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菜系
魯菜
川菜
粵菜
閩菜
蘇菜
浙菜
湘菜
徽菜
做菜視頻
家常菜
美容菜
美食DIY
風味小吃
養生菜譜
特色美食
國外美食
飲品甜點
烘焙食譜
湯粥做法
記錄片
家常菜譜
小吃
熱菜
小炒
涼菜
早餐
湯羹
煲粥
飲品
午餐
晚餐
下午茶
火鍋
葷菜
滷菜
素菜
奶昔
果醬
醬菜
蓋澆飯
炒飯
三明治
布丁
粽子
其他
健康飲食
食材百科
食療菜譜
美容瘦身
母嬰飲食
疾病調理
飲食常識
烹飪技巧
廚房常識
四季食譜
春季食譜
夏季食譜
秋季食譜
冬季食譜
特色面食
麵條
饅頭
包子
麵食
烘焙
餅乾
麵包
蛋糕
餛飩
餃子
花卷
意面
春捲
披薩
糕點
蛋撻
餅類
月餅
食材大全
肉禽類
水產品類
蔬菜類
果品類
米面豆乳
藥食及其他
調味品類
美食問答
專題頻道

漳州小吃大全_漳州特色小吃美食介紹

來源:愛料理 分類:食材百科 時間:2024-05-09 22:32:18

漳州是著名的“魚米花果之鄉”。漳州平原是福建最大的平原,素有“海濱鄒魯”的美譽,為文明富庶的經濟開發區、國家外向型農業示範區,是閩南商貿重鎮和富有亞熱帶風光的海岸地區。

特色小吃有:南勝咸水鴨綠豆粉粿、漳州鹵面、豆花、蘆溪鹹菜、手抓面、貓仔、蠔煎、魚丸、南勝麻

沙茶面、鍋邊糊、四果湯、五香、潤、肉粽、三角餅、指頭餅、土筍凍、仙草、石花、漳州小吃“雞仔胎”、

乾拌面、鹽雞、豆花粉絲、海澄雙潤、白水貢糖、麻糍、豆包仔粿、和合包、面煎粿、三角餅、杜潯酥糖。

鼎邊趖

簡介

鼎邊趖,是閩南一道特色小吃,產自福建漳州,流行於福建、台灣等地,於台灣當地,以台南與基隆廟口夜市等地所制最為著名。

鼎是「大口鼎」的意思,就是閔南話的「大鼎」和「大鍋子」的意思。「銼」則是閔南話「游動」、「蠕動」的意思。「鼎邊趖」的材料與河粉、板條一樣,都是用米做的,只差在河粉與板條是用的,「鼎邊趖」需將在來米磨成米漿沿著鼎邊滾一圈,鼎中放一些熱水,鼎邊用火燒熱,一面烤一面蒸。雖然是小小的一碗,內容卻是芳香無比,夏天食用特別爽口。

做法

原料:

在來米粉1杯,水200毫升,肉絲40克,蝦米1大匙,筍片1/4支,金針8條,濕木耳2朵,芹菜(切絲)2株,鹽1茶匙,酒1茶匙,湯頭1500毫升,蒜酥1大匙白胡椒粉1/2茶匙。

制法:

1、粉漿料調勻後,煮鍋中加2杯水煮沸改中火

2、粉漿沿鍋邊慢慢淋下成片狀,稍凝結時可用鍋鏟挑起面片並捲成圓卷狀,用鍋鏟在鍋中即可切段取出。

3、另將煮鍋洗淨炒香蝦米,再加入湯頭煮開。

4、將汆燙過的肉絲等菜料加入,煮開後將面皮放入稍煮即可盛碗。

5、盛碗後表面撒些蒜酥與白胡椒粉食用。

[!--empirenews.page--]

海澄“雙糕潤”

簡介

雙糕潤,也叫海澄雙糕潤(百年老字號),因產於福建漳州龍海海澄得名,是當地漢族傳統名牌糕點之一。據說已有170多年歷史。它是用白糖糯米豬油冬瓜栗子肉、油蔥精制的。它的特點是:糕如樹膠,氣味芳香,甘甜適口,質純不粘。海澄雙糕潤是用上等糯米粉調拌白糖水,再撒上糖冬瓜、肥肉塊和適量油蔥蒸成的佐茶名點。此品清甜可口,營養價值高,令人喜愛。

歷史文化

月港民間每逢歲時節日,婚慶喜事,莫不蒸制糯米糕粿,民間稱之為“甜粿”,參配紅糖者叫“紅甜粿”,參配白糖者叫“白甜粿”,“紅白甜粿”各有特色。

據乾隆版《海澄縣誌、卷十六坊里》載:“縣口市南市在岐街、東市在新路口,西市在亭下街”,今統稱中山路,建縣時是一條東往漳浦,西走龍溪的重要衢道,東、西段各樹立一座石牌坊,東段新路口稱“萃賢坊”(今尚存),西段亭下街稱“貞節坊”(已毀);由於過往客人多,小吃店也多種多樣,由於“甜粿”耐餓,香甜,生意好,做“甜米粿”的就有好幾家。

民間有這樣一段傳說,設在亭下街“貞節坊”下一家甜粿店,手藝最高超,銷路也最好,老闆姓白名祥,為人厚道,被尊稱“祥哥”,他蒸制的甜粿被稱為“祥哥粿”。他在甜米果蒸制技法基礎上不斷改進提高,首先他要選擇最優質糯米,浸清水約一個時辰,然後撈起磨碎,調拌好糖水,十斤糯米配六斤糖,甜粿有上、下兩層,下層配紅糖,上層配白糖,糯米粉滲糖水後放置石臼中,用呂木杵槌舂,直至糯米糕粘度像糨糊般軟潤而止。甜粿上、下兩層相疊,厚度下層比上層稍高,約佔三分之二,糕面撒上糖冬瓜、肥肉塊(約大豆大小),微量碎細鹽粒,然後裝上蒸籠,鋪有一重“豆皮”(豆製品)的籠屜里,炊蒸熟透,散熱後再撒上炒過搗碎的花生米、炒過的白芝、油蔥,用平板稍為壓平,最後切塊上市出賣。白祥哥每天鐵定蒸制三十市斤糕粿,從配料到蒸熟,他一手包辦,成品後就全盤交給他的女兒處理了。

[!--empirenews.page--]

鹵面

簡介

鹵面,福建漢族傳統風味小吃,鹵面在薌城沿傳迄今已是千年的歷史了。是由各種配料做成鹵湯與面團混起來的。口味香甜、滑潤、濃郁,是福建省南部沿海漳州市薌城、龍海人民逢年過節,或喜慶壽誕請客的禮食。現在飲食行業,已把鹵面列入一項名點。

做法

做鹵面的湯料,要精選好的香菇、蝦肉、豬肉魷魚、筍絲、黃花菜,佐料扁魚、沙蟲和芫荽、韭菜豆芽、胡椒粉、沙茶醬、蒜香、蛋絲等。調鹵面的湯最好是骨湯或肉湯。特選好的香菇、豬肉等料倒入湯中煮透,然後添加地瓜粉調稠,另加一些冰糖、鹽、味精,以增加香甜、滑潤的口感。

進食時,一般先在碗底放些韭菜、豆芽,上面放麵條,再與鹵湯調拌,任人喜愛加上芫荽菜、蛋絲、胡椒粉或沙茶醬,這樣吃起來風味獨特,齒頰留香。

[!--empirenews.page--]

貓仔粥

簡介

貓仔粥,是詔安一帶有名風味小吃,它並不是貓肉煮成的粥,而是一種既為粥品、又是菜餚的傳統名吃。主選料是上乘純白糯米,再輔鮮蝦、鮮魷魚、肉片、鯊魚肉片、香菇、炸蒜丁、胡椒粉、豬骨湯等二三十種配料。

貓仔粥通常是現煮現吃。客人在小桌邊坐定,攤主在小鍋上放上燒沸豬骨湯,再放上預先蒸熟的白米飯,配上魷魚乾、蝦仁、香菇、肉片等生料,一陣猛火過後,調上胡椒粉、香菜,就煮成香噴噴的貓仔粥。食之,米粒韌嫩,湯清味美,越吃越愛吃。

歷史文化

據說清朝年間,詔安城內有戶官宦人家,祖母太夫人持家嚴謹,三對兒子、媳婦以及孫兒、孫女十幾口,都謹遵家教,不敢逾矩,儼然有世家風範。長孫成婚後,新媳婦過門三日即下廚房,親自動手料理全家膳食,自己卻只能在廚下吃家人用餐後的殘剩飯。

長孫不忍心長期讓愛妻受委屈,三餐盡吃那殘羹剩飯,於是想出一個妙計:他買了幾只貓子來飼養。

每天飯後總藉口“貓仔粥”,到廚下用魚、蝦、肉等菜餚,快速地為新婚媳婦做好新鮮可口的飯食。

有一回,長孫剛把新鮮可口的稀飯做好,放在桌上,老太夫人就走進廚房檢查來了,一臉詫異地問孫子在廚房忙什麼。長孫機靈地回答道:“做貓仔粥,把剩飯剩菜摻在一起給貓吃。”因為家中確有養幾只貓,老太夫人也就信以為真了。由於做“貓仔粥”要搶時間,用滾湯涮鮮料和飯,加上好配料,香甜適口,新媳婦喜歡吃,小夫妻情意更深,恩愛無比。

時間過得很快,三十年媳婦也熬成婆婆了。老人都謝世後,孫媳婦也當家做主,膝下兒孫成群了。當夫人做五十大壽時,做丈夫的問愛妻想吃什麼,她回想起當年情景,沈思良久才說:“很久都沒吃‘貓仔粥’了,還是‘貓仔粥’好吃。”做丈夫的歡天喜地說:“這容易,現在不用偷偷煮了,我就去廚下辦來。”“貓仔粥”中注滿了少年夫妻的情愛,自然鮮美可口,回味無窮。左右鄰居聽說“貓仔粥”好吃,都來打聽怎麼做法。就這樣“貓仔粥”傳出去了。

從此,閩南民間美食就傳下了這種用各種鮮料快速煮粥的“貓仔粥”。這種閩南老少都喜愛的傳統風味小吃。

[!--empirenews.page--]

綠豆粉粿

簡介

綠豆粉粿,是雲霄的傳統名風味小吃,用綠豆做原料,其質地晶瑩晚剔透,柔韌而富有彈性;其口感冰涼滑嫩,爽口而味道鮮美,是雲霄人最喜歡吃的早點之一。

做粉粿的手藝相當簡單,把浸透泡發的綠豆磨漿,再用清水浸漂幾次,然後用紗布濾去豆渣,倒在鍋里加上白糖溫火邊加熱邊攪拌到熟,再分別舀到杯口大的小碗里,冷卻後倒扣裝盤,就算大功告成。

其功用清熱解毒,消暑而潤肺潤喉,是夏天食用之佳品,故在廈、漳、泉等閩南一帶聞名遐邇,久負盛譽。

歷史文化

綠豆粉粿的發源地在龍海市東園鎮埭尾村厝仔社。其製作的歷史悠久,淵遠流長。據村中耆叟說:埭尾村古以來是個淡水短缺的村,漲潮時海水進入,潮退盡時,南溪水雖淡卻渾濁,村民多以自然澄清而用,極少數則採用明礬澄清後食用。清朝康熙年間,社里有位人稱:“叔公”的老叟叫甘炮仔,在一次磨綠豆漿時,偶然加入明礬澄清後的水,卻發現豆漿逐漸變清,且沈澱為豆粉,取沈澱豆粉煮熟後,卻變成透明有彈性的粉粿。而後,甘炮仔即依法炮製成甜、咸兩類綠豆粉粿上市,倍受消費者贊譽,於是其做法世代相傳。

做法

食材

綠豆粉、明礬、龍腦(冰片)、沙糖、食鹽等

做法:

綠豆粉粿首先將曬成粉狀的綠豆粉加入少許的糖水,在這過程還會有一個過濾的動作,因為綠豆粉在戶外由陽光照射,難免會有灰塵,別看這個不起眼的動作,還是會過濾出一些小雜質,這種細微的關注,都是對品質的堅持。

綠豆粉粿從加熱到完成需要 1 個半小時。剛下鍋的綠豆粉粿是白色液體,約略半小時後會呈現狀糊狀,在這過程中需在加少許糖水再攪拌均勻,這些動作需全憑經驗,一小時過後糊狀慢慢的變成透明狀,這個過程中需要不停的攪拌,注意喔!是不能停的攪拌、再攪拌…。

看似輕鬆的動作,要攪拌這一鍋的綠豆粉粿需花費大量的力氣,尤其是變成糊狀之後,除了要注意不能讓鍋底結塊之外,還要使勁的攪,這樣完成的綠豆粉粿吃起來才會有彈性的口感。

在這個攪拌的過程中,因為力道的關係鍋子里的綠豆粉粿會出現「趴、趴」的清脆聲。當然要完成粉嫩粉嫩的還需要做最後衝刺 - 使勁的攪拌、使勁再攪拌…。

當鍋中綠豆粉粿變成晶晶亮亮的時候,即表示完成了熬煮的階段了。老闆說年紀大了不想太「操勞」,一般夏天大約做兩鍋的份量而已。老闆迅速的將熱呼呼的綠豆粉粿直接裝盒,裝盒在一間小小的倉庫進行,我一進去第一眼瞧看到一部冷氣(感覺有一些奇怪),後來,老闆跟我說這一台冷氣是給綠豆粉粿吹的。夏天天氣炎熱,下午完成的綠豆粉粿需要隔天早上才會拿去販售,下午至晚上期間為了保持綠豆粉粿的品質與新鮮,在這一個小房間會打開冷氣給綠豆粉粿「吹」(當作冷藏作用),就這樣真誠的綠豆粉粿才是真正完工,也是即將展開品嚐美味的階段了。

[!--empirenews.page--]

雲霄水圓仔

簡介

雲霄水圓仔,又稱大肉丸。是用新鮮的豬腿赤肉作料,佐以錢露、滷味加工而成的。它色澤潔白,脆嫩鮮美。據傳,雲霄水圓創刊是從廣東潮汕傳入的。此後,製作方法經雲霄人改造,遂形成獨特的風味。它選擇赤肉特別講究:定要宰後不超過半小時,神經組織尚未死亡的肉,並且宰前不能讓豬奔跑,否則肉將失去粘性,製成圓仔不脆嫩,味道也大為遜色。

[!--empirenews.page--]

枕頭餅

簡介

枕頭餅,是福建漳州平和縣南勝漢族名點,屬於茶料甜點。長條狀外形,長約一寸八分,大小與小指頭相近,形似枕頭,故而得名,它新穎別緻,小巧芳香,常被用來做贈品。原來自福建漳州,是百姓逢年過節的必備茶點和饋贈遠方親友的特色禮品,曾是明代嘉靖年間的朝廷貢品。

歷史文化

枕頭餅已有四百多年歷史。相傳最初為明太常典簿李文察府中茶點。李文察,字延謨,平和縣琯溪侯山(今平和縣小溪鎮西林村)人,著名音樂理論家。李文察歷任遼州太守、晉州太守,因“進奏樂書”,得嘉靖皇帝贊許,招任太常典簿。

萬曆年間,李文察告老回到侯山老家,為了宣示“京官”氣派,他從京城帶回一位制餅師傅,要這位師傅製作一種與眾不同的糕點,供府中酒後茶余之點心,並作為招待和饋贈親朋貴賓的禮品。這位師傅心靈手巧,別出心裁地做“枕頭餅”。宮中貴人品嘗之後,極為贊賞。“小溪枕頭餅”被欽命為貢品進貢朝廷,以後開始傳入民間。

做法

原料

精粉500克、蜜棗50克、豬肥膘肉100克、芝麻、75克、白糖350克、冬瓜糖50克、花椒鹽3克、豬油200克、花生仁75克、花生油800克

過程

1、精粉倒在案板上分兩份,取150克加入豬油100ml,氖勻搓成卜油酥面團,靜置半小時後,搓成長圓長條,摘成20粒面劑。再將350克而粉加入豬油l00克清水130克揉勻,搓成水油面團,摘成20粒面劑,把水油麵包入乾酥面擀成酥皮。

2、把豬肥膘肉、冬瓜糖、蜜棗分別切成小丁。花生仁、芝麻分別炒熟研末。將上述原料混合加入白糖、花椒鹽拌勻成餡料分20份。

3、左手托皮,右手拿湯匙舀一份餡料,提成枕頭形的生坯。

4、炒鍋置中火上,倒人花生油至成熱時,將生坯放入油鍋中炸,兩面呈淺黃色至熟,撈出即成。

要領

制乾油酥,既不太硬,又不太軟,以硬中帶軟為宜。包時要捏緊不露縫。炸時要掌握好油溫。

[!--empirenews.page--]

閩南糍團

簡介

每逢春節,閩南農家有做糍團的習俗。特別在夏季,冰涼爽口糍團,質地柔滑,可解暑氣。

做法

(1)將糯米洗淨,去砂和其它雜質,置清水中浸泡半天後瀝乾。然後碾成粉末,加水揉搓成團,以手指輕按,粉團有柔軟的感覺為準。再把米粉團分別搓捏成12個圓球,按扁後放沸水中焯至上浮,放鉢中,用煎匙或光滑的木棍趁熱攪散,越散越好。最後擱3小時,涼後即可。

(2)把芝麻放在炒鍋內炒熟,涼後和白砂糖拌勻。

(3)用筷子或湯勺把制好的糍團取下一小塊,在餡中滾一下,沾滿芝麻和白糖,即可食用。

[!--empirenews.page--]

杜潯酥糖

簡介

杜潯酥糖,又名漳浦酥糖,是福建漳州市的一種漢族傳統甜點。因產於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杜潯鎮而得名。主要原料是花生仁、蔗糖、麥芽糖、豬粽頭肉等,口味酥脆,工藝是炒、熬、煮。

歷史文化

“杜潯酥糖”起源於大約2500年前的“花生糖”,那時的中國正處於著名的戰國時代,戰火連連,於是許多富余人家躲避戰火之前,將白砂糖和花生加在一起熬煮,凝固後切成不規則的小塊帶在身上充當補充能量的乾糧,也就是最早的“花生糖”。

1279年,南宋末年趙宋皇族後裔趙若和(宋太祖趙匡胤之弟趙匡美的第十世孫)流亡避難於福建漳浦,在漳浦修建趙家堡,隱趙姓改黃姓,開始了隱居生活。趙氏皇族因為長途跋涉,需要高能量的乾糧,於是不經意將宮廷中傳統製作酥糖的工藝帶到了福建漳浦。這種宮廷酥糖,運用精選的香酥花生、白砂糖、土豬油、蔥頭為主料,經一揀、二炒、三熬、四煮、五凝、六切等古法手工流程,製作出的酥糖,有著“酥、脆、香、甜”的特點。

清康熙年間,漳浦人蔡世遠以及其侄蔡新相繼成為乾隆、嘉慶兩代的帝師。蔡新奉命入直上書房,侍諸皇子講讀,並授翰林院侍講,在朝任職50年,歷任吏、禮、兵、刑、工等部尚書,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國子監事務。叔侄二人在職均非常愛吃家鄉的酥糖,常托人從漳浦杜潯鎮捎帶酥糖進京,以此特產饋贈官員好友。乾隆皇帝嘴鑽胃刁,只見酥糖呈金黃色,花生粒粒飽滿,豬油蔥香撲鼻,一咬香脆可口,回味無窮,對杜潯酥糖可謂贊不絕口。杜潯酥糖漸漸地受到官員和皇族地追捧,風靡京城,成為茶點佳品。經帝師蔡新的推薦,嘉慶皇帝後來命宮中御廚仿制杜潯酥糖,改進工藝,成就了後來同樣著名的“北京酥糖”。

1000年來,漳浦一帶的傳統酥糖製作一代代傳承下來;尤其近100多年來,漳浦的“杜潯酥糖”因口感香脆而紅極一時,成為地方特產,遠銷海內外市場,被當時西方人譽為“東方巧克力”。

[!--empirenews.page--]

閩南春捲

簡介

春捲,又稱春餅薄餅。是漢族民間節日傳統食品。流行於中國各地,江南等地尤盛。民間除供自己家食用外,常用於待客。歷史悠久。春捲是由古代的春餅演化而來的。據古書陳元靚的《歲時廣記》中記載:“在春日,食春餅,生菜,號春盤。”清代的《燕京歲時記》也有:“打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可見春日做春餅,食春餅的民俗風情由來已久。現在有關春捲的諺語很多,如“一卷不成春”,“隆盛堂的春捲---裡外不是人”等等,春的意思在這裡就是春天,有迎春喜慶之吉兆。

歷史文化

相傳福建百姓為了感謝鄭成功,每家出一道菜來招待他。鄭成功為不負百姓的厚愛,在一張烙熟了的面皮上夾入每家的菜,捲起來吃。這便有了後來的春捲。在清明節臨近的那段時間,很多閩南人家裡都會做這種春捲,因為海蠣是這種春捲的材料之一,清明節臨近這段時間海蠣是最肥美而不腥的。

返回愛料理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