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菜系
魯菜
川菜
粵菜
閩菜
蘇菜
浙菜
湘菜
徽菜
做菜視頻
家常菜
美容菜
美食DIY
風味小吃
養生菜譜
特色美食
國外美食
飲品甜點
烘焙食譜
湯粥做法
記錄片
家常菜譜
小吃
熱菜
小炒
涼菜
早餐
湯羹
煲粥
飲品
午餐
晚餐
下午茶
火鍋
葷菜
滷菜
素菜
奶昔
果醬
醬菜
蓋澆飯
炒飯
三明治
布丁
粽子
其他
健康飲食
食材百科
食療菜譜
美容瘦身
母嬰飲食
疾病調理
飲食常識
烹飪技巧
廚房常識
四季食譜
春季食譜
夏季食譜
秋季食譜
冬季食譜
特色面食
麵條
饅頭
包子
麵食
烘焙
餅乾
麵包
蛋糕
餛飩
餃子
花卷
意面
春捲
披薩
糕點
蛋撻
餅類
月餅
食材大全
肉禽類
水產品類
蔬菜類
果品類
米面豆乳
藥食及其他
調味品類
美食問答
專題頻道

亳州小吃大全_亳州特色小吃美食介紹

來源:愛料理 分類:食材百科 時間:2024-02-15 07:01:50

從商成湯王建都開始,亳州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是全球最大的中藥材集散中心和價格形成中心,豫皖交界區域中心城市,中原經濟區成員城市,皖北旅遊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首批優秀旅遊城市”。

特色小吃主要有:義門熏牛肉、利辛撒湯、展溝燒、孫集米酵子、茨淮新河大閘蟹、闞疃板雞、江集羊肉湯、三官、亳州牛肉饃、利辛燒巴子、渦河銀魚與白蝦、銅關粉皮、煞湯、重油大燒餅、義門羊肉湯、亳州粉皮。

毫州麻糊

簡介

麻糊,是毫州當地非常流行的一道小吃,分為咸麻糊和甜麻糊,咸麻糊里放有食鹽、調味粉、花生芝麻粉絲,甜麻糊里其實也不放糖,它和咸麻糊一樣,先是用豆面和小米面混合適量的水煮成糊狀,不同的是,甜麻糊里不放食鹽、花生等,而是把熬好的糊盛到碗中,放入已浸入鹽味的黃豆和鹹菜,這便成了香噴噴的“甜”麻糊。

歷史文化

相傳麻糊誕生已有千年之久。早些年,人們僅在麻糊里放入黃豆,後來又加入了鹹菜,一些老藝人說,麻糊在製作過程中,最好將小米面黃豆面按對半的比例摻在一起煮,那樣煮出的麻糊粘稠香甜,才是最美味的麻糊。

人們對於麻糊是如何產生的已無人知曉,很多長者說,他們只知道麻糊是老亳州人傳下來的健胃美食,至於怎樣被發明出來的,也許和北方人愛喝稀飯有關係。聰明的亳州人根據個人喜好發明瞭這道類似稀飯而又與稀飯大不相同的美食。

[!--empirenews.page--]

義門羊肉湯

簡介

義門羊肉湯,是渦陽縣的特色美食,義門羊肉湯館大多位於義門鎮清真寺回民區,主要是回民經營羊肉湯為主。最具特色的店是“大將羊肉湯”,該店老闆姓李,小名叫將軍,因此叫“大將羊肉湯”。在亳、渦、蒙都開有分店,生意非常紅火。“羊肉湯”,主要原料以羊肉、羊骨頭配以十餘味中藥材文火長時間熬制而成。吃時配以時令新鮮蔬菜、粉絲等,色香味美,久經不衰,在皖北頗享盛譽。

做法

湯的配料:

羊肉500克,黨參10克,10克,枸杞10克,生1塊,料酒1/2大匙,胡椒粉少許,精鹽2小匙,白糖1/2小匙,味精1小匙。

製作方法:

1.羊肉洗淨剁成塊,黨參切段洗淨,紅棗、枸杞泡透,生薑洗淨切片;

2.鍋內加水,待水開時放入羊肉塊,用中火煮去水,撈起衝淨待用;

3.在湯碗內加入羊肉塊、生薑片、黨參段、紅棗、枸杞、精鹽、味精、白糖、胡椒粉、料酒、注入清水,放入鍋內蒸兩小時拿出,滋補羊肉湯即成(也可用砂鍋燉)。

[!--empirenews.page--]

渦陽乾扣面

簡介

渦陽乾扣面,是渦陽的一種獨具風味的麵食,以煮熟的豆芽作鋪墊,配以蒜汁、蔥花、味精、胡椒、食、香油、醬油等為底料,煮熟的麵條如雀巢一樣覆蓋其上,再以油榨辣椒作上料,充分攪伴以後即可。乾扣面成為渦陽街面上的一道迷人的風景,有過往商賈來渦必吃乾扣面、“不吃乾扣面枉來老子故里”之說。

乾扣面的歷史眾說紛紜,但它的鮮美可口、獨具風味卻是眾口一詞的。在這個淮北平原上稍嫌偏僻的縣城,不論是在人流滾滾的大街,還是偏僻幽靜的小巷,走上不遠幾步,就可以看到一家乾扣面館。面館的門面除了幾個大字招牌外,並沒有什麼廣告。但人沒到店裡,那乾扣面特有的面香就撲鼻而來;進到店面,但見碗中的蔥絲姜蒜,盆里的辣椒調油,籃里的狗肉,都飄著勾人食慾的異香。因了習俗與口味的不同,諸多人不吃狗肉,說真的,狗肉乾扣面兩者攪和在一起,狗肉還真是沾上了乾扣面的光鮮。

歷史文化

渦陽河北有一個村子叫“甘園”,甘園有個村民叫甘賀之。老甘雖已五十出頭,但心存凌雲之志,一心想為家為國乾些事兒。政策允許,他準備在渦陽縣城開一家招待所;老甘文化水平不高,但卻有敢想敢乾的精神。房子、內部設施準備好以後,他就想立刻投人運營,於是當天就準備把招待所的牌子掛上。老甘也不請人,自已憑著小時候的“功底”,把招待所仨字寫在了黑板上,然後把黑板掛在了大門的左側,一邊盤算著當晚的事。誰知老甘寫錯了字,把招待所的“招”字寫成了“扣”字,自己不知。別人看見了讀出聲來,說,老甘,你要辦扣待所嗎?老甘一邊說錯了錯了,心裡卻很難為情,裝作會寫的樣子,待那人走後,心想,這招待旅客的事大概要出力吧,於是又在口字下面加了一個力字,變成了拐待所。老甘辦拐待所的事很快在渦陽縣城裡傳開了。最後傳到了老甘這兒,老甘十分懊惱,再加上服務業生意難做,老甘一氣之下,招待所不辦了。可老甘又不甘心,不能就這樣灰溜溜地回村去,那樣豈不讓鄉親們取笑?經過再三合計,老甘決定承傳祖上留下的製作麵條的工藝開一家面館。

可縣城的面館已有幾十家,打出的牌子有什麼葷湯麵、肉絲面、乾素面、清湯麵、麻辣面、牛肉面、羊肉面、刀削麵手擀麵、豆雜面等等等等,老甘嫌這些面的名字都太俗,太平常,老甘決定給自己的面起一個與眾不同的名字,而且這名字裡面,要體現我老甘在哪兒跌倒的還要在哪兒爬起來的思想。聯想到麵條的煮調工藝,老甘給自己的面起了一個名字,叫“甘扣面”。甘扣面問世後,由於麵條工藝獨特,調料配方獨到,名字別緻,很快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麵條生意十分紅火,老甘很快賺了。可哪知好景不長,割資本主義尾巴風一刮,老甘面館也被“割”掉了。老甘只好回家重操那修理地球的舊業。

文革一過就是十年。改革開放以後,老甘已經年過七十,麵條生意不可能再去做,可老甘的甘扣面人們都還記得,有人從老甘那兒打聽到了甘扣面的工藝和調料秘方,改甘為乾。在城裡又乾起了乾扣面的生意。誰知這乾扣面,象勾魂之面,吃過一次再難忘記,於扣面生意又一次在老子故里的縣城裡火了起來。經過老闆們的20多年的不斷摸索嘗試創新,乾扣面越來越受到顧客的歡迎,渦陽人吃乾扣面的癮也越來越大。許多人不但中午吃面,早、晚都要吃面,尤如蘭州人愛吃蘭州拉麵,新疆人愛吃羊肉串一樣,一天不吃便覺少了點什麼。

做法

1.先在碗底放一些略稀的蒜汁,加以蔥花(一定是蔥白部分的)和一些佐料:點滴的醬油和醋,點滴的麻油,點滴的胡椒和味精之類。

2.開始煮面,直接放在沸水里,不過這個麵條一定要是加了鹼的麵條,才會有口感,面也不會坨。煮面的時候第一次滾鍋,要掀開鍋蓋加一次涼水,因為是鹼麵,煮的比較慢。

3.同時再煮上一鍋豆芽湯,豆芽和麵條一樣都是直接放在清水里煮就行,不用加任何調料。喜歡荷包蛋的可以在豆芽湯里打個雞蛋(注:黃豆芽)。

4.煮好的豆芽湯撈起部分豆芽,鋪在放好調料的碗里。上面再放上煮好的麵條,然後,上面一定要加辣椒油

[!--empirenews.page--]

扁豆

簡介

扁豆糕,是亳州地方漢族特色小吃。扁豆洗淨,放入水內侵泡一小時撈出,加少許澱粉、糖、佐料調成稠糊狀,堆在篦子上蒸熟即可,形狀呈圓形,可大可小,可厚可薄,入口清香鬆軟微甜。

做法

材料

主料:扁豆600克,紅豆沙400克

調料:白砂糖200克,食用色素3克,鹼2克

做法

1.將扁豆洗淨,用滾開水泡10分鐘,待皮浮動即可將皮剝去,將豆放在大碗里,加滿清水,滴上幾滴鹼水,上籠蒸至酥爛取下,冷卻後帶水用網篩擦成泥,包進白布壓乾水分,扁豆即成粉泥,放進冰箱約30分鐘。

2.取一半白糖,用食用色素染紅成玫瑰色糖。

3.扁豆泥兩面用布夾住,撳成33釐米長,20釐米寬的薄片,平放於案板上,拿去布,用刀將扁豆泥對切成兩塊,一塊鋪上豆沙,要鋪得均勻;再將另一塊扁豆泥蓋在豆沙上,然後在上面鋪上玫瑰色糖,最後鋪上白糖,撳平後即開成五層,吃時切成梭子塊。

[!--empirenews.page--]

油炸饃

簡介

油炸饃,又名油槓,為亳州獨有,其形似油條,卻比油條短而粗;其味道也似油條,但比油條鬆軟可口,雖油炸卻不膩。在藥都每天早晚眾多街頭小吃中,油炸饃和麻糊這一美味套餐深受人們喜愛,這道老少皆宜的美食多年來一直長盛不衰,保持著那份質樸的清香。

該饃用上好的麵粉、佐料,用特有的方法製作,油炸饃製作主要難在於和面。和出的面,既要有發麵的特性,又要有麵筋的特性。面和成之後,用兩根細鐵棒擰出一塊,拉扯成條,放油鍋里細細一炸,外殼金黃,內里鬆軟,食之別具風味。油炸饃內若放蛋液炸制味道更好。

歷史文化

有資料記載,相傳,在清朝某年,亳州城隍廟演“大班會”(民間舞蹈),當演到將“秦檜夫婦”拉出去示眾時,一個賣小吃的婦女隨手揪起一面團丟進油鍋里說:“炸死你這個秦檜!”那面團被油炸之後,竟色黃蓬松,撈起來一吃十分可口。油炸饃就這樣在無意中誕生了。

[!--empirenews.page--]

蒙城撒湯

簡介

撒湯,是皖北小吃,皖北一帶百姓早晨主要小吃,源於亳州市蒙城縣。撒為肉湯、肉雜之意,因其字生僻,老百姓誤寫為“撒湯”、“殺湯”等。撒湯是用老母雞豬排等為原料,燉好後,打生雞蛋在碗里,攪拌均勻後,用沸騰的肉湯澆沏,製成黃橙的肉湯蛋花茶,並在上面撒上牛肉末、芥末和芝麻油。

歷史文化

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微服游訪江南路過蒙城,走得又飢又渴,傍晚,到一家客店投宿,店主是位老媽媽,還有她的獨生女兒。老媽媽見來了幾位貴客,雖然風塵滿面,穿戴卻十分整齊,觀那主人身材魁偉,氣宇軒昂,手搖一把撒金折扇,更顯得風流瀟灑。店家婆笑臉相迎,一面端茶,一面吩咐女兒殺了兩只肥0雞,用沙鍋煨燉。時值初夏季節,乾隆和侍從坐在院中,一邊飲茶,一邊閒聊,等待用膳,誰知直等到日落月上柳梢,還不見店家送飯,乾隆餓得飢腸漉漉,命侍從前去催促,店家回答說:“雞湯沒煨好,請客官再稍候。”乾隆心中不耐煩,步出小店,看個究竟,只見店家婆正在門前月下磕麥仁。乾隆問道:“老媽媽,磕麥仁做什麼呀?”店家婆答道:“俺這裡沒有稻米,都用麥仁燒稀飯吃。”乾隆雙手捧起一捧白花花的麥仁走進廚房,對店家婆說:“把這麥仁放進雞湯鍋里好吃嗎?”姑娘微笑道:“會好吃的。”說著掀起鍋蓋,乾隆把麥仁放了進去。乾隆回到院中又等了半個時辰,忽聞一陣撲鼻的香味從廚房飄來。姑娘盛了幾碗雞湯,放入麻油、胡椒等調料,用托盤端置桌上。乾隆品嘗了一口,味道十分鮮美,用竹筷一撈,雞肉已經脫骨,與麥仁混和在一起,吃起來勝過皇宮御宴!乾隆連吃三大碗,贊道:“美哉!好湯。”乾隆膳後問侍從道:“這雞湯燉麥仁叫啥湯?”侍從心想:自古君無戲言,皇上說是啥湯就是“啥湯”。於是便順口答道:“

啥湯。”乾隆又問“啥湯”的“啥”是哪個字?侍從本是為迎合皇上的心意,哪裡考究過“啥湯”的“啥”是那個字呢,狡黠的侍從急中生智,想起皇上在月下久等雞湯的情景,於是便編造了個生字:月光為伴,一邊為“月”字,另一邊皇上為天子,“天”字為上頭,久等的“久”字放在下邊,並取其諧音字“韭”代之,這樣便造出一個“啥”諧音的“sa”字。乾隆看看也像個字樣,但覺得眼生,記不清什麼時候在康熙皇爺字典里似曾見過。於是命侍從取出文房四寶,提筆寫“sa湯”二字,下邊題了“乾隆御書”留給了店家。

店家婆不識字,把乾隆題字拿給當地一位有學問的人看,那人一看,大吃一驚,說是當今乾隆皇帝的親筆題字。事後店家請木匠精心製作了一塊招牌,將乾隆題字刻在上面。過往行人見此招牌,都來品嘗乾隆皇帝品嘗的“sa”湯。從此,小店生意十分興隆。其他店家見此,也模仿乾隆御書“sa湯”字樣做出金字招牌,開起了sa湯店,並在湯內加雞蛋,味道更加鮮美,久而久之,蒙城的sa湯便遠近聞名。

[!--empirenews.page--]

亳州粉皮

簡介

亳州粉皮,是流傳於亳州地區的漢族特色食品,最早記載於北魏《齊民要術》。粉皮是對用大米紅薯澱粉、綠豆澱粉、馬鈴薯澱粉、蠶豆澱粉等,製作成薄片食物的統稱,有鮮乾兩種,鮮的即可食用。亳州粉皮筋骨強、色白、入口滑潤,可拌涼菜、也可燴、烹、燉、燒,是當地家家必備的日常用菜。亳州粉皮以銅關村生產的名氣最大。

做法

將綠豆、高粱豌豆、山芋等加工成澱粉(可混合用,也可單獨用),調成稀糊,用大鍋加水燒開,用器皿取澱粉50克左右,放入特製的銅鏇內(形似平底鍋),將鏇子放入沸水上轉動,然後慢慢停止,澱粉糊在鏇子內攤成薄薄的一層,然後鏇子內放入沸水,迅速撈出放入涼水內,用手慢慢將薄澱粉皮從鏇子內扒掉,放在特製的高粱稈或葦子做成的簾子上晾乾即可。

  • 推薦美食
  • 相關菜譜
返回愛料理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