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菜系
魯菜
川菜
粵菜
閩菜
蘇菜
浙菜
湘菜
徽菜
做菜視頻
家常菜
美容菜
美食DIY
風味小吃
養生菜譜
特色美食
國外美食
飲品甜點
烘焙食譜
湯粥做法
記錄片
家常菜譜
小吃
熱菜
小炒
涼菜
早餐
湯羹
煲粥
飲品
午餐
晚餐
下午茶
火鍋
葷菜
滷菜
素菜
奶昔
果醬
醬菜
蓋澆飯
炒飯
三明治
布丁
粽子
其他
健康飲食
食材百科
食療菜譜
美容瘦身
母嬰飲食
疾病調理
飲食常識
烹飪技巧
廚房常識
四季食譜
春季食譜
夏季食譜
秋季食譜
冬季食譜
特色面食
麵條
饅頭
包子
麵食
烘焙
餅乾
麵包
蛋糕
餛飩
餃子
花卷
意面
春捲
披薩
糕點
蛋撻
餅類
月餅
食材大全
肉禽類
水產品類
蔬菜類
果品類
米面豆乳
藥食及其他
調味品類
美食問答
專題頻道

瀋陽小吃大全_瀋陽特色小吃美食介紹

來源:愛料理 分類:食材百科 時間:2024-05-26 23:33:15

瀋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2300年建城史,素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之稱。

其特色小吃有:老邊餃子,李連貴熏肉,楊家吊爐餅、雞蛋,協順園回頭,馬家燒麥,西塔大冷面,老山記海城餡餅,那家館白肉腸,宋家餛飩,朝鮮族烤牛肉、打糕,張久禮燒雞,大舞台油炸糕、麻花,小毛球爆米花,瀋陽小土豆,雞味抻面,鐵板雞架,開口餡餅,高樓香雞,翟家驢肉,潘家肘子,岩明火勺,老四季麵條,四季麵條,甘露餃子,大清花餃子,寶發園四絕菜,原味齋烤鴨,三合盛包子,馨香包子,郭家湯圓,三盛源餃子,海潔灌湯包等

張久禮燒雞

簡介

張久禮燒雞店,是瀋陽“風味名品”,由張久禮老人在1982年創辦。

歷史文化

張久禮老人,原籍山東萊州。年少時家境貧寒,吃百家飯長大。十六歲那年,隻身來到青島,跟人學徒。憑借那股韌勁和細心,早早地就練就了一套製作燒雞的本事。後來,隨著大批人流闖關東,在瀋陽安了家,並找到了工作。

一九八二年,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已過花甲之年的張久禮老人坐不住了。天生要強的他,為了讓家人日子過得更好些,就重新操起年輕時的行當---加工燒雞。剛起步時,張久禮老人只能帶著老家的幾名親屬在一塊廢棄的空地上,搭建起三間簡易房,就這樣一個臨時的小作坊就誕生了。

雖然是小作坊,但張久禮老人卻絲毫也不放鬆對每一道工序的管理。從活雞到成品雞,嚴格按照七道工序逐一實施。配料足、雞煮得爛、香味直透雞骨。從燒雞的外形看,雞色金黃,雞身完整美觀,肉爛而形不散。把雞煮爛。重量就要降低,而且費工、費成本,對此,張久禮老人卻說:“做生意就是要講信譽,不能財迷心竅當奸商。”多年來,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大東門市場,那個最初用手推車當貨架,上面罩個玻璃櫃的燒雞鋪,漸漸地吸引了眾多的消費者。產品銷量也逐步上升,從最初的每天十幾只,到後來的每天幾十隻,而今每天的銷量約在兩千隻左右。一個個統一標識的張久禮燒雞專賣店印入了廣大消費者的視線。

[!--empirenews.page--]

不老林糖

簡介

不老林糖,是瀋陽非常受歡迎的糖果,九十年代初曾經風靡大江南北,通常都是春節的必備糖果。主要的成分是糖漿、澱粉、各種乾果仁、吃起來又香又甜,老人小孩都喜歡。包裝為帶有彩條的塑料紙,正面印有發明者林瑞豐的頭像。

歷史文化

不老林糖是由"北方制糖大師"林瑞豐基於畢生所學的精湛制糖技術和經驗而獨家創制的糖果,是不老林系列糖果中的主打產品。本品自1988年誕生以來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其選料質優精細,工藝上乘考究、口感香醇細滑、回味甘美馨,二十年來風靡全國並榮獲大量獎項,是瀋陽人引以為傲的家鄉特產。

配料:白砂糖、葡萄糖、煉乳、可可、花生米等口感獨特,甜而不膩,軟硬適度,老少皆宜,真是不吃不知道,吃了就會忘不掉!不老林酥心糖系列為林瑞豐大師的另一力作,為我國糖業首創機械成型酥糖,其糖身壓制有不老林字樣更為國家專利。

[!--empirenews.page--]

瀋陽李連貴熏肉大餅

簡介

李連貴熏肉色澤棕紅、皮肉剔透、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熏香沁脾,日食夜嗝;

大餅皮面金黃、圓如滿月、層層分離、外酥里軟、滋味濃香。其食用時輔以買內醬、蔥絲、再喝上一碗小米綠豆更增食趣。其具有解膩、解暑、健脾胃、助消化、引氣、調中、消食、殺蟲等藥用功效,實為集美味藥膳於一體的不可多得的佳餚。目前,根據國家工商總局商標註冊,“李連貴”的商標持有人(包括商品商標和服務商標),為四平市李連貴風味大酒樓。

歷史文化

李連貴熏肉大餅為河北灤縣柳莊人李連貴於1908年在四平樹首創。

李連貴逃荒到梨樹之後,開了一個小飯館。老中醫高品之把祖傳的用中草藥熏肉的秘方告訴了李連貴。在老人家的指導下,李連貴對配藥、選肉、切肉、養湯、和面、火候等工序進行了潛心研究。

李連貴風味熏肉色澤棕紅、皮肉剔透、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熏香沁脾,日食夜嗝;大餅皮面金黃、圓如滿月、層層分離。外酥里嫩、滋味濃香。其食用時輔以面醬、蔥絲、再喝上一碗小米綠豆大棗粥更增食趣。其具有暖胃、健脾壯胃、引氣、調中、消食、殺蟲等藥用功效,實為集美味藥膳於一體的不可多得的佳餚。

50年代以來,鄧小平、陳雲、李雪峰、楊尚昆、李富春、劉讕濤、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品嘗李連貴熏肉大餅。

目前,李連貴風味系列食品已有十幾種。以李連貴風味大酒樓為總部的特許連鎖店已分布全國十多個省市,現落戶松原(第133家)連鎖店。李連貴熏肉大餅還以獨特的魅力邁出國門,讓其品牌聞名世界。

做法

熏肉做法

食材準備

大公丁300克,貢桂(桂子貢桂油最好)400克,肉蔻500克,沙仁50克,柴叩150克。以上各種藥料,製成租粒,混在一起即可。使用量,每百斤肉,用藥料60-80克,粒鹽3-4斤,花椒60克,大蔥250克,大料50克,100克。用時還要看湯的多少,適當增減。

製作步驟

1、買肉要選肉的質量。不要過老的豬肉,過老的肉熏出色澤發黑;過嫩的肉味道不香。要不老不嫩為適宜。其鑒別法:老豬瘦肉呈深紅色發紫,過嫩豬瘦肉為淺粉色,不老不嫩則是粉紅色。

2、買來肉,要用鑷子拔掉肉上的毛,然後剝骨,再切成長方形,每塊重量為1.5市斤左右。然後用溫水泡、洗滌。即所謂排酸。排酸要根據四季的氣候和室內溫度為轉移。春秋用15度左右溫水浸泡8小時;嚴冬用30-45度溫水浸泡l0-12小時;暑天用冷水浸泡6小時。泡完後要抓洗20分鐘左右。這樣才使內外部的污物都排出來。再用刀刮皮膚,刮到出白沫為止。這樣,熏出的肉,才色味俱佳。

3、把煮肉的老湯放到鍋內用火煮,再放入浸肉的血水3-4市斤,按湯的多少適當增減。待湯燒沸後,把湯上浮沫盡皆取出,然後將調料放入鍋內,煮沸10分鐘,然後把修理好的肉放入鍋內,煮之。

4、肉在鍋內煮沸後,要翻轉幾次。然後用木十花(或簾子)壓好,不要浮出湯外。避免生爛不一。開始用猛火燒,湯開約半小時後,將火壓上,經40分鐘左右,將簾子掀開,調換內的位置,以免熟爛不勻。然後再用簾子壓上,用徐火煮之。約半小時左右、再將簾子掀開,檢查肉的熟爛程度。爛則取出來,不爛留在鍋內,再煮片刻即好。如果翻轉調換得當,一次即可取出。

5、進行熏制。把取出來的肉放在鐵簾上,濾去油脂。用烤箱或大鍋燒熱,放蔗糖1—2兩於鍋內,把鐵簾提起放入鍋內,蓋上,熏三、四分鐘,待鍋內發出吱吱迸裂之聲,及時取出。至此,熏肉已成。

6、特點。皮色金黃透明,肥肉嫩滑脂口,肥而不膩;瘦肉鬆軟異香,可口不柴。雖嚴冬,飲啤酒用之,亦無肚冷腹瀉之虞;在酷暑,也能保持一周而不變質。

大餅做法

1、和面:春秋兩季,用攝氏30-20度溫水。遇到面有力,水可稍加熱一點;無力則冷一點。或加少許食鹽,適當調劑使用。夏季用冷水,冬季用30-45度水和之。用水量,要根據季節和面的質量不同,用水要適當增減。一般用50%-60%的水和成後放l0-30分鐘再作。

2、合酥油。用煮內的湯油,每斤油加精鹽90克,花椒面少許,再接入麵粉,攪成糊狀。把和好的面,搓成長條,分為小段,大小均可。然後用擀麵杖撈成長條薄片,約0.5公匣,把酥油攤抹在上面,約0.1公釐厚,將面抻長,折成方形。從一端捏一下,擀薄底;另一端再捏,再合成為一個餅。

3、烙餅。火必須燒得勻。先烙底,上面刷油,欠起小泡即翻過來,再刷油,然後蓋鍋。約一分鐘左右,再翻個,再刷少許油,烙一分鐘左右,即熟。必須注意燒火,火大則糖,火小則硬,適宜才酥軟可口,外焦里嫩,層層分開,其薄如紙。

4、沒有湯油時,可作酌料油使用。其制法:以一斤(豬油式豆油)為標準,用花椒l0粒,大料8克,胡椒l0克,大蔥50克,鮮姜20克。把油澆熱,加入以上酌料,待酌料枯焦,馬上把油鍋端出,把酌料撈出,即成與湯油相似的油。

食用指南

[!--empirenews.page--]

克拉古斯香腸

簡介

克拉古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初,1905年日俄戰爭後,俄羅斯人雷德洛夫兄弟為躲避戰亂,由俄羅斯來到東北哈爾濱,以自制自售香腸為生,因風味獨特、食用方便,深受東北人民喜愛,生意興隆,兄弟中一人於1917年在瀋陽和平區中華路商貿飯店附近開設分店,小雷德洛夫子承父業,一直經營到解放初期,在中蘇合作期間,深得蘇聯專家青睞,被指定為專供食品,並因此得名“克拉古斯”,因在俄語中“克拉古斯”譯為“大香腸”的意思。

[!--empirenews.page--]

老邊餃子

簡介

老邊餃子是馳名中外的瀋陽特殊風味,它歷史悠久,從創制到現在,已有180多年歷史。老邊餃子之所以久負盛名,主要是選料講究,製作精細,造型別緻,口味鮮醇,它的獨到之處是調餡和制皮。我國著名的藝術大師侯寶林親臨品嘗老邊餃子,吃得興致勃勃,稱贊不已,席間餘興未盡,揮毫寫了八個大字:“邊家餃子,天下第一。”

歷史文化

老邊餃子是瀋陽著名小吃。由邊福於1828年從河北省傳入瀋陽。將絞碎的豬肉煸炒後,用雞湯骨頭湯煨制,做成。老邊餃子選料精,用料廣泛,品種多,味道好。

老邊餃子是馳名中外的瀋陽特殊風味,它歷史悠久,從創制到現在,已有160多年歷史。清道光八年,河北河間府任邱縣邊家莊,有位叫邊福的來瀋陽謀生,在小津橋搭上馬架房,立號邊家餃子館。雖然門面簡陋,但由於精心製作,風味獨特,並以水煸餡蒸餃聞名遐邇,深受人們歡迎。邊家餃子因為肉餡是煸過的,所以叫煸餡餃子,但由於主人姓邊,所以人們都習慣稱之為老邊家餃子。老邊餃子先後在瀋陽開三家分號,由邊氏後裔——邊躍、邊義、邊霖弟兄三人分別經營。由於業務不斷發展,企業不斷改進,老邊餃子已發展成為一個設備完善,分工精細的專業餃子館。

老邊餃子由於皮薄肚飽,柔軟肉頭,餡鮮味好,濃郁不膩,因此,凡遠近來沈客人,都願品嘗。1964年鄧小平同志到瀋陽視察時,品嘗過邊霖包的餃子,吃後非常高興地說:“老邊餃子有獨特之處,要保持下去”。1981年夏天,我國著名的藝術大師侯寶林親臨品堂老邊餃子,吃得興致勃勃,稱贊不已,席間餘興未盡,揮毫寫了八個大字:“邊家餃子,天下第一。”

做法

老邊餃子之所以久負盛名,主要是選料講究,製作精細,造型別緻,口味鮮醇,它的獨到之處是調餡和制皮。

調餡:先將肉餡煸炒,後用雞湯或骨湯慢餵,使湯汁浸入餡體,使其膨脹、散落、水靈,增加鮮味。同時,按季節變化和人們口味愛好,配入應時蔬菜製成的菜餡。

劑皮和制,也獨具一格。用精粉摻入適量熟豬油開水燙拌和制。這樣能使劑皮柔軟、筋道、透明。老邊餃子除蒸煮外,還可烘烤、煎炸。

[!--empirenews.page--]

馬家燒麥

簡介

馬家燒麥,是瀋陽市特殊風味的回民小吃,由馬春創制於1796年。用開水燙面,大米粉作撲粉。選用腰窩、紫蓋、三叉三個部分的牛肉剁碎作餡,加調料用清水浸煨,攏皮捏餡時留大纓。有皮亮、筋道、餡松、醇香等特點。

歷史文化

早在清嘉慶元年(1796年),由馬春開創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當時沒有門市,只是以手推獨輪車來往於熱鬧街市,邊做邊賣。由於馬家燒麥選料嚴格,製作精細,口味好,造型美觀,所以深受群眾歡迎。清道光八年(1828年),由馬春之子馬廣元在小西門攔馬牆外開設了兩間簡陋的門市,立號馬家燒麥館,此後營業繁忙,遠近聞名。後幾經變遷,1961年才最後坐落在小北門裡,即現馬家燒麥館,由馬氏後裔第五代的馬繼廷擔任技術指導。

做法

馬家燒麥的獨到之處 :用開水燙面,柔軟筋道,用大米粉做補面,鬆散不粘,選用牛的三叉、紫蓋、腰窩油等三個部位做餡,鮮嫩醇香。制餡要求嚴格,須將牛肉剔淨筋膜然後剁碎;用清水浸餵,加調料拌勻不攪,呈稀疏狀的“傷水餡”,攏包時不留大纓,形如木魚,成熟後皮面亮晶,柔軟筋道,餡心鬆散,醇香味好。其外形猶如朵朵含苞待放的牡丹,令人望而生涎。

[!--empirenews.page--]

瀋陽回頭

簡介

瀋陽回頭,是麵粉揉好面團,用手將劑子按扁、擀平、抽薄、上餡,折疊成長方形再把兩頭包緊製成的清真食品,色澤金黃,口味鮮香。

歷史文化

相傳在清朝光緒年間,有姓金的一家人在瀋陽北門裡開設燒餅鋪謀生。因為經營不善,生意一直不好。一日正值中秋節,生意更加蕭條,時至中午尚不見食客上門,店主茫然,遂將鐵匣內幾枚銅錢取出,買了些牛肉回家剁成肉餡,將燒餅面擀成薄皮,一折一疊地包攏起來,準備自家過節食用。這時,從外面忽然進來一位差人,進店見鍋中所烙食品造型新奇,一經品嘗,品味甚佳。這位差人當即告訴店主,再烙一盒送往館驛,眾人食後齊聲叫絕。此後,這種食品一時名聲大振,官民爭相購買,生意日趨興隆,故而取名“回頭”。

做法

瀋陽回頭的製作方法是:

1.將500克麵粉加入250克水,少許鹽調成面團備用。

2.把牛、羊肉和時令鮮菜剁好切碎拌在一起加蔥、姜、味精、香油等調料製成餡備用。

3.將揉好的面團搓成長條,下成每50克一個的小劑,用手將劑子按扁、擀平、抽薄、上餡,折疊成長方形再把兩頭包緊即成。

4.平鍋內放油燒熱,將回頭生坯擺入鍋內,兩面反復煎烙,待回頭鼓起即可出鍋。其特點,色澤金黃,皮焦餡嫩,口味鮮香。

[!--empirenews.page--]

那家館白肉血腸

簡介

那家館經營的傳統風味白肉主要有兩種:一是“蒸白肉”。它選用皮薄肉嫩的腰排上的五花肉,將其切成長6寸,寬4寸的肉方,洗淨後上鍋煮至七八成熟,撈出晾涼。然後再切成剎那感薄片,再放如屜內蒸片刻即成。肉片略呈卷狀,肥而不膩,肉爛香醇;另一白肉是“抽刀虎皮白肉”,其用料、刀工與蒸白肉相同,其不同之處是將肉方煮四五分鐘後,取出用爐火烤成金黃色,然後放入鍋中煮熟。肉片呈金黃色,肉爛醇香,肥而不膩。那家血腸選用新鮮豬血製成。腸衣用豬的明腸並經過多次不同的洗滌方法去除其污物和異味。血腸灌好後開水下鍋慢煮,煮好出鍋用冷水浸泡即成。其特點是血腸明亮,味美鮮嫩。食時佐以菜花、腐乳、蒜泥等輔料 更加 醇香鮮嫩,風味絕倫,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

歷史文化

那家館坐落在瀋陽市內故宮西側,以經營東北民間和漢族風味的白肉血腸而馳名關內外,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

傳說清同治年間,皇太極的親娘舅葉赫那拉氏阿什達爾罕後裔(屬正白旗的一支)那吉有辭去朝廷官職,到今天瀋陽市風景秀麗的小河沿魁星樓前開設了一家專門經營漢族風味菜餚的“吉興園”飯館。後來飯館又遷至大東門裡,擴大了店面。那家根據東北民間及漢族人逢年過節殺豬吃白肉血腸的習俗,在原有溜肝尖、溜三樣等菜餚的基礎上增添了白肉血腸這一品種,並不斷加以改進提高,逐漸地“吉興園”的白肉腸聲名遠揚,受到了遠近顧客的一致贊譽。 民國初年,那吉有的大兒子那文貴繼承父業開始經營“吉興園”。那文貴將“吉興園”擴建為一棟二層樓房,並更名為“那家館”,正式掛起了那家館的金字牌匾。除一直保留頗受顧客青睞的白肉血腸外,那家館又增添了壇肉米飯、三套碗、六碗六碟、滿漢全席等菜餚,這時那家館已發展到相當規模了。抗日戰爭結束後,那家館從瀋陽遷到了北京的皮褲衚衕。 解放後,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那氏後人又重新在瀋陽開辦起了那家館。特別是1979年以後,不但重新掛起了那家館的金字牌匾,而且還恢復了傳統的操作方法,使越來越多的顧客能夠品嘗到白肉血腸這一正宗的漢族風味佳餚。

做法

那家館白肉血腸的特點是:選料考究、製作精細、調料味美;白肉肥而不膩、肉爛醇香、血腸明亮、鮮美細嫩;配以韭菜花、腐乳、辣椒油、蒜泥等佐料,更加醇香鮮嫩,膾炙人口。

[!--empirenews.page--]

老山記海城餡餅

簡介

“老山記餡餅店”由毛青山於1920年在遼寧海城縣城火神廟街開設。毛氏名山,取其山字,立號老山記餡餅店,其餡餅店於1939年遷到瀋陽。

做法

溫水和面,選豬、牛肉為鴛鴦餡。取香料十餘種煮制,取汁喟餡培其味。蔬菜餡,隨季節變化,選豆芽、韭菜、黃瓜青椒南瓜芹菜白菜等配制,使餅餡葷素相配,濃淡相宜,高檔品還以魚翅海參、大蝦、干貝雞肉調餡,其味道更是鮮美無比。 餡餅成品形圓色黃,皮面脆韌,餡心嫩爽,鮮香四溢。配以蒜泥、辣椒油、芥茉糊等蘸食,更加味美適口。備有八寶粥佐之,清爽可口,風味別樣。

[!--empirenews.page--]

豆腐

簡介

乾豆腐,系東北特產,也叫“東北乾豆腐”,是一種壓成薄片狀的豆腐製品。它既不同於南方出產的豆腐皮千張兒,也不同於腐竹豆腐乾。乾豆腐每天伴隨著人們的飲食生活,千百年來深受東北人民的鍾愛。它不但是各種美食的製作材料,本身也是一道精美的菜餚。

乾豆腐以“乾、薄、細”著稱。“乾”是指豆腐壓得實、乾爽;“薄”是指每張豆腐厚薄如紙,太陽底下能透亮兒;“細”是指豆腐里不含豆渣,口感柔和。“乾、薄、細”是乾豆腐的三大特色。

乾豆腐的食用方法很多。除了可以直接涼拌外,還可以包著其他食品一起食用,如“京醬肉絲”用乾豆腐包裹味道最佳。此外,還可以用作炒菜的原料,煎炒烹炸,幾乎無所不能,最著名的是那道“尖椒炒乾豆腐”。在熟食製作中,還有一道用乾豆腐熏制的五香豆腐卷兒,味道也不錯。

做法

乾豆腐的製作方法前期和製作大豆腐一樣。首先要洗豆腐包。所不

同的是,做乾豆腐的,是那種長長的粗紗白布,大約半米寬,幾十米長。而做大豆腐的豆腐包,則是很大很大的方形,也是粗紗布,邊長大約要兩米左右。把豆腐包洗淨後,晾乾,備用。

黃豆經過浸泡,上磨拉成豆漿,放在很大的鍋里熬煮,直到熬開,停火。這時,要過包,使豆腐渣和豆漿分離。在棚上吊一個十字架,將一塊方形的豆腐包吊在十字架的四個角上,就形成了一個很大的網兜。 將熬開的豆漿一瓢一瓢地倒進豆腐包中,另一個人就一搖一搖地晃動著豆腐包,使純豆漿從豆腐包中漏下來,流到放在下面的大缸里。到一定的程度,要用夾板夾住豆腐包中剩下的豆腐渣,將殘留的豆漿擠淨。直到所有的豆漿都過完包了,豆腐渣就和豆漿完全分離了。

將豆漿放在大缸里稍微涼一下以後,就開始點鹵水了。豆腐倌將鹵水盛在一個小碗里,倒裡邊一點,就用勺子在豆漿中攪一攪,眼睛始終注意著豆漿的變化。再放一點鹵水,再攪一攪,直到認為滿意為止。這是做豆腐的最關鍵的手藝,不是一般人都可以會的。每一個豆腐倌都有自己的訣竅,密不傳人,因為更多的人會了這套手藝,自己的飯碗就會不牢。

這時候,把缸的蓋子蓋上,等一會兒,看到豆漿已經成了腦了,裡邊有一朵一朵的豆腐花,與清水相伴的時候,也就是豆漿分離為豆腐花和清水的時候,就可以壓豆腐或是乾豆腐了。

(以上的程序和做大豆腐一樣。)

在豆腐花與清水分離以後,就可以做乾豆腐了。乾豆腐的木框寬要與乾豆腐包的寬度一樣,長大約一米左右,高大約半米或者一米,先把卷好的乾豆腐包放在木框里一層,用豆腐瓢將豆腐花攪攪碎,很均勻的樣子,用瓢將豆腐花舀起一些,輕輕地、均勻地潑在豆腐包上,一定要勻,要薄,不能太薄。之後,把豆腐包再續上一層,正好蓋住剛才潑的豆腐花上面,又為潑下一層豆腐花做好準備。再重復剛才的程序,潑好第二層豆腐花,再用豆腐包蓋住。依此類推,重復進行,直到將乾豆腐的木框弄滿。

這時候,就要開始壓了。上面先蓋好厚厚的木板,壓上一些大石頭,然後,上面再用一根很粗的大木梁橫壓在木板上,一頭固定,另一頭用繩子攪在另一邊下面的橫梁上,用一根小木棒攪在繩子中間,不斷地攪,使上面的木梁不斷地向下壓。木框的下邊嘩嘩地躺著清水,豆腐花就在豆腐包里承受著重壓,逐漸地變成了乾豆腐了。壓上幾個小時,打開豆腐包,一層當中就是一張乾豆腐,一張一張地取來,疊好,乾豆腐就做成了。

返回愛料理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