empirenews.page--]甘露餅
簡介
甘露餅是安徽省天長市傳統的漢族傳統名點。甘露餅選料嚴格,選用上等精白麵粉、糯米粉、精白綿糖、煉製豬油和青絲、紅梅為主要原料,其生產工藝極為精細,只能靠熟練工人手工操作。製作出的甘露餅味美可口,造型美觀,潔白如玉,層層疊疊,宛如盛開的白牡丹。
主要原料為精白麵粉、熟豬油、白綿糖、糯米粉,另加表梅、紅絲若干。500克麵粉可做50余只,其製作工藝十分精細。先將精面團桿成薄薄的9層酥皮,窩成賀狀壓扁,入鍋以熟豬油文火煎之,待酥皮層層放開後出鍋,放上以糯米粉和白綿糖混帛的霜粉,並加表梅、紅絲即成。
歷史文化
相傳清道光二年,天長舉人戴蘭芬進京應試,考得第九名,卻被點為狀元。第九名如何能中狀元?原來呀,第一名本是江蘇高郵的史球,因史球與“死囚”諧音,不太吉利。主考大人為了拍皇上的馬屁,竭力貶史褒戴,建議將史球換為戴蘭芬,說天長的戴蘭芬乃是“天長地久(第九),代代蘭芬”,有蒼天助聖之意,象徵著清朝江山可與天地同壽,世代綿延。主考大人這一偷龍轉鳳之計果然搏得聖心大悅,於是欣然將戴蘭芬點為狀元。戴蘭芬中狀元之後,為感謝皇恩,將家鄉天長的傳統名點作為貢品呈入宮廷,獻給皇上品嘗。皇上嘗後,覺得酥脆香甜、油而不膩、入口即化、味美可口,如得甘露,且色、味、形俱佳,很是贊賞,封為“甘露餅”,故又名“進貢甘露餅”。
做法
食材:
精麵粉500克,白糖150克,雞蛋200克,瘦豬肉200克,冬菇、筍片、熟豬油、芝麻油、精鹽、白糖、蘇打粉、醬油、澱粉、蔥薑末、料酒各適量。
做法:
1.將精麵粉、白糖、熟豬油、雞蛋、蘇打粉一同放入盆中,和成面團,揉成面皮。
2.瘦豬肉、冬菇、筍片均切成筷頭丁,入油鍋加調味炒熟成餡。
3.皮面搓成條,摘成劑子,壓扁包入餡料,以每個70-75克為宜,再擀成扁圓形,入爐烤熟即成。
製作要領:面團要揉勻餳透,入爐烘烤火不宜太旺。
[!--empirenews.page--]琅琊酥糖
簡介
琅琊酥糖,是江淮一帶具有悠久歷史的漢族傳統名點,琅琊酥糖產於安徽省滁州市,借“琅琊山”之名,稱之為“ 琅琊酥糖”。琅琊酥糖選用純白芝麻、精白砂糖、富強粉、麥芽糖等精心加工,產品呈乳白色,形似螺旋體,其糖塊薄厚均勻,骨薄如紙,剖面層次分明,呈螺旋體,色澤乳白,入口酥軟,香味濃郁,甜而不膩。
歷史文化
酥糖亦稱“面糖”、“秦尤酥糖”、“董糖”。明末,滁州作坊開始以麥面、芝麻、糖為原料,經焙炒、加工而成,俗稱“面糖”(小包糖)。清初,有秦、尤姓兩位師傅將面糖用糯米稀骨作包衣,進行改制而成,故又稱之為“秦尤酥糖”。後一位董姓師傅又將秦尤酥糖精心改制,將糯米稀骨多層次與面糖折疊,即謂之“董糖”。又有文人撰寫一說:“明崇禎年間,江南名藝妓董小宛,擅長烹飪,精於製作花露,巧手會做糖食糕點。一次才子冒襄(字辟疆)生病,董小宛獨出心裁以芝麻、白糖、炒麵、糖稀、香油等原料,精心製作方塊酥糖,給冒襄食之。”其糖“酥脆香甜、開胃心爽”。後經民間流傳,人們即稱此糖為“董糖”。《崇川咫聞錄》也記載:“董糖,系冒巢民(冒襄之號)妾董小宛所造。” 民國初年,滁城多有前店後坊,製作糕點。“章三益”、“卞源昌”、“曹恆興”等店號製作的酥糖(亦名董糖),遠近聞名。
[!--empirenews.page--]天長雪片糕
簡介
天長雪片糕,是安徽省天長市內有悠久製作歷史的漢族名細糕點之一,銅城大糕尤稱佳品,薄如白紙,點火可著,卷如香煙,不斷不裂。
選上好純白糯米淘盡,然後炒熟磨成粉。炒米時要先以文火燒透心,粉成後裝入缸中,中間放青菜葉以吸收火氣,兩月後取出製作時須嚴格配料,一般米粉、白糖、豬油和水的比例為5:4:0.5:0.5。燉糕要文火。糕成後切糕時刀工要精細,刀刀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