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小吃大全_涼山特色小吃美食介紹
來源:愛料理 分類:食材百科 時間:2024-01-16 03:13:09
涼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位於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處,首府西昌市位於成昆鐵路中段,自古以來就是通往雲南和東南亞的“南方絲綢之路”的重鎮。享有“萬紫千紅花不謝,冬暖夏涼四時春”之譽。
特色美食有白煮土豆四季豆、茶泡飯、德昌奶湯圓魚、德昌童耳朵板鴨、黃金大餅、黃燜雞、雞火絲餌塊、建昌板鴨、椒麻鵝、辣椒炒鱔片、辣子鯽魚、辣子湯雞等等。
白煮土豆四季豆
簡介
彝族人將土豆兼作主食和蔬菜,食用時一般將土豆整個水煮、清蒸或火燒的方式做熟,然後蘸乾辣椒面、食鹽食用。
[!--empirenews.page--]香肚
簡介
香肚將豬肚拉個小口轉搓妥清洗乾淨,裝入拌了鹽、花椒面、辣椒面、木姜花、大蒜的砣砣肉緊,裝好將口子縫合,在縫口上用腸片粘好密封,置愛風煙薰處熏乾後只要不漏氣,放得越久味越香用一個沒打開過的香肚招待客人,可抵殺只羊。煮香肚一般連湯舀在庫助(湯盆)裡邊撈邊吃,香肚味鮮美嫩爽,香氣四溢,香肚湯濃白如奶。(涼山)
[!--empirenews.page--]酸菜坨坨雞
簡介
酸菜坨坨雞由會東縣彝族自制酸菜、土雞等為原料做成,其肉塊如同“坨坨肉”般碩大,故稱“坨坨雞”。
其湯酸咸適度,口感甚佳,酒後飲之可解酒及除油膩。喝湯所用的勺子系木制,彝人稱作“馬食子”,一般為一人一隻,也有同桌共用一隻的情形。
[!--empirenews.page--]四川酸辣湯
簡介
四川小吃不說在全國,至少在京城,許多小吃都爭當“好胃口”之下還是獨領風騷的。小吃和菜餚有許多聯繫,它們的共同特點在於調味,味型多樣,變化精妙。四川人擅長用辣椒、胡椒、花椒、豆瓣醬、醋、糖來調味,通過調味品之間不同的配比,變化出魚香、家常、酸辣、麻辣、荔枝、怪味等常用味型23種,其中與麻辣相關的就有13種,所有這些味道無一不厚實醇濃,號稱“一菜一味,百菜百味”。小吃的品種甚多也很佔優勢,如但但面、酸辣湯、紅油抄手、燙面油糕、雞絲涼麵等等。我在眾多的小吃前總是覺得不知如何選擇,想必很多吃友都有此“尷尬”。不過,可能因為南方口味重,能讓我品嘗後為之嘖嘖贊嘆的還應屬風味獨特的酸辣湯了,這在我的眾多朋友面前也是得到共鳴的。
酸辣湯的特點是酸、辣、咸、鮮、香。用肉絲、豆腐、冬筍等料經清湯煮制而成。飯後飲用,有醒酒去膩,助消化的作用。所以很多人在沒有太大食慾的時候會想念酸辣湯的美味。
做法
酸辣湯的製作原料是:
豆腐30克,熟雞肉(或火腿)、冬菇、熟瘦豬肉絲、水發海參、水發魷魚各15克,雞蛋1個,澱粉25克,蔥花3克,醬油10克,豬油30克,味精、胡椒粉各1克,香醋6克,精鹽5克,雞湯750克。
酸辣湯烹飪方法:
1.將豆腐、冬菇、海參、魷魚分別切成細絲,同熟肉絲、熟雞絲放入鍋內,加雞湯、精鹽、味精、醬油,用旺火燒至沸滾,再放濕澱粉勾芡後,改小火加打散的雞蛋;
2.將胡椒粉、醋、蔥花及少許豬油放入湯碗內。在鍋內蛋花浮起時即改旺火,至肉絲滾起,衝入湯碗內即可。
[!--empirenews.page--]黃燜雞
簡介
黃燜雞是山東濟南漢族傳統名菜之一,屬於魯菜系家常菜品,在四川也是廣為流傳。主要食材是雞腿肉,配以青椒、香菇等燜制而成。具有肉質鮮美嫩滑的特點。一般人群均可食用,老人、病人、體弱者更宜食用。
該菜系選用德昌優質雜交雞,配青筍、青椒、大蒜、泡姜等,先將雞放入溫油中炸熟,再加豆瓣、姜、料灑、花椒、辣椒面炒香,摻入鮮湯,加蓋密封不使其走氣,用微火燜杷。此菜色澤紅亮,雞肉杷嫩,咸鮮微辣、價廉物美。
[!--empirenews.page--]砣砣肉
簡介
坨坨肉,彝語稱“烏色色腳”, 意思是豬肉塊塊。因其每一塊肉的重量均在二三兩上下,成“坨”狀,故名。是迪慶彝族的主要煮肉形式,將豬肉或羊、牛肉砍好,用熱水煮熟,不下任何佐料,包括鹽;肉熟後撈起,再撒蒜水,鹽及花椒等即可食用。吃時需用雙手拿肉。其味非常鮮美,因煮時不能爛燉,而是看“火候”,“火候”一到即熟,“火候”不到則肉生,“火候”稍過則肉硬,因此,一般人不會做。且要趁熱即食;所以,一般情況下不易做此道菜。要有心品嘗坨坨肉,一要碰上彝人喜慶節日如火把節(農歷6月24日)或辦事;二要到賓館餐廳訂做。
坨坨肉是小涼山彝族人民吃肉食的基本製作方法。在製作上,不論豬、牛、羊,宰殺後均連骨帶肉切成如拳頭船大小的塊塊,用清水煮至八成熟,便撈入簸箕內,撒上鹽巴來回簸蕩,使鹽滲入即可食用。吃時除放鹽外,不放任何佐料,也不用碗筷,直接用手取而食之。吃時佐以小涼山土法醃制的一種乾酸菜湯(有克油腥的作用),將砣砣肉抓在手上,邊啃邊嚼,由於這種肉做法特別,又不是很肥,吃起來越嚼越香,越吃越胃口開。坨坨肉製作的訣竅是掌握適當的火候,火候不到不熟,過遲肉綿。彝族製作的坨坨肉,既鮮又香,別有風味,特別是選用四五斤重的仔豬肉製成,更是清脆可口,是他們用來待客的佳品。所以,砣砣肉如今已成為小涼山的一道很有名氣的風味菜。
彝家人吃肉常以吃大塊肉為快。涼山的彝家人都喜歡將牛肉、羊肉、豬肉砍成拳頭大上的坨坨塊狀(彝族人認為肉越大坨代表主人越好客),再用清水煮熟後食用。彝家有這樣的飲食習俗,大凡有客人到來,主人須讓砧板(指宰殺牛、羊、豬等專用的大菜板)沾血,現殺牲畜待客方為好客的表現。最尊貴的客人來臨,以打牛(即殺牛不用刀,以斧背擊其頭部而斃之,故稱為“打牛”)待之為最尊敬,殺羊、豬、雞等順序逐步次之。在他們的飲食觀念中認為,請客人吃飯,用野生動物肉款待,不為請客招待,只屬吃便飯。招待貴客時,打牛宰羊的主人須以牛、羊板(牛、羊肩骨成扇狀有許多瘦肉都分)敬贈客人;殺豬者須以半邊豬頭贈送客人;殺雞者就餐時以雞頭敬客(當眾食之)。客人所得牛、羊板,半邊頭等可以帶回去,也可由客人轉贈他人。
做法
彝族食肉以坨坨肉為主,城鄉內外坨坨肉的製作食用方法較多,傳統的家常正宗坨坨肉的製作食用方法如下:
原料:取高山無污染原生態雞、豬、羊、牛活體新鮮瘦肉型為坨坨肉的主要原料。
調料:以木姜子根粉、精鹽、辣椒粉、花椒粉、味精、蒜泥水為坨坨肉的主要調料。
製作方法與步驟:
1、將剛宰殺的雞、豬、羊、牛等鮮肉砍成拳頭般大小的坨坨肉;
2、往一口大鐵鍋里備好山泉水,並開始加燃火力;
3、把砍成拳頭般大小的坨坨肉倒進鍋內涼水中開始煮;
4、鮮肉在鍋內涼水中煮開時,再加大火力繼續沸煮大約半個小時,之後火力開始減慢(煮牛羊肉時間要延長半至一小時左右);
5、後煮至血水泡沫全部消盡而肉湯清白後兩三分鐘時,即可撈起坨坨肉放在用竹子編織的簸箕內;
6、在簸箕內趁熱就開始給坨坨肉撒上適量精鹽,攪拌後待湯水滴盡至肉不冷不熱;
7、將坨坨肉分裝在盤子內端上桌食用。
食用方法
1、放入適量精鹽後直接食用,以保坨坨肉的原汁原味,純正清香之美味;
2、將調料按個人的口味放進小碟子內攪拌均勻,夾起坨坨肉自行粘食也可;
3、吃時佐以小涼山土法醃制的一種乾酸菜湯(有克油腥的作用),將砣砣肉抓在手上,邊啃邊嚼。
[!--empirenews.page--]寧南豆腐乾
簡介
利用本地黃豆和優質水源,以傳統工藝精心烤制而成,色金黃、味清香、內柔嫩,是佐餐和饋贈之佳品。
曾多次有外地人來寧南學習技術,但該產品與當地水源、氣候等有直接關係,至今外地還沒有仿製成功的先例。
熱氣騰騰的加工房內,十字型的支架吱嘎吱嘎地搖晃著,沈甸甸的濾袋往下滴著豆汁,壓榨出的乳白汁液從石板的縫隙里娓娓流出……,滴答,滴答,滴答。一陣陣、一聲聲,如同時光的滴漏。這,就是承襲百年的傳統手工工藝,讓做寧南豆腐乾的場景多了幾許歲月的積澱和別樣的韻律。
寧南豆腐乾,那簡直就是寧南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種不過巴掌大小,“外如黃金美觀,內如白玉細嫩”的吃食,既是得意時和外鄉人炫耀的資本,那話的開頭總是“我們寧南的豆腐乾……”寧南的這三個字故意咬得那麼重,還是走親戚、出遠門時必帶的禮品。“人家就稀罕這個,好吃!”
是的,好吃!寧南豆腐乾出名就出名在這兩個字上。然而這個好怎麼形容呢?是它醇厚綿長的香味,是它咸香爽口、外韌里嫩的口感,是它富含人體所需的蛋白質、礦物質等豐富的營養?還是它獨一無二的傳統手工工藝?
反正,這個東西上得了五星級的宴席,也下得了鄉野小店的桌案。可熱炒、可涼拌,做法天馬行空,咋整都能入席。娃兒在街上耍橫了,把才買的豆腐乾掰開一塊塞進他的口裡,吧嗒下小嘴,果然不會再哭;家裡來了遠客,一碟子豆腐乾,拌上姜蔥蒜,滴上幾滴辣椒油,淋上少許曬醋,這就是正好的下酒涼菜。喝一口辣喉嚨的烈性白酒,就一口清爽嫩滑的豆腐乾,這個滋味喲……
據考證,寧南豆腐乾的製作工藝源於清朝年間,迄今已有百多年歷史,直到今天,依然保留著傳統的手工製作方法。它的民間傳說有很多,主題無非是關於愛情、關於勤勞,關於勞動人民的智慧等等。年復一年,種種傳說豐潤著寧南豆腐乾,讓它形象、讓它生動,甚至讓它變得靈氣起來。
寧南豆腐乾的出名,得益於它獨一無二的口味。因其水源、氣候等原因,至今外地還沒有仿製成功的先例。曾經應邀到成都、西昌等地做過豆腐乾的王大富,同樣的技術卻沒有“複製”出同樣的味道。他感嘆:“外面再好,哪有寧南龍王廟(地名)的這股清亮亮的水好啊!”
[!--empirenews.page--]蕎麥粑
簡介
馬叫蕎麥粑之所以遠近聞名,令人喜愛,除了美味可口外,還與一次主客對話很有關係。這兩句妙趣橫生的對話,至今在民間廣為流傳,堪稱與《賣矛又賣盾》的笑話齊名。笑話歸笑話,可馬叫的蕎麥粑的確是價廉物美,味道可口,遠近稱譽,名不虛傳。
做法
1、將蕎麥磨粉去殼後,可以做成煮、燒、蒸、烙、煎等各種蕎粑。2、蕎麥粉用冷水揉成團,做成直徑5寸左右,一寸多厚,約一斤重的粑,3、放在開水鍋里煮;貼在鍋沿或用蒸籠蒸;埋入火塘裡邊燒,都可以。4、煮蒸的蕎粑,彝語稱“格覺”;燒的稱“格夫”;烙的稱“格飽”;烙餅熟後,再灑上冷水,壓成團狀,彝語稱之為“格飽次”。5、蕎麥煎餅則用溫水將蕎麥粉攪拌成糊狀,倒入燒熱的鍋中,可以做成多層煎餅,彝語稱為“格瓦”。蕎麥粉還可做成蕎麥涼粉、蕎麥湯團等,彝族人可將蕎麥粉做成多種多樣的蕎麥粑。
[!--empirenews.page--]建昌板鴨
簡介
主產在西昌、德昌等縣、市,具有體大、膘肥、油多、肉嫩、氣香、味美等特點。據歷史記載,元、明兩代,西昌原名建昌以出產板鴨著稱,故名建昌板鴨。《西昌縣誌》記載:“鴨古名鶩,雄者羽毛美,雌者次之,縣人挨戶飼養,用為筵宴上品,重為四五斤。其肉、肝及卵,氣味之美,為他省之冠,雖著名之蘇鴨、閩鴨,亦所不及所謂建鴨、建肝是也。鴨肝以西寧鎮所產者為第一,每副重十二兩者;鴨肉若用鹽醃之成為板鴨後,則美不可言矣。”近些年來,涼山州已把建昌板鴨作為商品鴨來發展,每年養鴨達百萬只,每秋收完到春節,僅西昌、德昌上市的建昌板鴨多達幾千隻,但仍供不應求,有的饋贈親朋好友,有的遠銷到成都、重慶等。
[!--empirenews.page--]彝族醃血腸
簡介
寧南彝族每逢宰殺大肥豬,除灌制香腸外,普遍都有製作醃血腸的食俗。這種血腸是用豬肉、豆腐、糯米、豬瘦肉或肥肉等原料灌入大腸或小腸內醃制後熏乾而成的。具有酥者黏糯,色澤油亮,味道香醇,麻辣適中的特點,是很好的佐酒菜。也可用來饋贈親友。其製作要領是,先將鮮豬大腸或小腸理順,翻洗乾淨備用,灌制用料晨新鮮的活豬血內加適量的鹽,攙入適當的熟糯米、豆腐、部分鮮豬肉,然後再加辣椒面、花椒面、蒜等作料,拌勻醃好。接著將備用的腸衣的一頭腸口,用小繩緊扎,將配制好的原料從另一頭腸口慢慢灌入,灌滿配料的血腸用手指捏至不緊不松為佳。大腸的灌制以短節為宜。血腸灌制好後,用一根橫木將灌腸拴繞其上,放置於通風處,待晾乾後,移掛在有灶火的掌屋,讓煙薰過的血腸味道更佳。食用時,用刀切一小節洗淨表層煙塵,切成圓片,炸、炒、煮、蒸食均可,味美異常。
- 推薦美食
- 相關菜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