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小吃大全_遼寧特色小吃美食介紹
來源:愛料理 分類:食材百科 時間:2024-02-04 05:29:28
遼寧小吃結合流傳於民間的宮廷菜點之精華,集各大民族之珍饈於一體,素以選科考究、講求營養、製作精湛,色、香、味、美俱佳而聞名,具有一菜多味。咸甜分明、酥爛香脆、色鮮味濃、明油亮芡、講究選型的特點,深受中外美食家的好評。
張久禮燒雞
簡介
張久禮燒雞店,是瀋陽“風味名品”,由張久禮老人在1982年創辦。
歷史文化
張久禮老人,原籍山東萊州。年少時家境貧寒,吃百家飯長大。十六歲那年,隻身來到青島,跟人學徒。憑借那股韌勁和細心,早早地就練就了一套製作燒雞的本事。後來,隨著大批人流闖關東,在瀋陽安了家,並找到了工作。
一九八二年,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已過花甲之年的張久禮老人坐不住了。天生要強的他,為了讓家人日子過得更好些,就重新操起年輕時的行當---加工燒雞。剛起步時,張久禮老人只能帶著老家的幾名親屬在一塊廢棄的空地上,搭建起三間簡易房,就這樣一個臨時的小作坊就誕生了。
雖然是小作坊,但張久禮老人卻絲毫也不放鬆對每一道工序的管理。從活雞到成品雞,嚴格按照七道工序逐一實施。配料足、雞煮得爛、香味直透雞骨。從燒雞的外形看,雞色金黃,雞身完整美觀,肉爛而形不散。把雞煮爛。重量就要降低,而且費工、費成本,對此,張久禮老人卻說:“做生意就是要講信譽,不能財迷心竅當奸商。”多年來,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大東門市場,那個最初用手推車當貨架,上面罩個玻璃櫃的燒雞鋪,漸漸地吸引了眾多的消費者。產品銷量也逐步上升,從最初的每天十幾只,到後來的每天幾十隻,而今每天的銷量約在兩千隻左右。一個個統一標識的張久禮燒雞專賣店印入了廣大消費者的視線。
[!--empirenews.page--]不老林糖
簡介
不老林糖,是瀋陽非常受歡迎的糖果,九十年代初曾經風靡大江南北,通常都是春節的必備糖果。主要的成分是糖漿、澱粉、各種乾果仁、吃起來又香又甜,老人小孩都喜歡。包裝為帶有彩條的塑料紙,正面印有發明者林瑞豐的頭像。
歷史文化
不老林糖是由"北方制糖大師"林瑞豐基於畢生所學的精湛制糖技術和經驗而獨家創制的糖果,是不老林系列糖果中的主打產品。本品自1988年誕生以來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其選料質優精細,工藝上乘考究、口感香醇細滑、回味甘美馨,二十年來風靡全國並榮獲大量獎項,是瀋陽人引以為傲的家鄉特產。
配料:白砂糖、葡萄糖、煉乳、可可、花生米等口感獨特,甜而不膩,軟硬適度,老少皆宜,真是不吃不知道,吃了就會忘不掉!不老林酥心糖系列為林瑞豐大師的另一力作,為我國糖業首創機械成型酥糖,其糖身壓制有不老林字樣更為國家專利。
[!--empirenews.page--]瀋陽李連貴熏肉大餅
簡介
李連貴熏肉色澤棕紅、皮肉剔透、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熏香沁脾,日食夜嗝;
大餅皮面金黃、圓如滿月、層層分離、外酥里軟、滋味濃香。其食用時輔以買內醬、蔥絲、再喝上一碗小米綠豆大棗粥更增食趣。其具有解膩、解暑、健脾胃、助消化、引氣、調中、消食、殺蟲等藥用功效,實為集美味藥膳於一體的不可多得的佳餚。目前,根據國家工商總局商標註冊,“李連貴”的商標持有人(包括商品商標和服務商標),為四平市李連貴風味大酒樓。
歷史文化
李連貴熏肉大餅為河北灤縣柳莊人李連貴於1908年在四平梨樹首創。
李連貴逃荒到梨樹之後,開了一個小飯館。老中醫高品之把祖傳的用中草藥熏肉的秘方告訴了李連貴。在老人家的指導下,李連貴對配藥、選肉、切肉、養湯、和面、火候等工序進行了潛心研究。
李連貴風味熏肉色澤棕紅、皮肉剔透、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熏香沁脾,日食夜嗝;大餅皮面金黃、圓如滿月、層層分離。外酥里嫩、滋味濃香。其食用時輔以面醬、蔥絲、再喝上一碗小米綠豆大棗粥更增食趣。其具有暖胃、健脾壯胃、引氣、調中、消食、殺蟲等藥用功效,實為集美味藥膳於一體的不可多得的佳餚。
50年代以來,鄧小平、陳雲、李雪峰、楊尚昆、李富春、劉讕濤、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品嘗李連貴熏肉大餅。
目前,李連貴風味系列食品已有十幾種。以李連貴風味大酒樓為總部的特許連鎖店已分布全國十多個省市,現落戶松原(第133家)連鎖店。李連貴熏肉大餅還以獨特的魅力邁出國門,讓其品牌聞名世界。
做法
熏肉做法
食材準備
大公丁300克,貢桂(桂子貢桂油最好)400克,肉蔻500克,沙仁50克,柴叩150克。以上各種藥料,製成租粒,混在一起即可。使用量,每百斤肉,用藥料60-80克,粒鹽3-4斤,花椒60克,大蔥250克,大料50克,姜100克。用時還要看湯的多少,適當增減。
製作步驟
1、買肉要選肉的質量。不要過老的豬肉,過老的肉熏出色澤發黑;過嫩的肉味道不香。要不老不嫩為適宜。其鑒別法:老豬瘦肉呈深紅色發紫,過嫩豬瘦肉為淺粉色,不老不嫩則是粉紅色。
2、買來肉,要用鑷子拔掉肉上的毛,然後剝骨,再切成長方形,每塊重量為1.5市斤左右。然後用溫水泡、洗滌。即所謂排酸。排酸要根據四季的氣候和室內溫度為轉移。春秋用15度左右溫水浸泡8小時;嚴冬用30-45度溫水浸泡l0-12小時;暑天用冷水浸泡6小時。泡完後要抓洗20分鐘左右。這樣才使內外部的污物都排出來。再用刀刮皮膚,刮到出白沫為止。這樣,熏出的肉,才色味俱佳。
3、把煮肉的老湯放到鍋內用火煮,再放入浸肉的血水3-4市斤,按湯的多少適當增減。待湯燒沸後,把湯上浮沫盡皆取出,然後將調料放入鍋內,煮沸10分鐘,然後把修理好的肉放入鍋內,煮之。
4、肉在鍋內煮沸後,要翻轉幾次。然後用木十花(或簾子)壓好,不要浮出湯外。避免生爛不一。開始用猛火燒,湯開約半小時後,將火壓上,經40分鐘左右,將簾子掀開,調換內的位置,以免熟爛不勻。然後再用簾子壓上,用徐火煮之。約半小時左右、再將簾子掀開,檢查肉的熟爛程度。爛則取出來,不爛留在鍋內,再煮片刻即好。如果翻轉調換得當,一次即可取出。
5、進行熏制。把取出來的肉放在鐵簾上,濾去油脂。用烤箱或大鍋燒熱,放蔗糖1—2兩於鍋內,把鐵簾提起放入鍋內,蓋上,熏三、四分鐘,待鍋內發出吱吱迸裂之聲,及時取出。至此,熏肉已成。
6、特點。皮色金黃透明,肥肉嫩滑脂口,肥而不膩;瘦肉鬆軟異香,可口不柴。雖嚴冬,飲啤酒用之,亦無肚冷腹瀉之虞;在酷暑,也能保持一周而不變質。
大餅做法
1、和面:春秋兩季,用攝氏30-20度溫水。遇到面有力,水可稍加熱一點;無力則冷一點。或加少許食鹽,適當調劑使用。夏季用冷水,冬季用30-45度水和之。用水量,要根據季節和面的質量不同,用水要適當增減。一般用50%-60%的水和成後放l0-30分鐘再作。
2、合酥油。用煮內的湯油,每斤油加精鹽90克,花椒面少許,再接入麵粉,攪成糊狀。把和好的面,搓成長條,分為小段,大小均可。然後用擀麵杖撈成長條薄片,約0.5公匣,把酥油攤抹在上面,約0.1公釐厚,將面抻長,折成方形。從一端捏一下,擀薄底;另一端再捏,再合成為一個餅。
3、烙餅。火必須燒得勻。先烙底,上面刷油,欠起小泡即翻過來,再刷油,然後蓋鍋。約一分鐘左右,再翻個,再刷少許油,烙一分鐘左右,即熟。必須注意燒火,火大則糖,火小則硬,適宜才酥軟可口,外焦里嫩,層層分開,其薄如紙。
4、沒有湯油時,可作酌料油使用。其制法:以一斤(豬油式豆油)為標準,用花椒l0粒,大料8克,胡椒l0克,大蔥50克,鮮姜20克。把油澆熱,加入以上酌料,待酌料枯焦,馬上把油鍋端出,把酌料撈出,即成與湯油相似的油。
食用指南
[!--empirenews.page--]老邊餃子
簡介
老邊餃子是馳名中外的瀋陽特殊風味,它歷史悠久,從創制到現在,已有180多年歷史。老邊餃子之所以久負盛名,主要是選料講究,製作精細,造型別緻,口味鮮醇,它的獨到之處是調餡和制皮。我國著名的藝術大師侯寶林親臨品嘗老邊餃子,吃得興致勃勃,稱贊不已,席間餘興未盡,揮毫寫了八個大字:“邊家餃子,天下第一。”
歷史文化
老邊餃子是瀋陽著名小吃。由邊福於1828年從河北省傳入瀋陽。將絞碎的豬肉煸炒後,用雞湯或骨頭湯煨制,做成蒸餃。老邊餃子選料精,用料廣泛,品種多,味道好。
老邊餃子是馳名中外的瀋陽特殊風味,它歷史悠久,從創制到現在,已有160多年歷史。清道光八年,河北河間府任邱縣邊家莊,有位叫邊福的來瀋陽謀生,在小津橋搭上馬架房,立號邊家餃子館。雖然門面簡陋,但由於精心製作,風味獨特,並以水煸餡蒸餃聞名遐邇,深受人們歡迎。邊家餃子因為肉餡是煸過的,所以叫煸餡餃子,但由於主人姓邊,所以人們都習慣稱之為老邊家餃子。老邊餃子先後在瀋陽開三家分號,由邊氏後裔——邊躍、邊義、邊霖弟兄三人分別經營。由於業務不斷發展,企業不斷改進,老邊餃子已發展成為一個設備完善,分工精細的專業餃子館。
老邊餃子由於皮薄肚飽,柔軟肉頭,餡鮮味好,濃郁不膩,因此,凡遠近來沈客人,都願品嘗。1964年鄧小平同志到瀋陽視察時,品嘗過邊霖包的餃子,吃後非常高興地說:“老邊餃子有獨特之處,要保持下去”。1981年夏天,我國著名的藝術大師侯寶林親臨品堂老邊餃子,吃得興致勃勃,稱贊不已,席間餘興未盡,揮毫寫了八個大字:“邊家餃子,天下第一。”
做法
老邊餃子之所以久負盛名,主要是選料講究,製作精細,造型別緻,口味鮮醇,它的獨到之處是調餡和制皮。
調餡:先將肉餡煸炒,後用雞湯或骨湯慢餵,使湯汁浸入餡體,使其膨脹、散落、水靈,增加鮮味。同時,按季節變化和人們口味愛好,配入應時蔬菜製成的菜餡。
劑皮和制,也獨具一格。用精粉摻入適量熟豬油開水燙拌和制。這樣能使劑皮柔軟、筋道、透明。老邊餃子除蒸煮外,還可烘烤、煎炸。
[!--empirenews.page--]克拉古斯香腸
簡介
克拉古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初,1905年日俄戰爭後,俄羅斯人雷德洛夫兄弟為躲避戰亂,由俄羅斯來到東北哈爾濱,以自制自售香腸為生,因風味獨特、食用方便,深受東北人民喜愛,生意興隆,兄弟中一人於1917年在瀋陽和平區中華路商貿飯店附近開設分店,小雷德洛夫子承父業,一直經營到解放初期,在中蘇合作期間,深得蘇聯專家青睞,被指定為專供食品,並因此得名“克拉古斯”,因在俄語中“克拉古斯”譯為“大香腸”的意思。
[!--empirenews.page--]馬家燒麥
簡介
馬家燒麥,是瀋陽市特殊風味的回民小吃,由馬春創制於1796年。用開水燙面,大米粉作撲粉。選用腰窩、紫蓋、三叉三個部分的牛肉剁碎作餡,加調料用清水浸煨,攏皮捏餡時留大纓。有皮亮、筋道、餡松、醇香等特點。
歷史文化
早在清嘉慶元年(1796年),由馬春開創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當時沒有門市,只是以手推獨輪車來往於熱鬧街市,邊做邊賣。由於馬家燒麥選料嚴格,製作精細,口味好,造型美觀,所以深受群眾歡迎。清道光八年(1828年),由馬春之子馬廣元在小西門攔馬牆外開設了兩間簡陋的門市,立號馬家燒麥館,此後營業繁忙,遠近聞名。後幾經變遷,1961年才最後坐落在小北門裡,即現馬家燒麥館,由馬氏後裔第五代的馬繼廷擔任技術指導。
做法
馬家燒麥的獨到之處 :用開水燙面,柔軟筋道,用大米粉做補面,鬆散不粘,選用牛的三叉、紫蓋、腰窩油等三個部位做餡,鮮嫩醇香。制餡要求嚴格,須將牛肉剔淨筋膜然後剁碎;用清水浸餵,加調料拌勻不攪,呈稀疏狀的“傷水餡”,攏包時不留大纓,形如木魚,成熟後皮面亮晶,柔軟筋道,餡心鬆散,醇香味好。其外形猶如朵朵含苞待放的牡丹,令人望而生涎。
[!--empirenews.page--]瀋陽回頭
簡介
瀋陽回頭,是麵粉揉好面團,用手將劑子按扁、擀平、抽薄、上餡,折疊成長方形再把兩頭包緊製成的清真食品,色澤金黃,口味鮮香。
歷史文化
相傳在清朝光緒年間,有姓金的一家人在瀋陽北門裡開設燒餅鋪謀生。因為經營不善,生意一直不好。一日正值中秋節,生意更加蕭條,時至中午尚不見食客上門,店主茫然,遂將鐵匣內幾枚銅錢取出,買了些牛肉回家剁成肉餡,將燒餅面擀成薄皮,一折一疊地包攏起來,準備自家過節食用。這時,從外面忽然進來一位差人,進店見鍋中所烙食品造型新奇,一經品嘗,品味甚佳。這位差人當即告訴店主,再烙一盒送往館驛,眾人食後齊聲叫絕。此後,這種食品一時名聲大振,官民爭相購買,生意日趨興隆,故而取名“回頭”。
做法
瀋陽回頭的製作方法是:
1.將500克麵粉加入250克水,少許鹽調成面團備用。
2.把牛、羊肉和時令鮮菜剁好切碎拌在一起加蔥、姜、味精、香油等調料製成餡備用。
3.將揉好的面團搓成長條,下成每50克一個的小劑,用手將劑子按扁、擀平、抽薄、上餡,折疊成長方形再把兩頭包緊即成。
4.平鍋內放油燒熱,將回頭生坯擺入鍋內,兩面反復煎烙,待回頭鼓起即可出鍋。其特點,色澤金黃,皮焦餡嫩,口味鮮香。
[!--empirenews.page--]老山記海城餡餅
簡介
“老山記餡餅店”由毛青山於1920年在遼寧海城縣城火神廟街開設。毛氏名山,取其山字,立號老山記餡餅店,其餡餅店於1939年遷到瀋陽。
做法
溫水和面,選豬、牛肉為鴛鴦餡。取香料十餘種煮制,取汁喟餡培其味。蔬菜餡,隨季節變化,選豆芽、韭菜、黃瓜、青椒、南瓜、芹菜、白菜等配制,使餅餡葷素相配,濃淡相宜,高檔品還以魚翅、海參、大蝦、干貝、雞肉調餡,其味道更是鮮美無比。 餡餅成品形圓色黃,皮面脆韌,餡心嫩爽,鮮香四溢。配以蒜泥、辣椒油、芥茉糊等蘸食,更加味美適口。備有八寶粥佐之,清爽可口,風味別樣。
[!--empirenews.page--]包兒飯
簡介
包兒飯,又稱“吃包兒飯”、“吃乏克”、“吃菜團子”。將白菜、酸菜等葉子放在手掌上,再把已煮熟的米飯(過去以小米飯為主)、炒菜和小蔥、大醬放在上面,用雙手將菜葉合上,或包成長卷形,以手握而食之。這一作法在明朝劉若愚《酌中志》中就有記載:“又以各樣精肥肉,姜、蒜銼如豆大,拌飯,以萵苣大葉裹食之,名曰‘包兒飯’[1] 。”後慢慢變成了民間的習俗,並被滿族吸收改造,形成了滿族的一種獨特的食品並一直流傳到今天。
歷史文化
關於吃菜包的來歷有種傳說是,當年老罕王努爾哈赤帶八旗兵出老城去攻打撫順,將撫順圍了個水洩不通,這一圍就是好幾天。堡子里的老百姓天天給他們做飯吃。等到打了勝仗,拿下了撫順城,老罕王沒有下令休息,而是指揮八旗兵乘勝追擊明軍。說來也巧,大兵開拔時,老百姓剛剛做好飯。軍令如山倒,眼看做好的飯,想吃也不敢吃,只得出發了。可是有一家媳婦看到餓著肚子的士兵就要走,急中生智,對住在她家的幾個兵說:“有辦法了,你們可以把飯帶上,在路上吃”。那時候,哪有帶飯的工具,這幾個當兵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那意思是說:“你這個小媳婦盡說瞎話,這飯我們怎麼帶呢?”那家媳婦見當兵的不信,也沒說話。只見她把屋外一些剛曬蔫巴的白菜葉子用水洗一下,鋪平,把已經做熟的帶有肉菜的飯盛上一勺子,用菜葉一包,做成大菜團子,交給這幾個士兵每人一個。士兵們以驚喜感謝的目光看了一眼這位聰明的小媳婦,就匆匆忙忙上路了。
老罕王為了追擊明軍,沒讓士兵吃飯,他自己也沒吃飯。等到他領兵追出幾十里路之後,又遇上了一場大雨。這時候,老罕王和他的隊伍已是人困馬乏,肚子餓得咕咕直叫。老罕王便命令休息做飯。然而大雨剛過,地是濕的,些是濕的,根本無法做飯。這時的老罕王是又急又餓又沒有辦法。那幾個帶著菜團子的士兵見到老罕王的樣子,紛紛將自己懷裡的菜團子獻給老罕王。老罕王雙手捧著菜協和子大口吃起來,俗話說:飢時糠如蜜,飽時蜜不甜。老罕王在飢餓難忍的時候,吃上這菜團子,別提有多香了。他吃飽以後,問這菜團子是哪來的。這幾個士兵如實向他做了彙報。老罕王聽了以後,一拍大腿說:這媳婦真聰明,今後咱們打擾時就不會挨餓了。
從那以後,凡遇行軍打仗,老罕王就讓老百姓做菜團子給士兵帶上。這一作法慢慢變成了民間的習俗,形成了滿族的一種獨特的食品並一直流傳到今天。
做法
將白菜、酸菜等葉子放在手掌上,再把已煮熟的米飯(過去以小米飯為主)、炒菜和小蔥、大醬放在上面,用雙手將菜葉合上,或包成長卷形,以手握而食之;或包成團型,雙手捧而食之。其所用菜葉、飯及菜等常因季節變化而有選擇。
[!--empirenews.page--]全羊湯
簡介
全羊湯,是蒙古族的一道特色美食,就是將新鮮的羊肉配以羊的心肝肺肚腸等下貨,切成條狀,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後再放上各種佐料,進行食用。其味道鮮美可口,頗受人們的喜愛。
內蒙風味湯菜,俗稱羊雜碎。用羊頭、蹄、下水為主料,加輔料煮制而成。將羊頭、蹄的毛,燙、燎、刮洗乾淨,羊肚用開水燙去毛,心、肝、腸等下水分別翻洗、浸、漂乾淨。鍋內加清水入主料及花椒、山奈、小茴香、鹽等調味品煮燉,鍋開時,撇去浮沫,繼續煮至香味溢出,頭、蹄的骨肉能分離.其餘下水熟爛後撈出,切成條或薄片。鍋內加羊油燒熱,用蔥、蒜、辣椒熗鍋,添入煮羊骨頭湯、清水及適量的原湯和精鹽等調味品,待燒開後,下入主料,煮至湯濃味醇時即成。配白焙子、香菜食用。此湯味鮮、香辣、濃醇、不羶,深受群眾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