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小吃大全_甘孜特色小吃美食介紹
來源:愛料理 分類:食材百科 時間:2024-02-25 23:44:32
甘孜藏族自治州(簡稱甘孜州)是四川省西部的一個地級的自治州,位於青藏高原東南緣。總面積15.3萬平方公里,州府駐康定縣。
特色美食有巴塘團結包子、白玉肉凍、白玉香豬腿、藏族糌粑、風乾肉、佛手排骨、甘孜辣仔雞、甘孜老臘肉、
康定涼粉、荔枝炒雞丁、涼拌三絲等等。
“麥秋”的熏牛肉
簡介
“麥秋”的熏牛肉,至今仍為人贊不絕口,是大條型的,切開或撕開內為絳紅色,外形黑里透亮,入口酥香回甜,不卡牙齒,老少品後稱妙。嘗過的老人回味說,今天的熏牛肉,名字取得好,包裝美觀,打開一嘗,不是麻辣就是咸,還如牛筋般難嚼難咽,中看不中用。
[!--empirenews.page--]魔芋燒雞
簡介
賴廚子的魔芋燒雞。賴廚子名吉山,華陽人,曾師學成都芙蓉餐廳老廚師曾子雲,自開餐館,頗有名氣。1932年二十四軍一三六師師長唐英駐守康定,聘賴吉山為私人廚師來康,凡唐英宴請賓客,必由他掌廚。所操席均稱美味佳餚,最受歡迎的是色、香、味、型具佳的“魔芋燒雞”,這道菜既有麻辣燙,還綿軟鮮嫩,食客稱贊不已,後又在南門左近開設“吉園”餐館承包桌席,不久又遷往將軍橋附近大院壩鍋莊處。達官貴人常去光顧,其“魔芋燒雞”則是一般人家宴、耍壩子、節日會餐桌上首選。
做法
準備材料:
魔芋豆腐300克、雞腿三隻、姜一塊、紅椒4-5枚、蒜兩瓣
準備調料:
油、鹽、糖、郫縣豆瓣醬、老抽、胡椒粉
製作過程:
1、魔芋豆腐切小塊,切梳子刀,即沿著一邊切片,但背部不要切斷,入開水鍋內氽燙片刻,撈起,瀝乾水分;
2、雞腿切塊,姜切塊,紅椒切小段,蒜切片;
3、鍋中放油,燒熱,下雞腿塊和薑片,煸炒至雞皮收縮,出油,加入紅椒、蒜片和一勺郫縣豆瓣,適量老抽、鹽炒到雞肉塊均勻上色;
4、加入魔芋塊,不停翻炒到材料上色,加入少許水,翻炒均勻後,加入半匙白糖,燒開一直到湯汁收濃,加少許胡椒粉即可起鍋。
操作提示:
1、魔芋是本身無味又難以入味的食材,切梳子刀是為了湯汁均勻的進入魔芋片內,更加入味。
2、不建議雞腿先用水氽燙,是為了燒出來的雞肉緊致入味,口感較好。
[!--empirenews.page--]冷鍋魚
簡介
冷鍋魚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漢族傳統名菜,屬於川菜系。起源於四川宜賓一帶。郭沫若吃後欣然賦詩贊曰:“二人之,金口內,軟玉披紅霞,醇釀換宿醉,冷鍋魚,巴渝第一味。”
冷鍋魚,其實就是源於四川宜賓、瀘州長江邊漁民家的“片片魚”。它雖在宜賓、瀘州一帶誕生,但卻並沒有在那裡成長壯大,後來被引進到重慶,也沒有形成“氣候”。只是在它前些年被移植至成都以後,才得到了巨大的發展,方為外面的人所青睞。
其實,成都的“冷鍋”形式早已有之,如10年前的火鍋雞、火鍋兔等品種,其制法是,把已經用高壓鍋制熟的雞肉、兔肉盛入鐵鍋內,直接端上桌去,待食客吃完鍋里的菜餚後,再點火燙食別的原料。這種吃法極似火鍋,又形似湯鍋。如今的餐飲經營者好象都喜歡賣概念,他們對每一種新的餐飲現象或品種都能找到一個扯眼球的名字,比如把先不點火就可撈食鍋中菜餚的形式稱為“冷鍋”。這裡所說的“冷”只是相對的。幾年前,當宜賓的片片魚移植蓉城後,才由一些好吃的文人給起了個“冷鍋魚”的名號,不過沒想到的是,這冷鍋魚竟一炮走紅。大家至今仍記得,前幾年川菜映像冷鍋魚的各家店門前每日都有排隊候餐者,尤其是在那幾家知名企業門前,候餐者每日磕下的瓜子殼就有一寸多厚。當然,那兩年也有不少是跟風經營冷鍋魚的,因此這冷鍋魚也就如雨後春筍般地在蓉城大街小巷冒出來了。
[!--empirenews.page--]麻辣豬肝
簡介
麻辣豬肝是四川省傳統的漢族名菜,屬於川菜家常涼菜,主要食材是豬肝,配以花生米、辣椒等炒制而成。
肝、蔥、姜切成片,乾辣椒切節,蔥切段。將肝用鹽和料酒拌勻,用濕澱粉漿好再拌些油。用料酒、濕澱粉、蔥、姜、蒜、糖、醬油、味精和湯對成汁。炒勺燒熱往油,油熱後先下辣椒、花椒,炸至黑紫色,再下豬肝片,待肝熟透即速注汁入勺,汁開後稍翻炒,滴醋,並加入炸花生米即成。
做法
做法一
食材準備
基本材料:豬肝200克,炸花生米75克。
調料:混合油75克,花椒10粒,乾辣椒8克,鹽3克,料酒13克,味精3克,醬油、濕澱粉各20克,蔥、姜、蒜、糖各8克,湯適量,醋少許。
製作步驟
1、肝、蔥、姜切成片,乾辣椒切節,蔥切段。將肝用鹽和料酒拌勻,用濕澱粉漿好再拌些油。
2、用料酒、濕澱粉、蔥、姜、蒜、糖、醬油、味精和湯對成汁。
3、炒勺燒熱往油,油熱後先下辣椒、花椒,炸至黑紫色,再下豬肝片,待肝熟透即速注汁入勺,汁開後稍翻炒,滴醋,並加入炸花生米即成。
做法二
食材準備
豬肝半斤 食用油 料酒 乾澱粉 泡椒 泡姜 蔥花
製作步驟
1、豬肝洗淨切片,撒上乾澱粉和料酒,拌勻。
2、泡椒泡姜切絲備用。
3、鍋燒熱,倒入油(適當多一些),燒至7層熟。
4、改大火,倒入豬肝,快速滑散,馬上倒入切好的泡椒泡姜絲,快速翻炒,一分鐘後起鍋。
5、撒上蔥花裝飾,即可食用。
[!--empirenews.page--]巴塘團結包子
簡介
巴塘團結包子,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縣的一道特色小吃,該品與傳統意義上的包子有明顯區別,包子做得特別大,一個蒸籠一個包子。一個大包子可供一個班的人吃一頓。
單獨說團結包子並非是十八軍進巴塘才開始發明的,舊時團結包子確切一點說叫蒸肉,早在幾百年前巴塘老0就會做了,而且傳承至今,說通俗一點叫大包子,在解放前,其製作需要的成分多而貴,限於經濟條件和當時的物質匱乏,大多數家庭不敢“青睞”,只有極少數富家人享有,因此在過去顯得微不足道。
巴塘團結包子的特色:
巴塘團結包子按進食的人數而定包子的大小,有多少人共同進餐,就下足夠的麵粉,做成一個大包子,管叫大家吃飽。在節日,或者是同學、朋友、親人相聚,就做一餐團結包子。
吃團結包子的時候,進餐的人們圍坐在一起,把冒著騰騰熱氣、噴著濃濃香味的團結包子擺在桌子中央,然後每人面前放上一個小碟子,碟子里盛上蘸水。除此之外,還要打出一壺濃釅的酥油茶。這就是團結包子的第二種特色:民族特色。同時也是藏漢民族飲食文化的融合(藏漢食法、藏漢調制、藏漢共餐)。
“團結包子”由於它的餡兒多種多樣,形成了它的另一個特色:多功能。餡兒可以是牛肉、豬肉,也可以用米粉、玉米粉、土豆塊等。因此可以佐酒,可以下飯,可以作為家常便飯,也可以作為迎接親朋的佳餚。特別是在巴塘人傳統的民間娛樂“打平伙”時,“團結包子”更顯魅力:製作簡便,老幼皆宜,飯菜同熟,清香、怡人、可口。
巴塘團結包子的來歷:
1950年6月底,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8軍進藏南路先遣支隊到巴塘時,當地的縣工委、縣軍事代表辦事處,組織東藏民主青年同盟的盟員、小學生、人民群眾、寺廟僧侶等數百人夾道歡迎,並按照巴塘人愛吃蒸肉和用蒸肉包子來宴請尊貴客人的習俗,買來排骨、肥肉、麵粉、玉米粉、土豆、蔥、蒜、姜、花椒、豆瓣、八角等材料,用面做皮,包成一個大圓形或五角形的大包子為18軍將士洗塵。包子做得特別大,一個蒸籠一個包子。一個大包子可供一個班的人吃一頓。
為了表達藏漢團結、軍民團結和各民族大團結的情意,將包子取名為“團結包子”。因為18軍進藏正值端午節,以後,每年端午節,巴塘城區家家產戶都要吃團結包子,以此紀念18軍進藏,也意寓全家團團圓圓。從此,巴塘的“團結包子”不但成了特色名小吃,而且還成了家家戶戶逢年過節、宴請賓客的美味佳餚。
[!--empirenews.page--]藏族糌粑
簡介
糌粑是藏族牧民傳統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麵的藏語譯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在藏族同胞家作客,主人一定會給你雙手端來噴香的奶茶和青稞炒麵,金黃的酥油和奶黃的“曲拉”(乾酪素)、糖疊疊層層擺滿桌。
簡介
這是藏民的食品。它是以青稞磨成粉為原料,經炒熟後,以酥油為粘合劑製作而成的。其做法是:先將酥油溶化在熱奶茶中,然後加上適量的青稞粉,攪拌成團狀後,用手捏成形狀後直接進嘴吃。
由來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名子聽起來新鮮,實際上就是青稞炒麵。糌粑的製作方法是,將青稞(屬大麥類,有白色、紫黑色二種)曬乾炒熟、磨細、不過篩,這樣製成的炒麵便是可以食用的糌粑了。糌粑與我國北方的炒麵有點相似,但北方的炒麵是先磨後炒,而西藏的糌粑卻是先炒後磨,不除皮。吃糌粑時,碗里放上一些酥油,衝入茶水,加點糌粑面,用手不斷攪勻。
糌粑比冬小麥營養豐富,又攜帶方便,出門只要懷揣木碗、腰束"唐古"(糌粑口袋),再解決一點茶水就行了,用不著生火做飯。把糌粑倒進一個叫"唐古"的皮口袋里,再加入酥油茶,一手抓住袋子的口,一手隔袋抓捏,一會兒,噴香的糌粑便可入口了。
藏族過藏歷年時,家家都要在藏式櫃上擺一個叫"竹索琪瑪"的吉祥木鬥,鬥內放滿青稞和卓瑪(人參果)等,上面插著青稞穗、麥穗花校和一種叫"孜卓"的繪有太陽、月亮、星星圖案的彩脾。鄰居或親戚朋友來拜年,主人便端過"竹索琪瑪",客人用手抓起一點糌粑,向空中連撒三次,再抓一點放進嘴裡,然後說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祝福。
製作方法
糌粑是藏民的一種主要食品。製作時先將青稞(屬大麥類,有白色、紫黑色二種)曬乾炒熟,磨成細面,不去皮。然後把糌粑放在碗里,加點酥油茶,用水不斷攪勻,直到把糌粑捏成團為止(“粑”就是成團的意思。)糌粑攜帶方便,適於牧民生活。出門只要帶上木碗、腰束、“唐古”(糌粑口袋),再找一點茶水就行了,不必起灶用火做飯。還可在糌粑里加入一些肉、野菜之類,做成“稀飯”,藏語叫“土巴”。
主要成份
糌粑是用青稞同洗淨的細紗混合經火炒熟,再將細沙篩除後磨成粉而成。糌粑主要成份有蛋白質,其含量約為13.5%,脂肪為2%,碳水化合物為75%,十七種氨基酸為14%左右;無機鹽類富含有鈣、鐵、鋅等多種微量元素;還富含維生素Bl等。
食用方法
食用糌粑時一般用酥油茶和糌粑面攪拌後即可,有條件時可再加白糖和奶渣,這樣可以增添美味,增加食慾感;漢族食用糌粑時,如果沒有酥油茶,可用豬化油或熟清油代替,再加開水和白糖攪拌即可食用。無論採用哪種方法,攪拌後的糌粑面均含有大量脂肪,不宜食入太多,應少食多餐,這樣才有利於消化吸收。
吃法
吃糌粑時,碗里放上一些酥油,衝入茶水,添上炒麵,用手攪拌。拌時,先用中指將炒麵向碗底輕搗,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後轉動著碗,並用手指緊貼碗邊把炒麵壓入茶水中;待炒麵、茶水和酥油拌勻,能用手捏成團,就可以進食了。食時用手不斷在碗里攪捏,揉合成團,用手往嘴裡送。藏族群眾吃飯一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這種吃飯方式和印度人相似,印度人吃米飯也用手抓,叫做抓飯。
由於糌粑吃法簡單,攜帶方便,很適合遊牧生活。牧民們出遠門時腰間總要掛一個糌粑口袋,餓了,就從口袋里抓把糌粑吃。有時,他們從懷裡掏出個木碗,裝些糌粑,倒點酥油茶,加點鹽,攪拌幾下,抓起來就吃。有時,邊吃糌粑,邊喝酥油茶。
習俗
藏族過藏歷年時,家家都要在藏式櫃上擺一個叫“竹索琪瑪”的吉祥木鬥,鬥內放滿青棵,糟極和卓瑪(人參果)等,上面插著青棵穗、麥穗花校和一種叫“孜卓”的繪有太陽、月亮、星星圖案的彩脾。鄰居或親戚朋友來拜年,主人便端過“竹索琪瑪”,客人用手抓起一點糌粑,向空中連撤三次,再抓一點放進嘴裡,然後說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祝福。
酥油糌粑
酥油糌粑是藏族牧民傳統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麵的藏語譯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在藏族同胞家作客,主人一定會給你雙手端來噴香的奶茶和青稞炒麵,金黃的酥油和奶黃的“曲拉”(乾酪素)、糖疊疊層層擺滿桌。酥油是從牛奶中提煉出來的奶油,糌粑是將青稞炒熟後,用手磨磨成的粉。
營養價值
吃酥油糌粑時先倒奶茶小半碗,再放入酥油、炒麵、曲拉、糖,在碗中用手指拌勻,並捏成小團食用,它具有酥油的芬芳,曲拉的酸脆,糖的甜潤。營養豐富,發熱量大,充飢禦寒。
營養成分:
熱量(千卡) 257
脂肪(克) 13.1
膳食纖維(克) 1.8
胡羅卜素(微克) 1
硫胺素(毫克) .05
煙酸(毫克) 1.9
維生素E(毫克) 2.68
鉀(毫克) 123
鈣(毫克) 71
鐵(毫克 13.9
鋅(毫克) 9.55
磷(毫克) 176
蛋白質(克) 4.1
碳水化合物(克) 30.7
維生素A(微克) 0
視黃醇當量(微克) 49.3
核黃素(毫克) .15
維生素C(毫克) 0
膽固醇(毫克) 73
鈉(毫克) 8.9
鎂(毫克) 61
錳(毫克) .64
銅(毫克) 6.26
硒(微克) 7.5
[!--empirenews.page--]金鈎玉米饃
簡介
玉米面蒸饃是爐城平常人家常食的,就是許多做小生意開小攤鋪,常蒸食玉米饃。雅安人彭大春夫婦,早年曾在康幫人乾活,夫婦善做小吃。抗日戰爭時期,爐城大米昂貴,知爐城愛吃玉米,又愛吃“焦粑”(一種以麵粉起酥肉餡炕餅的小吃)習慣,用金鈎鮮肉做餡,仿效“焦粑”的做法,用上等玉米面,創造出玉米麵包金鈎炕餅,以其香、咸酥、脆味長誘人,食者排隊購買,風行一時。
[!--empirenews.page--]“麥秋”糕點
簡介
爐城中橋東西兩街口處,被稱為“爐城的春熙路”,是特別繁華所在。“麥秋”糖果糕點鋪主人姓王,延聘內地擅長糖果糕點師傅製作。常售玫瑰、金鈎、蜜餞、點心以及各型糖果糕點,由於配料精選,製作工藝講究,有甜、有咸、酥、脆、香、美,樣式多、品種齊全,中秋前特製月餅大小供各類人選購,食客都說爐城“麥秋”月餅在西康是手屈一指的,可與成都媲美。
[!--empirenews.page--]道孚“花饃饃”
簡介
八月十五中秋佳節,賞明月、嘗月餅是我國漢民族由來已久的民間傳統習俗。藏族人民是沒有這種習俗的,但在道孚縣的鮮水鎮、協德鄉藏族人家同漢族民族一樣也流行過中秋節。這天家家戶戶都做一種“藏式月餅”,當地俗稱“花饃饃”。
何謂“花饃饃”,顧名思義,就是用麵粉做成的一種夾心並模印圖案的薄餅。一般“花饃饃”的厚度約一指厚,直徑為13釐米左右。製作“花饃饃”時,一定要用新打出的本地麵粉(用新面意為喜慶豐收)並不加發酵的老面(主要防止饃饃以及饃饃上的圖案變形),只加少許蘇打以水揉面即可。心子是由藏族特有的食品酥油、糌粑、奶渣等拌上紅糖或白糖而成。先將揉好的麵粉揉成巴掌大的面坨,把調好的心子包在面坨內,然後壓平,盡量使它變成圓形,並在“花饃饃”的最中心粘一小片青綠的蘿蔔葉,然後用雕有各種圖案的印板印上圖案。印板圖案多為三條圓圈或藏族美術中常有的萬吉祥等,圈內雕有玉兔、鹿子、獐子吉祥物等,一般是一對玉兔相對而立,或是鹿子休閒躺於青草之上,或是兩朵鮮花對開,或是……再用手將“花饃饃”的周邊勒成各種花邊,並點上幾點食用紅點(紅點表喜慶,如年內曾遇喪事則不點紅點)。最後將成形的“花饃饃”置於平鍋底在火上炕成即可。炕好後的“花饃饃”外形呈圓形,象徵圓月,“圓月”里有玉兔等吉祥圖,有象徵喜慶吉祥的紅,有象徵春天的綠,極為鮮麗好看而又香甜味美,叫人垂涎。但做好後不能立即實用,首先要選兩個最大最好的來敬月亮,敬菩薩,要等敬月亮,敬菩薩後,中秋這天才能吃,並伴以水果等物贈送鄰里、親朋。據說這是為了促進友誼,讓大家品嘗大家吉祥。
[!--empirenews.page--]青菠面
簡介
四川特產—青菠面,流行於川西地區風味小吃。採用上等麵粉加菠菜汁和雞蛋清調成極硬的淺綠色水調面團,揉熟後用手工擀成麵條,對疊多次,切成柳葉形或細麵條。青菠面色澤碧綠,麵條筋而韌,綿而滑,湯鮮味美,為四川麵食中的上品。
製作工藝:
主要原料
菠菜400克,高筋粉300克,鮮香菇、火腿腸、老雞、口蘑各50克,麵粉50克。
基本調料
食用鹼3克,雞蛋液80克,鹽10克,雞粉8克,味精5克,姜、蔥各10克,奶湯500克,蔥花15克,色拉油20克。
製作過程
1、菠菜洗淨,剁碎後用紗布包起,濾去菜汁留用;高筋粉、雞蛋液、菠菜汁、食用鹼調拌均勻,揉成面團後餳放20分鐘備用。
2、香菇、口蘑、老雞洗淨,與火腿腸一起切成同指甲一樣大小的片,切好後放入沸水中大火汆1分鐘,撈出備用;蔥、姜洗淨切末。
3、鍋內放入色拉油,燒至七成熱時放入薑末、蔥末煸炒出香,加入奶湯、鮮香菇丁、火腿腸丁、老雞丁、口蘑丁大火燒開後改用小火熬20分鐘,放入鹽、雞粉、味精調味後出鍋,製成面臊。
4、面團餳好後用面杖擀成厚0.05釐米的圓形大片,然後將大片折疊成寬10釐米的條(每疊一層要撒上5克麵粉),面片疊好後,用刀切成寬0.1釐米的麵條,放入沸水中大火煮15分鐘,撈出後放入碗中,澆上面臊、撒蔥花即可。
特產功效:青菠面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鐵、鈣、鉀等人體所需要的礦物質,低脂肪、多糖、多種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
富含的DHA和卵磷脂、卵黃素,對神經系統和身體發育有利,能健腦益智,改善記憶力,並促進肝細胞再生;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和其他微量元素,可以分解和氧化人體內的致癌物質,具有防癌作用;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劑如維生素E和硒元素,具有抗衰老、促進細胞增殖作用,既能激活大腦功能,又可增強青春活力,有助於防止大腦的老化,防治老年痴呆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