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小吃大全_太原特色小吃美食介紹
來源:愛料理 分類:食材百科 時間:2024-02-20 20:20:30
太原的麵食最為有名,品種多,歷史久,製作方法各異,澆頭菜碼考究。炒莜面、拉麵、貓耳朵、搓魚兒、莜面烤佬、紅面糊糊、肉絲炒剔尖、刀削麵、炒疙瘩等應有盡有,特色獨具。
除麵食外,當地的風味食品首推特色早點“太原頭腦”(八珍湯),其他如“認一力”蒸餃、太谷餅、六味齋醬肉、聞喜煮餅、芮城麻片、太原羊雜碎湯、灌腸、高平燒豆腐、平陽泡泡糕等,都是值得一嘗的美味。
名吃中,首推頭腦,這是由明末清初著名文人,醫學家傅山發明,為醫用食品,對人體有著滋補作用,效果甚佳。頭腦是太原市特有的一種名早點,為湯狀食品。在一碗湯糊里,放上三大塊肥羊肉,一塊蓮菜,一條長山藥。湯里的佐料有黃酒、酒糟和黃芪。品嘗時可以感到酒、藥和羊肉的混合香味,味美可口,越吃越香。具有滋補、活血功能。每年農歷白露到立春期間,太原市各清真飯店大都有“頭腦”上市。 太原市清和園飯店的“頭腦”和“帽盒子”以其獨特的清真風味,譽滿並州,聞名全國。特點:益氣調元,滋補虛損,活血健胃,富有營養,具有撫寒喘和強壯身體、延年益壽的作用。
山西麵食,刀削麵、拉麵、刀撥面、擀麵、剔尖、貓耳朵、河撈等各種麵食,“山西麵食館” 具有山西特色而吸引著中外遊人。
羊肉泡饃
簡介
羊肉泡饃簡稱羊肉泡、泡饃。古稱"羊羹",西北美饌,尤以陝西西安最享牛羊肉泡饃盛名,北宋著名詩人蘇軾留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詩句。它烹制精細,料重味醇,肉爛湯濃,肥而不膩,營養豐富,香氣四溢,誘人食慾,食後回味無窮。因它暖胃耐飢,素為西安和西北地區各族人民所喜愛,外賓來陝也爭先品嘗,以飽口福。牛羊肉泡饃已成為陝西名食的“總代表”。
歷史文化
羊肉泡饃在過去是進貢皇帝的飲食而發明的,古時稱“羊羹”,宋代詩人就有詩:“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而羊羹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紀,那時也被列為國王、諸侯的禮饌。蘭州與西安的羊肉泡饃是大不相同的。蘭州的羊肉泡饃是將煮好的羊肉切成大片,放上粉絲,蒜苗、香菜,澆上羊湯,即可食用,原汁原味。還有饃,西安是死面(沒有發酵的面)餅,而蘭州的是當地一種發麵餅,保持了麵粉的原始香味,任何佐料不放時都很可口。做法也不一樣,西安泡饃需自己掰碎然後回鍋再做,而蘭州泡饃只管做好湯、放好肉,然後給你一個大餅,你就可以自便了。你可以一股腦將餅揪開丟進湯里,享受羊湯泡饃的滋味。或一口湯一口餅,再夾大塊的羊肉慢慢咀嚼,吸溜兩口粉絲,大口的饃,大塊的肉,那感覺沒得說。
做法
主料:烙餅(標準份)200克 輔料:黃花菜(乾)50克,木耳(水發)50克,粉絲50克,青蒜10克,香菜10克,羊肉(熟)100克
調料:鹽4克,味精2克,胡椒粉2克
製作方法:1、先將烙餅掰成碎塊;2、黃花、木耳洗淨撕碎;3、粉絲泡發;4、青蒜洗淨擇段;5、香菜擇洗淨;6、鹵羊肉切片備用;7、將掰好的烙餅放到鍋里,加入羊肉湯,放入黃花、木耳、粉絲、青蒜,煮熟;8、調入鹽、味精、胡椒粉拌勻,盛入碗內;9、放上切成片的鹵羊肉,撒上香菜即可。
[!--empirenews.page--]蕎面河撈
簡介
蕎面河撈,漢族小吃,除具有湯清味美,濃香宜人、冷熱均可,四季皆宜等特點外;還有利口開胃、增強食慾、潤膚烏發、清火去郁、強腎健脾、秘等特殊功效。自古以來便有“聞香下馬,知味停車”吸引遠近顧客之說。
做法
蕎面用溫水加生石灰水和好,上河撈床壓入開水鍋中,撈入兌好的鹽醋湯水中,澆上羊肉臊子,加點陳醋,香味奇特,遠近聞名。
[!--empirenews.page--]過油肉
簡介
過油肉是山西最著名的傳統特色菜餚,現在更是平遙的著名小吃,歷經代代廚師精心烹制相傳至今。1957年2月經市飲食公司組織專家評審,將名廚吳萬庫技師製作的過油肉評為了太原十大名吃。後經名師張殿華、-、方明鎖等幾位名廚參加全市、全省及全國的烹飪大賽,曾獲得金獎,為太原人民爭了光。市場經濟以來,凡是經營山西飯菜的餐館、飯店都有過油肉這道菜。但是,可能出於某種意圖,有些餐館將過油肉改造得五花八門、面目全非,派生出什麼系列過油肉,如白菜過油肉、尖椒過油肉、麻辣過油肉等等,為適應食客的需要往過油肉里配洋蔥、蒜薹、乾紅辣椒、黃豆芽……久而久之,原來那傳統的過油肉已難覓蹤影了。其實,過油肉應從選料,配菜,烹調上下功夫,這樣才能更加凸顯濃厚的山西地方特色。
做法
主料:豬里脊肉200克 輔料:冬筍20克,木耳(水發)15克,黃瓜25克,澱粉,雞蛋120克 調料:大蒜(白皮)5克,黃醬3克,香醋3克,花椒3克,小蔥10克,醬油15克,姜3克,鹽2克,黃酒5克,味精3克,香油10克,豬油(煉製)35克
烹制方法:⒈ 扁擔肉(里脊肉)去淨薄膜、白筋和脂油,橫放在砧板上;⒉ 用平刀下片法把原料翻轉著片成0.33 釐米厚的長帶片;⒊ 然後平放在砧板上,再直刀斜切成長6.6釐米,寬4 釐米的斜方形片;⒋ 冬筍削皮,洗淨,切成與肉同樣大的片;⒌ 黃瓜洗淨,切成與肉同樣大的片;⒍ 水發木耳摘蒂,洗淨,大片的切小;⒎ 蔥去根須,洗淨,切青豆大的片;⒏ 姜去皮切姜米,蒜瓣去蒂切薄片;⒐ 把切好的肉片放碗中,加黃醬、花椒、醬油、鹽拌勻醃漬半小時;⒑ 冬筍片焯一下,清水過涼放小碗中;⒒ 冬筍碗中加入木耳和切好的黃瓜片、雞湯50毫升、黃酒、味精、醬油、濕澱粉調成芡汁;⒓ 炒鍋上旺火,放入豬油燒五成熱時下入浸好的肉片,迅速用筷子撥散,⒔ 炒鍋再放回火加入豬油,放入蔥片、薑末、蒜片煸出香味,扣入過好油的肉片,先用醋烹一下再倒入調好的芡汁,顛翻炒勻,淋豬油即可出鍋。
[!--empirenews.page--]疤餅
簡介
疤餅,用油和面,將碾薄的面餅放在爐鏊中已經加熱的石子上,慢火烤熟,形成凸凹不平的疤痕,因而餅上遍布疤痕而得名,亦名籽餅,又叫石子餅,始制於明代。其用料有白麵、戎油、白糖、雞蛋及蘇打等。製作時將和好的面擀成直徑半尺左右的薄餅,烘烤在鐵鍋內。在鐵鍋內鋪一層碰砂,放一層餅,進行烘烙。熟後的圓餅呈金黃色,面皮上均勻地布滿圓形小坑,狀若疤痕,其味香甜,其質酥脆,為別具一格的風味餅食,名聞遐邇。在晉中、晉南等地有一古老的風俗,孩子做滿月,外婆家或親朋好友總是提一包崩脆的“疤餅”前去祝賀。這種松脆酥香的疤餅,食用方便,易於消化,產婦吃後既多產乳汁,又增加食量,滋補身體。疤餅是山西著名風味小吃之一,其中最有名的應是繁峙疤餅。
[!--empirenews.page--]剔尖
簡介
剔尖又稱撥魚、剔撥股,是流行於山西省運城,晉中等地的漢族傳統麵食,以其方便快捷、口感香滑,利於消化而受到廣大百姓的青睞,是山西麵食中極具代表性的一種,也是居民的主要午餐之一。剔尖兩端細長,中間部分稍寬厚,白細光滑,軟而有筋,澆上澆頭,再配以調味佐料,食之十分可口。
歷史文化
《傳統麵食》載,唐貞觀年間八百里秦川大旱,李世民急火攻心,魏徵薦綿山高僧田善友旨令祈雨,後大雨傾盆解救了莊稼濟助了萬民。李世民為報祈雨之恩,帶領滿朝文武赴綿山還願,皇妹八姑亦隨同前往,叩拜五龍聖母為師不願再返長安,在綿山誦經修行為鄉民採藥醫病。一日,八姑為一患病老嫗配藥、做飯,和面時軟了加面硬了加水,最後還是將面和得稀軟,眼看鍋中水開,八姑急中生智,隨手拿起一塊木板將軟面團放於板上,用一根筷子試著往開水鍋中撥,竟撥出了一根根麵條,煮熟盛碗老嫗吃得上口,就問:“孩子,這叫什麼?”八姑將“這”誤聽為“你”字,說:“叫八姑。”老嫗誤聽為“撥股”,從此就有了“撥股”面,就是最早的剔尖。後來人們將“用筷子撥出的麵條”還稱為“剔撥股”, 榆次、祁縣、太原等地民間則把和好的面置於大碗內,用筷子剔撥,面呈魚肚形,所以又稱撥魚,又因此麵條呈兩頭尖,所以又稱“剔尖”。相傳清乾隆年間,榆次一個名叫常萬達的,在恰克圖城開設的"四鄉聯號商行"中的飯莊里,專營山西麵食剔尖等,使剔尖一舉成名。由於剔尖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且製作簡便,食之可口。所以,剔尖不僅在國內流傳甚廣,而且傳入海外許多國家和地區。
做法
原料:麵粉1碗 、清水1/2碗、土豆、北瓜、肉片、蔥姜絲、花椒、鹽、少許醬油
做法:1.土豆、北瓜切丁;肉切片放少許醬油稍稍醃漬;蔥姜切絲2.炒鍋放少許油,微熱後放入花椒炸至有香味3.此時將醃漬好的肉片、蔥姜絲一起放入炒鍋翻炒至肉片完全變色4.將土豆丁、北瓜丁放入翻炒至微微變色後加入清水沒過即可5.中火燉至土豆、北瓜酥爛,湯汁濃稠後關火6.取一隻湯鍋放入適量清水大火做開,將燉好的鹵汁倒入做開的湯鍋7.在燉菜期間,取一小碗麵粉,加入1/2碗清水8.用筷子一個方向不停攪拌至光滑上勁後,醒半小時9.將加入鹵汁的湯鍋再次做開10.取一隻扁鏟,鏟適量面團11.用一隻蘸有清水的筷子沿扁鏟邊沿撥面12.待湯鍋內剔尖顏色變得透亮,用筷子夾起感覺發硬後關火,撒香菜、香蔥即可食用。
[!--empirenews.page--]貓耳朵
簡介
貓耳朵是晉南(山西運城,臨汾),晉中、晉北等地區流行的一種風味麵食。它吃著筋滑利口,製作簡便,隨鄉就俗,適用多種麵粉和澆頭,又加製作簡便,倍受群眾歡迎。在晉中一帶,人們用白麵、高粱面製作;在雁北、忻縣高寒地區,人們用莜面、蕎面製作,取名“碾疙瘩”,還名“碾飥飥”。尤其因莜面製作柔軟,還能碾推成花紋、觸鬚等式樣,更使這種麵食形象多彩多姿。
貓耳朵起源於中國北方地區,主要是晉語區,如山西省中北部、內蒙古西部、河北張家口等地,這種麵食很常見,在當地被稱為“圪坨兒”。在關中也有類似制法的麵食,稱作“麻食(馬齒)”。做法是用白麵、蕎麥面等和好後,切成小塊,用手的大拇指在案板上一捻即成。清水煮後撈出,澆上菜或鹵等食用。因形如貓耳,且由於晉語本名令外地人感到生澀難懂,因而也被稱為“貓耳朵”。在一些地區也有用莜麥製成,蒸熟後食用。莜面有獨特的風味,較白麵不易消化,所以抗餓。
做法
做法一:
白麵:用精粉一斤,水五兩。先將麵粉倒進盆里,冬季用溫水,春夏秋用冷水和起面,扎光揉好。放在面案上,撒上麵粉,用面杖擀成兩三公分厚的薄片,切成多半公分大小的劑頭,再撒一次麵粉,滾均勻。然後,兩手拇指相對按住面塊,一下一下往前推,推成形如貓耳朵狀即妥。鍋開時抖去麵粉下到鍋里煮熟撈起,澆上各種葷索打鹵等澆頭,調以山西老陳醋,味香形美,可飽享口福。
蕎面:蕎面一斤,水五兩左右(除夏季外,一般都用溫水和面)和起,扎勻扎光,稍醒後搓成指頭粗的圓條,撒上麵粉,用左手食指與中指夾住圓條,用右手切成指甲蓋大的小劑子,然後用右手拇指在左手掌上,推成一個一個小卷,形狀同貓耳朵一般。鍋開後,抖去麵粉煮熟。撈出後澆上澆頭、調和,越吃越香。
莜面:莜面一斤,熱水七兩,潑起和好,用濕布把面團蓋好,要趁熱製作。方法同蕎面。因莜面光滑柔軟,還可用右手食指、拇指推碾成花紋形狀,其形狀更美。推好後上籠蒸熟,下籠後調以澆頭,調和即可食。
各種面製作的貓耳朵除煮食外,還可燜食,即先把菜炒好,將貓耳朵倒在菜上,上火燜十五分鐘左右即熟。吃時攪拌均勻,調以調和,也很可口。
做法二:
1.將黃豆、香菇、木耳、黃花,洗淨,泡入清水中待用。
2.取適量麵粉(根本食用人數與食用餐數而定),加水,和勻成面團。此面團的軟硬度與餃子皮相當,不能太軟,不然下一步不好做了。
3.從和好的面團中取一小塊,搓成約如大拇指一半粗細的長形面棍。
4.接下來就可以做貓耳朵了。從這個長形面棍上取約一公分左右,然後用大拇指稍摁住此小小面團往前搓,即可形成如貓耳朵形狀的空心卷卷。(注意:不要太用力摁住面團,往前搓時也不可用大力,不然就粘在手指上了)
5.搓好後,將準備好的蔬菜清洗好。蔬菜的品種建議:扁豆、土豆、大白菜、西紅柿、黃瓜等。
6.將扁豆切段、土豆切小片(約1.5*1.5),黃瓜切片,西紅柿切塊,大白菜葉和菜梗分開。
7.燒水煮黃豆,這邊將泡好的香菇、木耳、黃花切小段或是小片,入油鍋曝炒至八分熟,倒入煮鍋中,可以同時放入貓耳朵同煮。
8.先炒扁豆、土豆,也是八成熟,倒入煮鍋;然後將與大白菜、西紅柿炒至七成熟倒入煮鍋。
9.將海米與黃瓜稍炒,最後放,同時可以加鹽。(也可以炒菜的過程中逐一加鹽)
10.在所有內容物基本煮熟後,可以依個人習慣再加入一個雞蛋、紫菜等。然後就可以盛起來吃啦,可以再放點香油、生抽等調味品。
[!--empirenews.page--]太原羊雜割
簡介
羊雜割,為山西的一種地方小吃。據傳,山西人吃雜割始於元朝,雜割一名是忽必烈之母所賜。羊雜最開始是懷仁的名吃,在雁北一帶小有名氣。過去懷仁和內蒙人吃羊肉的習慣不一樣,內蒙人只吃肉,而懷仁人卻在羊下水上做了一些文章,創造了一種美食叫“羊雜”。把羊的心,肺、肝、腸、血等洗淨、煮熟切碎、配上花椒、辣椒、鹽、大蒜、蔥、姜等作料,加上一些煮肉湯,做成“羊雜”,加上粉條一起吃。現在發展成為山西地方美食。
歷史文化
元世祖忽必烈由晉地入中原,路經曲沃縣時,其母莊聖太后染疾,曲沃名醫許國楨為其診治痊癒,成為忽必烈之母的寵信御醫。許母韓氏善主廚,隨其子侍奉莊聖太后。韓氏見蒙古人吃羊肉,棄下水甚感可惜,即將羊下水拾回洗淨,煮熟,配以大蔥、辣椒吃,其味甚美。太后品嘗後,贊譽不止,即賜名“羊雜酪”。從此逐漸流傳,成為民間風味小吃。
羊雜割具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及鈣、磷、鐵等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具有滋脾養胃、益腎補血、益氣調元、溫經活絡、滋補虛損的功效。
做法
羊雜割在山西不同地區叫法不同,吃法也有不同。有曲沃、太原、大同為代表的南、中、北三路做法,南路雜割(曲沃)講求水熬煮,原汁原湯,湯色乳白,其味醇香。制法大致是清洗、熬煮、切配、對湯四步程序,工藝精細;中路(太原)雜割料全,熬煮、對湯時均加了蔥、姜、香菜澄,還有的加粉條、豆腐,另有一番風味;北路(大同)雜割的吃法和制法均顯得粗獷,大鍋置火上,連湯帶料一鍋燴煮,隨食隨留,不拘形式。
將新鮮的羊煮熟,將其湯,頭,腿,內臟(心,肝,脾,羊肚,腸)留下,將羊頭和羊腿上的肉撕下來,越碎越好,羊雜部分切成西絲,將這些放一塊,加羊湯,再加鹽,蔥花,香菜,辣椒面(不能太細,越辣越夠味),香菜,老陳醋。
先把羊肉開水里煮一下,去掉血水,然後換水,放蔥姜蒜料酒把羊肉煮熟.羊湯留著備用羊肉切片。吃多少就用羊湯對水煮開。放泡好的粉條,粉條熟了就放羊肉片。然後出鍋,放調料,鹽,雞精,醋,辣椒。香菜最不要放, 會蓋住羊肉的香味,放蔥花就可以了。就像玫瑰羞說的,放陳醋最好了。羊湯不放醋就沒有那個味道了。
[!--empirenews.page--]百花稍梅
簡介
百花稍梅是山西的一道傳統美食,也是一道極具藝術性的風味小吃,“稍梅”,是山西人的叫法,稍梅也叫燒麥、肖米、稍麥、鬼蓬頭,是形容頂端蓬松術折如花的形狀,是一種以燙面為皮裹餡上籠蒸熟的麵食,類似於小籠包子,但形狀要比小籠包子更美觀,味道也比小籠包子更有特色。
歷史文化
據說,百花稍梅起源於元代初期,最初只是一些有錢人家用作喜慶筵席的點心,後來“捎上”了些菜點,成為“茶捎賣”,又因其製作精細,口味獨特,深受人們的歡迎,於是有人將之當作小吃單獨出售,並在外觀及其口感上作了改進和創新,就演變成了我們今天的百花稍梅。在山西,百花稍梅被譽為一絕,許多政要和名人都曾親口品嘗過,還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走在太原的大街小巷,我們隨處可以看見百花稍梅的影子,不僅口味純正,而且價格也不算貴。有人說,沒嘗過太原的百花稍梅,就等於沒來過山西。可見,百花稍梅在山西的影響之廣,名氣之大。
做法
原 料:精粉、水、蛋清、澱粉。
餡心配料:雞肉、蝦仁、火腿丁、冬筍、雞肉、蝦仁、火腿丁、冬筍各少許。
做法:
1、先將雞肉、蝦仁、火腿丁、冬筍等調好味。
2、將麵粉倒入盆中,加入水、蛋清均勻拌好待用。
3、將拌好的面切條下劑,將劑滾圓、按扁、用稍梅錘將每個劑子桿成菊花形狀將餡心包入其中。
4、把包好的稍梅上籠蒸制10分鐘即可。
[!--empirenews.page--]雞蛋醪糟
簡介
醪糟是太原十大名吃之一。太原流傳著這樣的贊語:“海子邊醪糟王,美酒不如醪糟強“,用來誇獎“榮茂園”飯店海子邊小吃部王俊龍老師傅的手藝。那時,每到隆冬季節,早點市場上常見一些醪糟挑擔子,拉著一個呼踏呼踏的小風箱,小煙筒里竄出一道道火舌,雪白的醪糟里飄著金黃色的雞蛋,吸引著大量顧客,是深受人們喜愛的一種大眾化羹湯。
做法
用料:選用晉祠江米為主料,用甜曲釀製而成,食用時也可衝入雞蛋,酒香撲鼻,有健胃消食之功效。 晉祠江米 5000克 酒曲 30克 雞蛋
做法:
1.把江米淘洗3次,倒在鋪布的蒸籠內,大火蒸50分鐘左右,將籠端下,放在缸上用涼水衝,冬季時水要少帶點溫。衝後倒進一個大盆內將米搓開,把曲研成碎面撒在米上,拌勻。然後分裝入小缸內,封口,發酵後即成(冬季一般需3天,夏季1天半,春秋兩季2天半)。
2.白糖水加醪糟燒開,打入雞蛋即可食用。
小貼士:
1.酒曲四季用量不同,春30克,夏25克,秋35克,冬40克。
2.發酵四季需時不同,冬3天,夏1天半,春秋2天半。
[!--empirenews.page--]羊肉蒸餃
簡介
認一力的羊肉蒸餃是太原的名吃之一,1930年左右創建,位置也在橋頭街。認一力的蒸餃皮薄、味香、佐以老陳醋、味道絕佳。肥而不膩,餡成丸。其他地方吃的蒸餃,味道差得不是一點半點。
做法
用料:小麥麵粉400克 豬肉(肥瘦)400克 羊肉200克 植物油20克 鹽5克
做法:
1.鍋中倒入適量的水燒熱,放入準備好的羊肉,燙髮熟撈出,晾涼.
2.把燙髮熟的羊肉切成小塊豬肉洗淨剁成肉餡.
3.羊肉,肉餡和所有調味料(植物油、鹽)混合在一起,攪拌均勻,做成羊肉餡.
4.面皮中包入適量物羊肉餡料,對摺成半月,捏成餃子.
5.把包好的餃子放在抹過油的蒸籠中,用大火蒸熟,就可以取出食用了.[1]
1.蔥姜洗淨搗碎用料酒加適量水取汁,即成蔥姜水;豬肉剁成末;香菜擇洗乾淨切成末;精羊肉剁成細泥加蔥姜水沿一個方向攪打上勁,然後加肥肉末、鹽、味精、胡椒粉、香菜末、雞蛋攪勻成餡。
2.餃子粉加少鹽,水和勻,醒1個小時,做成60個劑子,擀成大薄皮,分別包上羊肉餡,放開水中煮熟,食用時帶大蒜汁(大蒜汁即大蒜泥,醬油,醋,香油調勻)佐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