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菜系
魯菜
川菜
粵菜
閩菜
蘇菜
浙菜
湘菜
徽菜
做菜視頻
家常菜
美容菜
美食DIY
風味小吃
養生菜譜
特色美食
國外美食
飲品甜點
烘焙食譜
湯粥做法
記錄片
家常菜譜
小吃
熱菜
小炒
涼菜
早餐
湯羹
煲粥
飲品
午餐
晚餐
下午茶
火鍋
葷菜
滷菜
素菜
奶昔
果醬
醬菜
蓋澆飯
炒飯
三明治
布丁
粽子
其他
健康飲食
食材百科
食療菜譜
美容瘦身
母嬰飲食
疾病調理
飲食常識
烹飪技巧
廚房常識
四季食譜
春季食譜
夏季食譜
秋季食譜
冬季食譜
特色面食
麵條
饅頭
包子
麵食
烘焙
餅乾
麵包
蛋糕
餛飩
餃子
花卷
意面
春捲
披薩
糕點
蛋撻
餅類
月餅
食材大全
肉禽類
水產品類
蔬菜類
果品類
米面豆乳
藥食及其他
調味品類
美食問答
專題頻道

撫順小吃大全_撫順特色小吃美食介紹

來源:愛料理 分類:食材百科 時間:2024-04-08 12:30:52

撫順市,素有“煤都”之稱,三面環山,是一座美麗的帶狀城市。

特色小吃有:滿族八碟八碗、豆面卷子、羊湯、波浪葉、吃包兒飯、酸菜燉五花肉、麻辣拌、蘇耗子

包兒飯

簡介

包兒飯,又稱“吃包兒飯”、“吃乏克”、“吃菜團子”。將白菜、酸菜等葉子放在手掌上,再把已煮熟的米飯(過去以小米飯為主)、炒菜和小蔥、大醬放在上面,用雙手將菜葉合上,或包成長卷形,以手握而食之。這一作法在明朝劉若愚《酌中志》中就有記載:“又以各樣精肥肉,、蒜銼如豆大,拌飯,以萵苣大葉裹食之,名曰‘包兒飯’[1] 。”後慢慢變成了民間的習俗,並被滿族吸收改造,形成了滿族的一種獨特的食品並一直流傳到今天。

歷史文化

關於吃菜包的來歷有種傳說是,當年老罕王努爾哈赤帶八旗兵出老城去攻打撫順,將撫順圍了個水洩不通,這一圍就是好幾天。堡子里的老百姓天天給他們做飯吃。等到打了勝仗,拿下了撫順城,老罕王沒有下令休息,而是指揮八旗兵乘勝追擊明軍。說來也巧,大兵開拔時,老百姓剛剛做好飯。軍令如山倒,眼看做好的飯,想吃也不敢吃,只得出發了。可是有一家媳婦看到餓著肚子的士兵就要走,急中生智,對住在她家的幾個兵說:“有辦法了,你們可以把飯帶上,在路上吃”。那時候,哪有帶飯的工具,這幾個當兵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那意思是說:“你這個小媳婦盡說瞎話,這飯我們怎麼帶呢?”那家媳婦見當兵的不信,也沒說話。只見她把屋外一些剛曬蔫巴的白菜葉子用水洗一下,鋪平,把已經做熟的帶有肉菜的飯盛上一勺子,用菜葉一包,做成大菜團子,交給這幾個士兵每人一個。士兵們以驚喜感謝的目光看了一眼這位聰明的小媳婦,就匆匆忙忙上路了。

老罕王為了追擊明軍,沒讓士兵吃飯,他自己也沒吃飯。等到他領兵追出幾十里路之後,又遇上了一場大雨。這時候,老罕王和他的隊伍已是人困馬乏,肚子餓得咕咕直叫。老罕王便命令休息做飯。然而大雨剛過,地是濕的,些是濕的,根本無法做飯。這時的老罕王是又急又餓又沒有辦法。那幾個帶著菜團子的士兵見到老罕王的樣子,紛紛將自己懷裡的菜團子獻給老罕王。老罕王雙手捧著菜協和子大口吃起來,俗話說:飢時糠如蜜,飽時蜜不甜。老罕王在飢餓難忍的時候,吃上這菜團子,別提有多香了。他吃飽以後,問這菜團子是哪來的。這幾個士兵如實向他做了彙報。老罕王聽了以後,一拍大腿說:這媳婦真聰明,今後咱們打擾時就不會挨餓了。

從那以後,凡遇行軍打仗,老罕王就讓老百姓做菜團子給士兵帶上。這一作法慢慢變成了民間的習俗,形成了滿族的一種獨特的食品並一直流傳到今天。

做法

將白菜、酸菜等葉子放在手掌上,再把已煮熟的米飯(過去以小米飯為主)、炒菜和小蔥、大醬放在上面,用雙手將菜葉合上,或包成長卷形,以手握而食之;或包成團型,雙手捧而食之。其所用菜葉、飯及菜等常因季節變化而有選擇。

[!--empirenews.page--]

滿族羊湯

簡介

滿族羊湯,而滿族羊湯在東北最正宗的吃法當屬遼寧寬甸滿族自治縣,這源於羊湯做法的地道,味道鮮美,羶味純正,如果羊湯沒有羶味,那就不是純正的羊湯。喝羊湯的起源應該是古三晉時期就已經有了,正宗根源應在山西曲沃古晉都,清朝後期逐漸傳入東北,經過300多年的演變,逐漸變成今天的吃法。

滿族人喝羊湯喜歡山羊,這是因為山羊的羶味足,棉羊不羶,口味當然就不行了。而羊又是食草動物,屬天然綠色食品,肉不膩,人吃了不會增加脂肪。

每年的伏天,在遼東有這麼一說,“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殺羊去瘟災”。就是說三伏進入立秋,濕度大,天氣熱,人們殺羊喝羊湯可以達到大汗淋灕,驅瘟去署,也是為了身體健康“搶秋膘”。在70年代,再困難的家庭,這個時候也串聯幾家共同買一隻羊殺了,然後大家一分,回家熬羊湯,一家老小大喝一頓。

滿族羊湯的正宗喝法是:羊殺好後,把羊卸成小塊,入鍋,大的骨頭需要砸開,這樣熬出的湯有味,待羊肉烀好後撈出。然後將下水(下貨)翻洗乾淨,另鍋煮熟。一般烀肉需要3個小時左右,肉撈出後,把肉拆下,骨頭繼續放在鍋里熬,這時的湯呈乳白色,下一步把拆下的肉(切成微小塊),集中裝在一個盆里,把下貨(肚、腸、肝、肺)和塊(殺羊時用盆接血然後煮熟切成小塊)連同拆骨肉裝在碗里,用滾燙的羊湯浸熱,加入適量羊湯,再加精鹽、味素、辣椒面、蔥花、香菜就可以了,根據客人的口味不同,還可以調以芥末油、辣椒油等,喝羊湯,就火勺,一頓正宗的滿族羊湯保管你喝個夠,吃個飽,出個透(汗)。

羊湯既全羊湯。現在的滿族人是古老遊獵女真人的後裔,傳統的喝羊湯對滿族人更是情有獨鍾,在其影響下,乃至喝羊湯已成為東北各族人民不可或缺得食俗。

每到炎熱的夏季,殺上一隻羊,熬成羊湯,喝上幾碗,不僅能消暑去病,還能健身壯體。具體做法是:挑選膘肥體壯的羊,尤山羊為上,殺死退毛淨體,取出心、肝、肺、羊血等內臟(稱下貨),洗滌調制乾淨,連同羊骨羊肉同鍋熬煮,此湯則稱老湯。待羊湯及羊下貨熟後撈出,撕碎和切碎,就可備用做羊湯了。喝時,將碎羊肉和碎羊下貨放入碗里,倒入老湯,再根據個人的習慣和喜好,選放辣椒面、香菜沫、蔥花、精鹽、味素等就可以喝了。

羊湯做法簡單,風味獨特,老少皆宜,是世居東北各族人民喜愛的傳統食品。

[!--empirenews.page--]

麻辣拌

簡介

麻辣拌,是遼寧省撫順的特色美食,主要油土豆海帶結、豆皮、丸子、魚丸、甘藍、寬粉、茼蒿、白菜、悶子、豆泡蟹棒蘑菇素丸子(又稱紅丸子)等原料組成,和麻辣燙原料相似,不過是在煮過後瀝乾水分,加鹽,陳醋,糖,花生碎,辣椒,孜然,麻油等拌勻後食用, 是撫順人在引入麻辣燙的基礎上發明的,非常受歡迎,有甜酸口味、麻辣口味、咸辣口味等等,而且口味可以根據個人喜好來進行調配,還有九葉粉之類的,現在遼寧周邊也有相應的麻辣拌出現。最早出現在各個中小學校門口,很受學生們的歡迎。

歷史文化

麻辣拌的起源是在遼寧省撫順市,時間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是國有企業體制改革的勁風正在猛吹撫順這個老重工業城市的時候。那時撫順市約有國有企業職工66萬人,佔全市勞動力總量的90.8%,這些人里,在94年以前下崗的就佔職工總數的38.07%。然而94年的時候這陣風還沒刮完呢,所以一直到上個世紀結束的時候撫順市閒置勞動力已經積累到將近一半。那時候,撫順是個經濟結構非常不合理的重工業城市,下崗職工都是來自煤礦,鋼鐵,紡織,電力和建築部門的,下崗職工掌握的技術單一,而且還大齡化,加之民營資本極其薄弱,很難立即實現再就業。在再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的情況下,市政府是想盡一切辦法,利用一切渠道去解決問題。其中就有一條是鼓勵下崗職工自主創業的。但是創業需要資金啊,由於那個時候國企改革還在過渡期,市財政也承擔不了這部分資金,所以就都得靠這些下崗職工們自己去摸爬滾打了。插一句,現如今撫順市多數脫穎而出的民營企業家,也大多是那個時候起步的。下崗職工們連固定收入來源都沒有,創業之不易可想而知,進而是創業之途徑也可想而知,只能做點小本買賣,賣菜擺攤推車送貨,多數人沒有店鋪,大家可以閉眼想象一下那個時候撫順城市那種“灰色繁華”的景象。

那個時候四川的麻辣燙已經進入撫順,市內就能有那麼十多家四川麻辣燙店,因為其麻辣口感適應一部分人喜好,加上它價格低廉,所以很快就遍及全市了。這個東西一火,從業的人數也就開始多了,因為這個東西成本小,利潤高,沒有複雜的管理程序,正好適合那些家裡夫妻兩人都下崗的家庭,所以一時間多出了不少夫妻店賣麻辣燙的。但是市場規律就是這樣,競爭的人多了,就變成了過度競爭,一旦過度競爭了,這錢也就不好賺了。這麼多家賣麻辣燙的,怎麼才能賺到錢呢?於是就出現了一對聰明的夫妻,他們想,這麻辣燙畢竟西南地區流傳過來的,它應該更適合那邊人的口味,我們在東北,地方不一樣,口味應該是有差別的,如果說能把這麻辣燙改得更加適應東北人的飲食特性的話,咱們是不是能賣得更好呢?東北人的飲食特徵是怎樣呢,就是為了適應天寒地凍的氣候條件,增加自身的溫度和抵抗能力,慣吃多油多鹽和刺激程度高的食物。但是多放油和鹽也有點兒虧,因為麻辣燙有湯,有稀釋作用,所以為了讓這個麻辣燙的口味更重一些,乾脆不加湯了,原料煮熟了直接拌,這樣還降低了不少湯的成本!可是沒有湯之後,它就不燙了呀,又怎麼能叫麻辣燙呢?所以就改名吧,叫“麻辣拌”。

這種麻辣口味的食品一出現,便以其新穎的製作方法和更加合適的口感征服了全撫順的人,從河南(渾河以南)到河北,從望花到東洲,大街小巷,迅速傳開,把原來的麻辣燙的市場完全擠走了。現如今的麻辣拌製作方法是又經過幾次調整和改善之後形成的,而且在麻辣拌的傳播過程中,也衍生出許許多多不一樣的製作方法和口味。比較有名的有河東十三方塊的四川麻辣拌(聲明:麻辣拌為撫順特產,賣麻辣拌的店起名雖說以“四川”“重慶”等冠名,實屬是為了體現其麻辣口味的特性,而麻辣拌這種小吃確與四川重慶無關),南站附近的老楊太太麻辣拌,以及望花的,東洲的,葛布的,老虎台的,將軍的……各家口味各有所長。

做法

食材

1、菜類: 土豆、大白菜小白菜、茼蒿(tong hao)菜、大頭菜(甘蘭)、豆芽菜

2、副食類:寬粉、細粉、魚丸、香腸、乾豆腐(南方的可以用豆腐皮代替哈)、丸子、海帶結、方便面(當然是最便宜的啦)。

3、調味料:辣椒醬(建議用老乾媽油辣醬,全國各大超市均有銷售)、麻油、白糖、醋(最好是陳醋)、鹽、雞精(味素也可),澱粉(加水稀釋)、芝麻,孜然、芝麻醬(少許,與澱粉水攪拌均勻),花生醬(簡單的說就是花生打成小塊或者粉末狀,這個有點困難,所以有條件的朋友可以加點,會讓你的麻辣拌變的很香)。

做法:

1、首先提前6、7個小時將寬粉泡在水里,一般睡覺前泡,早上就可以了。(按寬粉好壞定時間,有的好寬粉1、2個小時就好了)

2、 其次將菜類洗淨,土豆片切成片狀,為保證衛生,副食品也可以先稍微過一下水。

3、 準備一大鍋水,將其燒開,放少許鹽。然後把土豆下鍋,等2分鐘後將其他菜類下鍋,蓋上鍋蓋,等1、2分鐘後,待水再次沸騰,將其他副食類下鍋。期間要拿勺子將鍋里的東西攪動,使其完全變熟。(最後下泡面)

4、 副食品下鍋後2分鐘就可以閉火了,再拿一個大盆,可以是家裡洗水果洗菜的,開始調配作料。

5、 取白糖兩勺,辣椒醬適量(1~2勺),麻油少半勺,陳醋2勺,鹽少許,雞精少許,澱粉少許兌少量水、芝麻、孜然少許、花生沫沫~~攪拌均勻(作料以個人口味而定)

6、 將才鍋里的東西用漏勺盛到裝作料的大盆里(一定要乾,沒有水,要不然就是麻辣燙了),攪拌均勻。期間可以嘗一嘗看看口味合不合適,只要菜還是熱的都可以繼續改動。直到味道適合自己口味即可。

[!--empirenews.page--]

蘇耗子

簡介

蘇耗子,又稱“粘耗子”,“蘇葉餑餑”,也有叫“蘇葉乾糧”的,是滿族的風味麵食。其作法:將粘高梁米或糯米以水浸泡後磨成粘米面,將小豆煮熟搗成泥做成豆餡,包進粘米面擀成的圓餅中,外用蘇子葉裹之,上籠屜熟即成。食之香甜可口並帶有蘇子葉的清香,滿族人民不僅平時喜食之,而且時逢祭祀還常用來供神。

歷史文化

關於蘇耗子的來歷,在滿族中流傳一個聰明媳婦勸夫勤勞的故事。

滿族早期的人家,都得在旗當兵。有的男人當過兵後,長了見識,成就了大業。也有的男人當兵後變得又饞又懶。有這麼兩口子,丈夫當兵回家後,莊稼活不願乾了,莊稼飯也不願意吃了,整天好吃懶做,東走西逛。媳婦多次苦口婆心地勸他,但他總是當成耳旁風,一點聽不進去,依舊我行我素。這一天是夏曆六月二十五,正是懶漢的生日。媳婦對他說:“今日是你的生日,你愛吃什麼,說出來我好給你做。你這個人呀!本來是屬虎的,對於吃的本應不挑肥瘦一概狼吞虎嚥才對,可是你卻總是挑挑揀揀,這個不吃,那個沒味的。”

懶漢聽了媳婦的話,不慌不忙假裝斯文地說:“哎,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呀,生我那年是虎年,但是那年是個‘小進’,生我那個月也是‘小進’(指一月二十九天)。虎加‘小’字不是小虎崽子嗎?加兩個‘小’字,那不比虎崽子還小嗎?比虎崽子還小的就是貓唄。所以,我名義上是屬虎的,其實是屬貓的。貓當然是最饞的啦,不挑挑揀揀吃魚吃肉哪行呀!”懶漢說完,還得意地望著媳婦笑。

這媳婦見說不過他,又趕上他過生日,只得忍氣吞聲下去準備作飯。她來到自家地裡,想摘些青菜,忽然順風飄來一陣“蘇子”的清香,她抬頭一看,地邊的蘇子葉已經長成小菜碟那麼大了,她順手摘了一片蘇葉,放在鼻子上使勁聞了聞,說了一句“真香呀”,她端祥著蘇子葉的形狀,想起剛才被丈夫數落的話,一下子想起一個教育丈夫的辦法。她趕忙摘了一些蘇子葉,用衣襟兜回家,又找來一些粘米面,包上豆沙餡,做成耗子的形狀,然後用蘇葉一裹,那蘇葉的蒂把正好成為耗子尾巴。這媳婦望著蒸熟的散髮著清香味的面耗子,心中早有了主意,就等丈夫???Q回來,晌午的時候,懶漢回來了。媳婦迎上去,高興地對懶漢說:“今個,我為你的生日準備好了你最愛吃的東西”。懶漢一聽有好吃的,立刻睜大了眼珠問:“是什麼?在哪兒?”,“你看”,媳婦說著順手揭開了鍋。懶漢一看,立刻不高興了,說:“這粘餑餑是什麼好東西,我早就不愛吃了”。媳婦不慌不忙地說:“你再好好看看,這可不是平常的粘餑餑,這是‘蘇耗子’,你不屬貓的嗎,貓可最愛吃耗子。今天你這個懶貓過生日,我用耗子執行你,難道你不喜歡嗎?”,懶漢上午剛說完自己屬貓。中午媳婦就用“耗子”招待他,他一下子沒有了應答之詞,只好硬著頭皮坐下來吃。他吃了一個,覺得蘇葉清香可口,味道真的不錯,於是,他一個接一個,一會兒吃了大半鍋,媳婦見他吃得很飽,就拿來一把鋤頭,對懶漢說:“粘食吃多了,不乾點活消消食是要鬧病的,你快去鏟鏟地吧!”懶漢望著自己的媳婦,覺得她說的有道理,就痛痛快快地找起鋤頭鏟地去了。打這以後,懶漢不僅喜歡吃“蘇耗子”,也漸漸地勤快起來,小兩口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別人家的媳婦知道了這事,也都回家給丈夫做“蘇耗子”吃。漸漸地,做“蘇耗子”吃成了滿族的一種風俗。

做法

餡心一般用小豆、紅芸豆白豆或豆沙等。愛吃的也可在餡心裡入炒熟蘇籽末,其味更香。選用面皮米根據其粘糯程度,可適當加些玉米小米面白麵等。否則由於黏性大過稀做不成型。也可以直接把大糝子、小米等按比例同粘米一起磨。

將糯米用水浸泡後磨成糯米面,紅豆也要用水泡上一宿,在大鍋里煮爛,加糖,製成紅豆沙。等到要包蘇耗子的那天,提前大約5小時,就得將糯米面和成柔軟的面團放在盆里發著,再將蘇葉一片片洗淨、陰乾。待一切準備就續,將蘇葉的正面滴一點豆油,與另一片葉子合在一處互相磨擦,使兩片葉子都能沾上油,用這種方法多抹幾片葉子,再將發好的糯米面往抹完油的蘇葉上攤勻,然後加豆沙餡包好,上鍋蒸10到15分鐘即可出鍋,稍涼後即可食用。

[!--empirenews.page--]

波浪葉餅

簡介

波浪葉餅,是撫順地區滿族居民倍受喜愛的傳統時令食品。每逢四、五月份,山青水綠,採摘鮮嫩的芹菜,用開水炸後切碎,拌以豆葉、粉頭為餡,再用高粱米水面做皮,外包嫩柞樹(大葉柞)蒸食,這就是人們俗稱的“波浪葉餅”既可嗅得柞葉的芳香,又品嘗到水芹的清香,更使人們增加了食慾感。

[!--empirenews.page--]

滿族八碟八碗

簡介

八碟八碗,為原滿族飲食習慣,“八大碗”即八樣菜,四涼四熱,四涼里兩葷兩素,四熱里也是兩葷兩素。

“八大碗”與滿人的豪爽相匹配的,便是飯桌上的八碟八碗。碟是實實在在的大碟,碗是深深大大的高碗,當這高高大大的一齊落滿桌,不由得你不舉碗痛飲,暢快淋灕。

“八大碗”菜名:雪菜炒小豆腐、鹵蝦豆腐蛋、扒豬手、灼田雞、小雞珍蘑粉、年豬燴菜、御府椿魚、阿瑪尊肉。其中“阿瑪尊肉”俗稱努爾哈赤金肉,此菜最為代表性,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時代流傳下來的。《滿族簡史》記載努爾哈赤統一東北後建“堂子”,立竿祭天,凡用兵及大事必祭。《竹葉亭雜記》載,祭用必選擇其毛純黑無一雜色者其牲即於神前割之、烹之。

歷史文化

清朝乾隆期間,正值鼎盛時期。乾隆時期政局穩定,經濟發展,飲食市場空前繁榮,其中以“滿漢全席”稱雄飲食業,滿漢全席分為“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滿族八大碗”為滿漢全席之一下八珍,滿族地方風味也應運而生,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

“八大碗”深受民間歡迎,《滿族旗人祭禮考》記載:宴會則用五鼎、八盞,俗稱八大碗,年、節、慶典、迎、送、嫁娶,富家多以八大碗宴請,八大碗在當時集中了扒、燜、醬、燒、燉、炒、蒸、熘等所有的烹飪手法。

[!--empirenews.page--]

豆面卷子

簡介

豆面卷子,是滿族的傳統麵食,亦稱豆面餑餑。將黃米以水浸泡後磨成面,合勻,擀成薄片,入鍋蒸熟,再將黃豆炒熟磨成面,均勻撒於其上,捲起後以刀切成1-2寸長的卷子,其色金黃,食之粘且香。豆面卷子的作法來源於餑餑蘸豆面的吃法。

歷史文化

滿族人吃餑餑蘸豆面之俗,則有一段佳話。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滿族人的祖先都住在黑龍江以北地區,那裡天寒地凍,不長五穀,人們都以打獵為生,吃獸肉,穿獸皮,生活極其艱難。有的年輕人不滿足於現狀,但又不知到哪裡去尋找幸福,就問部落里年齡最大的老人。老人告訴他們:我只聽我的爺爺說過,要想好向南走,南邊有個長白山,那裡不僅森林茂密,野獸成群,山下還能種莊稼,到了那裡,生活就能好起來,年輕人聽了老人的話,很受鼓舞,便帶著少量生活用具和乾肉,開始了南下長白山的部落遷移。一路上大家風餐露宿,飢一頓飽一頓,不知趟過多少條大河,越過多少座大山,歷盡千辛萬苦。這年秋天,大家終於來到了長白山腳下,抬頭望去,只見山高林密,半山雲霧繚繞,給人一種神密而肅穆的感覺。當時大家又累又餓,帶的乾肉已經吃完了,因為不知大山的根細,拖著疲憊飢餓的身子是很難上山去打獵的。

大家正在發悉時,一個老人指著不遠處的兩片莊稼說:“那是什麼,說不定可以吃呢!”大家順著他的手指望過去,只見一片火紅火紅的,一片是金黃金黃的。大家找來當地人一打聽,才知道火紅的叫“蘇蘇步達”,金黃的叫“突粒”,是非常好吃的。於是他們就按照當地人的說法,把“蘇蘇步達”。磨成面,做成餑餑,又把“突粒”炒熟後也壓成面,大家忙了一整夜。第二天,正在農歷的十月初一,大家以“蘇蘇步達”餑餑當飯,以“突粒”當菜,當時沒有桌子,大家都蹲在地上用手拿著餑餑蘸著“突粒”面吃。因為是第一次吃五穀雜糧,所以吃得特別香。

為了紀念他們第一次吃五穀,滿族中就留下了每年夏曆十月初一不放桌子,不吃菜,不用筷子,手拿著餑餑蘸豆面吃的習俗。

做法

原料:

江米面500克 黃豆面100克 涼水約250克

製作:

1.用涼水將江米面和成比餃子面軟的面糊,放置20分鐘左右,在小盆中抹上色拉油或香油,倒入面糊。蒸鍋水冒氣時將盆上屜蒸22分鐘取出,帶盆晾至稍涼。

2.炒鍋點火放黃豆面,用特小火炒,勤攪動至微變色。倒入面板晾涼。

3.在江米面上下兩面都粘上黃豆面,擀薄,捲成卷後切成小塊裝盤。也可撒上白糖吃。

[!--empirenews.page--]

撫順小香腸

簡介

撫順小香腸是遼寧省撫順市特產,品質鮮美,食用方便,深受消費者喜愛。可貯存1年多,其質不變。

做法

原料配方:新鮮豬肉(精肉佔50%以上)100千克精鹽3.5千克亞硝50克白糖5千克紹興酒10千克香油4千克五香面(用白籽、豆蔻、陳皮、肉桂、山柰、丁香、砂仁、花椒、大料等配制而成)500克 製作方法: 1.把精肉和肥肉按比例切成小塊,用絞肉機絞成肉末,加入調料,用力攪拌均勻,製成肉餡,並稍加醃制。 2.醃制好後,用漏斗把肉餡灌入整理好的腸衣中,用針扎一些孔,排除腸中的空氣,用麻繩打結扎成小段,放在陽光下曝曬至半乾,懸掛在竹竿上,置於通風處晾掛,20天左右,取下進行蒸制。 3.將曬乾的小香腸放入蒸鍋內蒸制,大約30分鐘後,取出冷卻即為成品。 4.貯存小香腸時要採用懸掛的形式進行,場地要乾燥,溫度較低,防止日曬,可貯存1年多,其質不變。

[!--empirenews.page--]

黃金肉

簡介

黃金肉又叫油塌肉片,用上好的新鮮豬肉製作而成,“黃金肉”是滿族古老的宮廷風味名菜,曾被列為滿族珍饈第一味,自清朝建立以後,每臨大典盛會,酒席宴前,第一道菜,必須要首先上黃金肉。而這道美肴,據說為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所創制。

歷史文化

相傳,滿人努爾哈赤在未發跡前的幼年時期,因家道中衰,曾流落遼寧撫順地方,最初,並在女真部落首領家當一名伙當時,這位部落首領很講究吃喝,每進膳需八菜一湯,金盤細繪,必不可少有一次宴請賓客,他選定部落中一位善烹調的女僕司廚,由努爾哈赤做幫手當女僕做完第七道菜時,突然暈倒此時,外廳正等著叫上最後一道菜,幫手努爾哈赤見狀,急中生智,忙將切好的里脊肉,裹上蛋黃液,入油鍋迅速顛炒後裝盤送上,首領嘗後,覺得味道與往不同特別好吃,宴畢問其故,侍者只好實情相告首領甚悅,隨又傳來努爾哈赤問此菜何名?努爾哈赤為討吉利,並答道:“叫黃金肉。

後來,努爾哈赤發跡為後金建立者,成了清朝第一個老祖宗,於是,每屆大典,必令先上黃金肉,並當眾講述這段故事此此,清朝各個皇帝便把黃金肉奉為至上珍饈,以示不忘祖上思典與賞賜,繼而被傳為佳話。

做法

原料:

瘦嫩豬肉250克,香菜10克,蔥10克,姜10克,豬油50克,香油15克,紹酒10克,醋20克,醬油20克,澱粉25克,雞蛋1個,味精、鹽、白糖、花椒各少許。

過程:

1.將肉切成片,加入少量精鹽、味精,用雞蛋和適量澱粉將肉片抓漿好。

2.香菜切段,蔥姜切絲。

3.將上漿的肉片放入油中過油,炸至四成熟撈起,將鍋中的油倒出只留少許,再將肉片倒入鍋中煎到金黃。

4.放入蔥絲、姜絲、花椒、香菜段,炒幾下,再放入事先用紹酒、香醋、醬油、味精兌好的汁,最後加入香油即成。

  • 推薦美食
  • 相關菜譜
返回愛料理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