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小吃大全_寶雞特色小吃美食介紹
來源:愛料理 分類:食材百科 時間:2024-06-24 02:41:00
寶雞古稱陳倉、雍城,典故“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發源地,嘉陵江源,中國鈦谷,譽稱“炎帝故里、青銅器之鄉、佛骨聖地、社火之鄉、周秦文明發祥地、民間工藝美術之鄉”。
寶雞又稱西府,西府小吃經歷了千餘年的發展。博採各地之精華,兼收民族飲食之風味,挖掘、繼承歷代宮廷小吃之技藝,因而以其品種繁多、風味各異而著稱。是中國烹飪文化寶庫中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西府小吃主要有岐山臊子面、寶雞擀麵皮、豆花泡饃、烙面皮、麻醬涼皮、西府扯面(中華名吃)、文王鍋盔、金錢肉、臘驢肉、驢肉泡饃、臘汁肉夾饃 、水煎包等。
臊子面
簡介
臊子面是西北地區漢族傳統麵食,以陝西關中平原及甘肅隴東等地最流行。也是西府(今陝西省寶雞市)名小吃。陝西省臊子面歷史悠久,尤以寶雞市岐山縣的岐山臊子面最為正宗。岐山臊子面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名。
歷史文化
來源於唐的“長壽麵”。臊子面是在唐代"長命面"的基礎上發展變化而來的。《猗覺寮雜記》上說:"唐人生日多俱湯餅,是皇親國戚慶祝壽辰的壽麵,世所謂'長命面'者也。"唐代詩人劉禹錫有詩雲:"余為座上客,舉箸食湯餅。"麵條一類的食品,在唐代稱作"湯餅"。劉詩中提及的湯餅",就是"長命面"。它是唐朝時款待客人的佳點。相傳,蘇東坡在陝西為官時,特別喜食這種麵條,並寫下了對它的贊美詩句:"剩欲去為湯餅客,卻愁錯寫弄獐書。"關於"長命面"所以會改稱"臊子面"的事,民間流傳著一個故事:在很久以前,岐山有戶人家娶了一個美貌、聰明、勤快、伶俐的媳婦。新媳婦到婆家的第二天,為全家做了一餐麵條,一家人食後無不稱贊麵條滑爽鮮美。後來,她的小叔考中了官職,請同窗好友到家作客,便請嫂子為大家做最拿手的麵條款待客人,大家吃後都贊不絕口。從此,"嫂子面"就出名了。因為這種"嫂子面"上必須加臊子為澆頭。所以人們也把它稱作"臊子面"。據史實,臊子肉出現在北宋時期,《夢粱錄》上記載有專門加工出售臊子肉的店鋪。但當時是否已經出現"臊子面",還不得而知。到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里記下了"臊子肉面法",所以可以肯定地說"臊子面"至少在高濂寫此書前,就已經問世。
臊子面在陝西地區身價頗高。除沿襲唐代"長命面"的有關習俗,如在生日做壽時必食外,每遇婚喪喜事,或逢年過節,都要以它來款待客人。舊時,陝西農村還有這樣的習俗:新媳婦過門的第二天,要在婆家舉行一個隆重的擀麵儀式,新媳婦當著客人的面上案擀麵,以測試其技藝的高低。技術高超嫻熟者,擀出的面厚薄均勻,切條細長,下到鍋里不會斷裂,這樣的新媳婦,才能贏得大家的贊譽。
做法
麵條要用手擀成,並達到面薄條細、筋韌光滑、軟硬適度的標準。做臊子是先將豬肉切成薄片,入熱油鍋烹炒,同時加入生姜、食鹽、調料面、辣面和陳醋炒透即成。把豆腐、黃花菜、木耳炒好為底菜,雞蛋攤成蛋皮,切成稜形小片,加切小的蒜苗做漂菜。吃時先將麵條煮熟撈入碗內,打入底菜,再澆湯,放臊子和漂菜。
[!--empirenews.page--]餄餎
簡介
餄餎(hé le)是中國北方最常見的麵食吃法之一。傳統的做法是用一種木頭做的“床子”,架在鍋台上,把和好的面(經常餄餎用的是蕎面)塞入餄餎床子帶眼兒的空腔里,人坐在餄餎床子的木柄上使勁壓,將餄餎直接壓入燒沸的鍋內,等水燒滾了,一邊用筷子攪,一邊加入冷水,滾過兩次,就可以撈出來,澆上事先用豆腐或者肉、紅白蘿蔔等做好的“臊子”,就可以吃了。餄餎廣泛的流傳在陝西的寶雞、銅川等關中地區,山西,河北,內蒙,甘肅,寧夏,青海,新疆,河南一帶。由於其美味可口,香氣逸鼻,在西北各地頗為時尚。
歷史文化
根據郟縣縣誌中的記載,據傳,金鋼餄餎面是明初由陝西傳入的。初以蕎麥面為主料,配以熟羊肉、蔥花等熬制的羊肉湯。當時,居民使用一種叫餄餎床子的工具,“自制自食”。清末時,以小麥面代替蕎麥面,口感營養更勝一籌。
金鋼餄餎面還有不少有趣的記載。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初,名三邊總督孫傳庭兵出潼關,來河南與李自成義軍作戰。據傳,為了豐富關中將士口味,他傳諭三軍,每軍可以攜帶20台樺木餄餎機。這一年10月,明軍與義軍在郟城東南講武場相遇,義軍佯敗。明軍追殺義軍15里,至郟城東冢頭、柿園一帶的藍河岸邊李莊,義軍用“以利誘之,以敵取之”的策略,棄金銀、輜重於道,得勝。孫傳庭部潰不成軍,只得輕騎突圍西竄,幾十部樺木餄餎機為郟地李莊百姓及義軍所得。義軍所得八台,李莊百姓為紀念義軍的金剛精神將“剛”改為“鋼”,美名為“金鋼餄餎”。精美的餄餎面製作設備頓使百姓喜不自勝,一時街旁館巷,“金鋼餄餎”招子旗(即古時飯店招牌)迎風飄舞。自此,餄餎面製作水平又進一步。
而另一說則是,唐朝時郟縣就已經有了金鋼餄餎面了,這與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有著不解之緣。明人張居正的〈昌黎先生文集輯補〉一書“諫迎佛骨”一節有韓愈一段話:元和年間,自蔡屠賊歸,途食郟河漏。”這裡指的是,唐憲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蔡州(今河南上蔡一帶)刺史吳員元濟反唐,擁兵自立。韓愈隨軍平叛,生擒吳元濟,史稱“淮系之役”。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冬。唐軍離蔡,行至郟縣城西吃了金鋼餄餎面。由此推斷,“金鋼餄餎”面至少有1200年的歷史了。
在平頂山郟縣金鋼餄餎面已經成為群眾的一種主食。以李姓開店為多。
上世紀末,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金鋼餄餎的佐料更加豐富,在原來用料的基礎上增加了肉桂、枸杞、細辛、麥冬等十多種養氣滋補的中藥佐料,更具暖胃怯寒、滋陰壯陽的保健防病功效。
[!--empirenews.page--]岐山臊子面
簡介
臊子面是陝西的風味小吃,品種多達數十種,以薄、筋、光、汪、酸、辣、香等特色,吃口柔韌滑爽,尤以寶雞市岐山縣的岐山臊子面最為正宗。臊子面的特點是麵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面湯油光紅潤,味鮮香渾厚而不膩。而岐山臊子面鄉土風味尤為濃厚,以酸辣著稱。岐山面要求寬湯,即湯多面少,並突出酸辣味。所謂煎、汪即麵條要熱的燙嘴、油要多,才能體現此面的特色。岐山面是一種高碳水化合物、高飽和脂肪酸的地方特色麵食。臊子面對關中地區的人們生活的影響很大,無論喜事喪事、逢年過節、老人過壽、還是小孩滿月或是家裡來了親朋都離不開臊子面。關中地區辦紅白事、老人過壽、孩子滿月等都一般招待兩頓,所謂早飯和午饗,而早飯臊子面即為主食。
歷史文化
古時,周人由豳(今陝西彬縣、旬邑一帶)遷至岐之周原(今陝西岐山縣),在渭河邊和北原上繁衍生息。後渭河有一惡龍為禍,大旱三年,民不聊生。周氏族人不忍離開經過數代開拓出的家園,奮起反擊,大戰七日才將惡龍殺死,飢餓的人們為慶祝勝利,將龍殺了和面群體食之,覺得鮮美無比。於是在以後慶祝這次勝利時,便用豬代替龍和面集體食之。後來擴展至其他節日和祭祀。這臊子面也漸漸傳開,而其做法也漸漸流傳中得到了發展。
做法
臊子面最為重要的是湯,湯是臊子面的靈魂,本地人將臊子面的湯叫臊子湯。臊子分為肉臊子和素臊子兩種,其中又以肉臊子為主。做湯需要的主要食材有以下幾種:
肉臊子作法
選較肥帶皮的豬肉,豬肉中也要含有比較多的廋精肉,七分瘦三分肥。將肉切成小碎片,片要薄。入熱鍋,但鍋也不可太熱,不斷攪拌翻炒,火不可過急也不可過緩。大約三成熟加入一定量的姜沫,去腥,翻炒,後加入適量的碘鹽。當肉為六成熟時加陳醋,翻炒,七成熟時加入醬油,花椒等調味品(當然也可加入其他合適的調味品),當九成熟,快出鍋時加入適量紅辣椒粉,攪拌,微燉一會,即可出鍋。期間要非常注意控制火候和時間。火不可太猛,太旺則肉可能炒老了或炒焦了,辣椒面烤糊了影響湯的色澤;火候不夠,肉不熟,肉的腥味去不盡,而辣味滲的太深。只有火候控制住,肉鮮、嫩、辣,而油鮮紅光亮而不是很辣。這即為肉臊子的最基本做法。
入湯菜作法
木耳,溫水泡開後,切碎,待用。
豆腐,切薄片,入熱清油,煎至蛋黃色,出鍋,切成細小菱形狀,待用。
不同地區臊子面照片
不同地區臊子面照片(13張)
雞蛋,煎成蛋皮,切小菱形片,待用。
黃花菜(針金),溫水泡開,切成約1.5釐米,待用。
韭菜或蒜苗,以蒜苗最佳。洗淨,晾乾,切成細小片,留用漂菜。
底菜:一般為胡蘿蔔,切為細小的末狀。如果在肉臊子剛出鍋,鍋中留有適量的臊子中直接炒最好。也可在涼鍋中先用適量臊子熱鍋,再倒入胡蘿蔔末,同時旺火翻攪,放 入碘鹽。半熟時,文火慢慢的燜,同時要勤翻動,一直將鍋中的水分燜乾,在菜快被燜熟時,放入味精,花椒等調味品。在此中要根據熱鍋的臊子和菜的比例,控制油和辣味合適。面有傳統手擀麵和機壓面:手擀麵,面要做到韌、勁道,沸水出鍋有光澤。通常是生面做好,揉團,蒙上濕布放五六個小時後再擀,這樣面有韌勁,易於擀薄切細,沸水出鍋有光澤,面勁道滑潤。機壓面多為結婚喪葬等親朋較多時用,節省人力和時間。
配湯作法
選鐵鍋最好,注清水,旺火沸騰,放入肉臊子,再讓水沸騰。後將準備的木耳、雞蛋、黃花菜、底菜入鍋,並根據需要再行調味,旺火滾沸後文火熱之,加漂菜。湯要注意色正,即紅,鮮,亮。湯味也可根據口味微調,但要保持酸、辣、鮮基本口味,湯成。將熱湯澆到剛出鍋的面上即成一碗湯滑味鮮、香美可口的臊子面。配湯是臊子面的關鍵所在,所謂一碗面,七分湯,湯很重要。
以上即為臊子面的基本做法,而要做得一手地地道道的臊子面,要注意許多細節,炒肉臊子和配湯時尤為重要。岐山臊子面味以酸辣為主,要在配湯時注意。關中其他地方依據也有各自口味。一般而言,越靠西的地方醋放得越少,越靠南的地方辣椒放得越多。
[!--empirenews.page--]寶雞茶酥
簡介
傳說起源於清朝咸豐年間一個名叫禿娃的當地人,始作一種小吃取名茶酥並漸有名氣其茶酥作得色、香、味、型具佳,被譽為“禿娃茶酥”。
歷史文化
傳說起源於清朝咸豐年間一個名叫禿娃的當地人,始作一種小吃取名茶酥並漸有名氣其茶酥作得色、香、味、型具佳,被譽為“禿娃茶酥”。後禿娃的手藝由徒弟根誠繼承。民國16年(1927年),當地人魯金誠、魯子清兄弟倆拜根誠為師,學做茶酥的小吃,得其真傳,所做茶酥味美可口,在寶雞地方享有盛譽。1956年魯子清參加集體企業,在寶雞市三好食堂收張秋蘭為徒,使得茶酥技術相傳。從此,茶酥作為一種地方名吃,被人們喜愛而傳頌。
做法
據考證,茶酥之名實為“嚓酥”由外嚓里酥而來(嚓為寶雞方言,形容茶酥入口時脆酥聲音)。食用時,當以香茶為飲,品茶帶酥,別具風味。故“嚓酥”又稱“茶酥”。隨後製作工藝的改進,現如今也有將韭黃炒雞蛋或香椿炒鳴蛋加入剛出熬的茶酥內,真香味更加濃郁可口。製作以白精粉、豬板油、菜籽油、調料為原料,合面以油為主,用平鏊鍋上烤下烙油煎而成,主要在於掌握火侯。做成的茶酥,色澤金黃。外皮酥脆、內層鬆軟、油而不膩,入口酥脆味道美,層層落花放異香。
[!--empirenews.page--]乾腳棒
簡介
乾腳(jue)棒(bang)是陝西鳳縣的漢族名菜,在其他地方被稱作紅燒豬腳,但鳳縣本地採用的是臘肉豬腿,且宰殺豬的品種和時間、臘肉豬腿做法等均有特殊限定。過去是丈母娘招待女婿的常用菜餚。
歷史文化
在舊時代,經濟條件有限,“乾腳棒”是以前鳳縣的丈母娘用來招待女婿的專用菜,營養豐富,又不須特別花費額外的費用。丈母娘家用女婿乾活,擔心女婿出工不出力,也怕女婿累壞,所以就特別烹飪這道營養豐富的菜招待。女婿吃了“乾腳棒”,腿上有勁腎不虛,乾活不累又賣力,丈母娘希望他能常來家裡走動走動。
做法
基本材料:臘肉豬腿
配料作料:乾豆角、竹筍乾、蕨菜乾等山野菜,紅辣椒、花椒、蔥、姜、蒜等
步驟:
1.乾豆角、竹筍乾、蕨菜乾、野蘑菇等山野菜,用水泡發;
2.把掛好的臘肉豬腿放在開水鍋里煮一小會(如生豬腿去毛不乾淨,此刻要褪毛,除去豬蹄甲等雜物);
3.再將豬腿切成大塊,放在油鍋里炒一下;
4.然後放一些乾豆角,配上鳳縣大紅袍花椒與蔥、姜、蒜、醬油、乾辣椒等,放水用小火燜。水不要放太多適量。小火燉1-2小時左右。時間短了就燉不出豬腿豬腳中的骨髓,等於是一道菜浪費了。大火會導致一些營養物質隨著水蒸氣揮發了。
5.放味精,或其他個人喜好的作料。
[!--empirenews.page--]扶風鹿糕饃
簡介
扶風鹿糕饃是陝西省扶風縣一道漢族特色糕點。
“岐山掛面,鳳翔的酒,扶風鹿糕京里走”。這是關中西府一帶流傳的關於名特產品的民謠。扶風鹿糕是一種烤饃,是久享盛名的地方風味食品。有咸、甜兩種。不乾不硬,不頑不軟,脆酥香醇,美味可口,久貯不霉變。因而,凡外地來扶風之人,除一飽口福之後,走時總要帶上一些,作為旅途美食乾糧,或帶回家中以作珍品,供家人親朋品嘗。扶風本地人,四時八節走親會友,也總要帶“鹿糕饃”,作為上等禮品以表敬意。
特點:
扶風鹿糕饃是一種圓形的烙饃,又名鹿糕乾糧。形似滿月,碗口大小,厚寸許,皮薄如紙,內外一色,白中略帶乳黃,背面微微隆起,正面中間有一小小圓坑,坑中裝飾有一胭脂印染的朱紅小梅花鹿圖案,故名“鹿糕”。整個造型別緻奇巧,宛若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歷史文化
扶風鹿糕的產生,距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了。由重陽節的應節食品“重陽糕”演變而來。《歲時記》雲:“民間九月九日,以粉面蒸糕,上置小鹿數枚,號食祿糕。”《唐六典·膳部》又稱它為“九日麻葛糕”。這裡的“上置小鹿”就是在糕面上綴飾有鹿的圖案。唐時建都長安,由於扶風鹿糕是一種遠近聞名的食品,進京辦事皆帶糕,作為旅途食品,或饋贈京城親朋好友,便流傳下“扶風鹿糕京城走”的美言。
做法
步驟:
1.選用上等小麥特製的細白麵粉,先合水發酵,後攪拌揉搓,調得十分乾硬:
2.再加香油或豬板油、雞蛋及五香調料,用木槓在案板上反復壓揉:
3.直壓得光如泥,再揉成長條,等分成團制餅,放在鍋中,先武火後文火慢慢烘烤即成。
[!--empirenews.page--]鹿糕饃
簡介
“岐山掛面,鳳翔的酒,扶風鹿糕京里走”。這是關中西府一帶流傳的關於名特產品的民謠。扶風鹿糕是一種烤饃,是久享盛名的地方風味食品。
特點:
扶風鹿糕饃是一種圓形的烙饃,又名鹿糕乾糧。形似滿月,碗口大小,厚寸許,皮薄如紙,內外一色,白中略帶乳黃,背面微微隆起,正面中間有一小小圓坑,坑中裝飾有一胭脂印染的朱紅小梅花鹿圖案,故名“鹿糕”。整個造型別緻奇巧,宛若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上等麵粉加白糖、油料、五香粉等配料烤制而成。饃面飾有鹿形圖案。色澤白亮,味道香甜,煮不散爛,貯不霉變。過去遠游多攜帶食用。
產地介紹:
扶風縣位於關中平原西部,是周秦的發祥地。唐置為湋川縣,後改名扶風縣。這裡地處渭河平原,土地肥沃,物產豐腴。古老的文化,發達的經濟,也孕育丁不少名特食品。凡到過扶風縣的人,幾乎無不盛贊扶風鹿糕饃獨具特色,別有風味,酥香可口。
歲月流逝,歷經滄桑。在扶風縣東四堡還有一丘成老漢以製作“扶風鹿糕”而出名的傳說。如今扶風縣制做鹿糕最為有名的,當數城關東四村八旬老人王書祥家,祖宗三代均以制做“扶風鹿糕”營生。他制做的鹿糕,味道更加新鮮。
歷史文化
扶風鹿糕的產生,距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了。由重陽節的應節食品“重陽糕”演變而來。《歲時記》雲:“民間九月九日,以粉面蒸糕,上置小鹿數枚,號食祿糕。”《唐六典·膳部》又稱它為“九日麻葛糕”。這裡的“上置小鹿”就是在糕面上綴飾有鹿的圖案。唐時建都長安,由於扶風鹿糕是一種遠近聞名的食品,進京辦事皆帶糕,作為旅途食品,或饋贈京城親朋好友,便流傳下“扶風鹿糕京城走”的美言。
做法
扶風鹿糕的製作:
1.是選用上等小麥特製的細白麵粉,先合水發酵,後攪拌揉搓,調得十分乾硬,
2.再加香油或豬板油、雞蛋及五香調料,用木槓在案板上反復壓揉,直壓得光如泥,
3.再揉成長條,等分成團制餅,放在鍋中,
4.先武火後文火慢慢烘烤即成。
[!--empirenews.page--]扶風一口香
簡介
扶風一口香是陝西扶風的漢族特色小吃,在岐山燥子面的基礎上精工細做,只吃一口,就讓你留連往返。
概述:先做哨子雞蛋煎成薄餅,切成菱形;韭菜切斷;五花肉切塊,加蔥姜蒜,辣椒,先大火再改小火炒20分鐘左右。 備面:將麵條煮至九成熟,撈出用涼水過一遍。 用肉湯加水調成高湯,沸煮10分鐘左右,調味,加入哨子。 夾適量麵條放入碗中,澆上高湯,一定要保證湯浸過面,面少湯多才夠入味。
做法
材料:
1、臭豆腐5塊。
2、扁尖筍30克、火腿30克、香茹30克、辣椒1支。
3、青豆仁30克、蝦米20克。
調味料:
1、醬油1茶匙、糖1/2茶匙、鹽1/2茶匙
2、麵粉1大匙。
製作方法:
1、材料2洗淨切碎末。
2、將作法1,加入調味料1拌勻。
3、將拌勻之作法2,放於臭豆腐上入蒸籠以中火蒸15分鐘至熟後放涼備用。
4、將作法3,充分搗碎。
5、豆腐皮推平,切為三角形。
6、將作法4,包入豆腐皮內,並以調味料2加水1大匙調勻封口。
7、最後入油鍋中以中火炸至金黃色即可。
[!--empirenews.page--]西府醋粉
簡介
醋糟粉,是陝西西府的一種風味小吃。用美陽河水做的醋糟粉,那柔細、清亮、酸中有辣、辣中有咸,一種撲鼻的清香味,使人回味無窮。西府是以西安為中心,關中道以西的寶雞諸縣的統稱。
說到西府的醋粉,知道的人恐怕不多,但是把它列為陝西的名吃,卻是一點也不過分的,因為它本身有著很深的文化背景,可以上溯到商周時代。那時候,在陝西的西府,農家多有自己釀醋的風俗。在陽光明媚的春天,向陽的山坡上生長著一種荊棘,這是做釀醋的原料,把它採摘來用水燙過,和五穀的糟粕攪拌在一起,就成了做醋的醋曲了。醋釀好,把醋糟進行過濾,剩下有澱粉的部分,再摻入麥面,和成很稀的面糊,倒入鐵制的籮里,隔水蒸熟,待涼後用刀切成細細條狀,拌入醋、鹽、蒜水、紅油辣椒,就成了具有特色的西府醋粉,其口感微酸,香馥濃郁,吃了以後,胃口大開。
做法
1.將醋淋出來後,醋糟分別盛進幾個大盆里。
2.然後給盆里加適量的清水,這時盆里的醋糟就成為一種糊狀,再用手從盆里的糊狀中掏出糟粑,在盆子的上空使勁地掐幾下,使汁液掉人盆內,至到掐盡盆里的醋糟為止。
3.但有時候用手從盆內掏掐出的糟粑不能徹底掏掐完,這就需另找一個大盆,上面放一個竹籮,將沒有撈盡的稠液從竹籮上面倒下,竹籮能起到過濾作用。
4.這時,盆里剩下的液體就是做醋糟粉的有用成份。兩個小時後,將盆內上浮的十層清水倒掉,給盆里加一小碗麵粉;同時將汁液與麵粉攬勻。
5.用勺舀入制做面皮的圓鑼鑼內,然後象蒸面皮一樣,不到半小時取出後,放到冷水里冰10分鐘,然後放到案板上反扣,一張張筋騰騰的醋糟粉做成了。
吃的時候,用刀將它切成條條,再放上蔥花、韭菜、調上鹽、油、醋、生薑末就行。
[!--empirenews.page--]油潑辣子
簡介
陝西關中八大怪 ,油潑辣子一道菜,醮饃拌菜單幹面,嘴巴一抹嫽得太,在陝西,油潑辣子很受人們喜愛,岐山擀麵皮,鳳翔豆花泡饃以及西安最受歡迎的羊肉泡都離不開油潑辣子,油潑辣子也叫油辣子,它是將秦椒碾制的辣椒粉與花生芝麻等境加香味的調料拌勻,然後用熟油潑入,再用農家醋一激,香味撲鼻,油潑辣子就做好了!
營養價值:
中醫藥特色
1.預防心血管病
油潑辣子具有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血管的彈性的作用,能降低血管硬化的發生率,預防心血管疾患。
好的油潑辣子色澤鮮明,口味香辣,劣質的油潑辣子暗淡無光澤,香味很淡。
做法
配料:
八角 170克 花椒 220克 薑片 150克 良姜 50克 甘草 100克 畢卜 50克
桂枝 100克 桂皮 100克 白胡椒 100克 茴香 50克 肉扣 80克 白扣 50克
丁香 25克
製作:
1、將以上調味品,碾碎成末,一定要細,做成後的油潑辣子可增加香味;
2、取秦椒辣椒粉若干(根據自己需要看辣椒粉多少);3、與上面的香味料攪拌均勻置入耐熱容器中待用;
4、取上等菜籽壓榨油,不可選用花生油、芝麻油、豆油等;5、將油加熱至180攝氏度,端離火源冷卻3分鐘(溫馨提醒:安全更重要,小心燙傷);
6、瞄准辣椒粉,將油潑入辣椒粉中,香味撲鼻而來;
7、待熱油潑淨後,用少許農家醋倒盛油的勺或鍋,搖一搖再倒入辣椒油中;
8、大功告成,油潑辣子做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