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菜系
魯菜
川菜
粵菜
閩菜
蘇菜
浙菜
湘菜
徽菜
做菜視頻
家常菜
美容菜
美食DIY
風味小吃
養生菜譜
特色美食
國外美食
飲品甜點
烘焙食譜
湯粥做法
記錄片
家常菜譜
小吃
熱菜
小炒
涼菜
早餐
湯羹
煲粥
飲品
午餐
晚餐
下午茶
火鍋
葷菜
滷菜
素菜
奶昔
果醬
醬菜
蓋澆飯
炒飯
三明治
布丁
粽子
其他
健康飲食
食材百科
食療菜譜
美容瘦身
母嬰飲食
疾病調理
飲食常識
烹飪技巧
廚房常識
四季食譜
春季食譜
夏季食譜
秋季食譜
冬季食譜
特色面食
麵條
饅頭
包子
麵食
烘焙
餅乾
麵包
蛋糕
餛飩
餃子
花卷
意面
春捲
披薩
糕點
蛋撻
餅類
月餅
食材大全
肉禽類
水產品類
蔬菜類
果品類
米面豆乳
藥食及其他
調味品類
美食問答
專題頻道

鄂爾多斯小吃大全_鄂爾多斯特色小吃美食介紹

來源:愛料理 分類:食材百科 時間:2024-02-23 08:06:38

“鄂爾多斯”為蒙古語,意為“眾多的宮殿”,西北東三面為黃河環繞,南臨古長城。

特色小吃有:鄂托克阿爾巴斯山羊肉、酸飯、蒙式奶食、酸燴菜、紅醃菜、羊油饊子、蒙式主食、蒙式羊肉、豬灌腸、蕎面碗坨、土豆丸子、酪蛋子、鄂爾多斯手把肉、詐馬宴、米涼粉蜜汁蛋、烤豬方

風乾牛肉

簡介

風乾牛肉,又稱“風乾牛肉乾”、“牛肉乾”。內蒙古大草原,是天然的草牧場。水草豐美,牛羊肥壯,生活在這裡的蒙古民族牧民有世代涼曬牛肉乾的生活習慣。

歷史文化

追溯牛肉乾歷史,早在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蒙古騎兵與牛肉乾有著不解之緣, "出入只飲馬乳,或宰羊為糧。只要有供馬匹和畜群食用的水草,蒙古人就可以自給。一頭牛宰殺後,百十公斤重牛肉晾乾後捻成沫後,只有十幾斤肉沫,裝袋後背在身上,只要有水便可衝飲。即使一時缺乏,還可以射獵作為補充。在作戰中,蒙古騎兵就是依靠馬匹和畜群來給養的;這在後勤上大大減少了軍隊行進的輜重。牛肉乾在遠徵作戰中起著很重要作用。 草原牧民自古就有涼曬牛肉乾習俗,是招待貴客的食品。只有尊貴的客人來時才肯拿出烹制。

做法

牛肉(後腿處米龍、大黃瓜條、小黃瓜條處選肉)400克調料:鹽3克蔥20克10克白砂糖20克花生油1000克等各適量

1.將精選的牛肉剔去筋膜,片刀為大長條。鹽、蔥、姜、糖等放在小碗中調化,將肉進行醃制。2.12小時後將肉掛曬在鐵架子上,放在通風地方,根據地區和季節空氣乾燥程度不同,1至3天可以使用。內蒙古地區空風乾時間用的少些。3.將肉條取下切成四、五公分一塊。炒鍋置於火上,熱鍋注入花生油。四成熱時,放入乾牛肉泡炸約3分鐘(油溫不要過高),撈出瀝油。等到熟透,即可裝盤上桌。保存散乾正常存放就可以,在低溫、風乾、乾燥處。特別注意不能存放於陰潮的地方,所以很不建議冰箱保存,因為冰箱內有潮氣,會加速牛肉乾長毛變質。

[!--empirenews.page--]

酸飯

簡介

酸飯,是內蒙古西部地區一道極具特色的家常美食,過去,農村家家炕上都放著發酵酸飯的罐子,一年四季都在製作酸飯。酸飯的流行跟那裡的生活環境有關係。那裡盛產糜米,糜米漚酸後味道特別醇香,所以,人人愛吃。吃上酸飯頂著烈日勞動,不渴、也不上火。勞動了一天,身體覺得疲累的時候,一進家門就痛飲幾勺酸米湯,渾身無不感到清涼爽快。

作為內蒙古西部的地方美食,酸飯融進了人們的生活和情感。俗語說:“早上酸中午,晚上燜飯上油炒。”“白天干黑夜稀,頓頓不忘漿酸米。”就是說,人們早上吃酸粥,粥不稠不稀。吃時,有人喜歡在黃白米粒的酸飯上,抹些紅辣椒面或紅辣椒油,酸辣可口。當地人風趣地說:“辣椒抹粥,吃上挺兜(方言“好”的意思)”。中午吃酸撈飯和酸燜飯,酸撈飯就是從米湯中把米撈出做成的酸飯;酸燜飯是把米經熬煮後,撇去米湯煮熟的米飯。有時飯中煮點兒土豆進去,味道更加鮮美。

酸稀粥一般是在晚上吃,就是在酸粥的基礎上多加些湯,飯比較稀。有時在稀粥中加些土豆塊或紅薯塊,做好後就著酸菜或鹹菜吃。特別是在盛夏時節,人們一日三餐吃酸飯,真是神仙般的生活。

鄉間有時還用酸拌飯待客,不過在製作上比較講究,先從酸飯中撈些乾的放在碗里,再在上面撒些豆面,輕輕搖動,待滾動的米粒均勻地沾滿了豆面,再將米粒與切碎的土豆、蔥花用油熗一下,調和均勻即可食用。也有人家往酸拌飯中加些醃酸萊,則是另一番口味。

歷史文化

內蒙古西部地區流傳著一首旋律優美的情歌,歌中唱道:“小妹妹住在黃河畔,一愛就愛上搬船漢。想哥哥想成個糊塗蛋,一翻身抱住個酸米罐。想哥哥想得胳膊軟,俺等你來吃酸米飯。”歌中的“酸米罐”就是鄉間盛放酸飯的發酵盛器,“酸米飯”則是用發酵好的酸飯製作的“乾飯”。  

關於酸飯的起源,沒有正式的文獻記載,無法考察,但民間傳說頗多,這裡摘錄一二。

一說流傳在鄂爾多斯一帶。相傳隋朝時,現在的達拉特旗和准格爾旗歸陝西榆林縣管轄,當時的榆林縣城就設在准格爾旗的十二連城。那時農民賦稅很重,縣衙門連續多年向農民索要糧食,家家戶戶都一貧如洗。有一年莊稼大豐收,縣衙門收的農業稅比上年猛增四倍,並指派衙役逐村逐戶催糧催款。農民不堪忍受,就把豌豆磨成面用水弄濕,塗在糜子外面。衙役不識五穀,只顧東一頭、西一頭地尋找黃色的糜子,卻不知道放在糧倉里的淡綠色的圓蛋蛋就是糜子。這時,一位村民裝扮成“神官”,走到衙役面前,指著糧倉說:“那是人家撿的鳥糞。”衙役恍覺一股臭味兒撲進鼻孔,掉頭就跑。這樣,該村農民才免遭一場大難。從此,農民就開始食用酸拌湯,並代代相傳。久而久之,河套人家家戶戶的鍋台上都有了一隻“酸米罐”,裡面泡著糜米,利用鍋台的溫度任其發酵,隨吃隨撈,子孫相沿,愛莫能捨。

  

  另一說流傳在內蒙古包頭一帶。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天高雲淡、秋高氣爽的季節里,河上漂來一條柳木大船,船上裝滿了糜米運往包頭出售。不巧遇上了連綿秋雨,把船上的糜米淋濕了。雨後船主和船夫聞到了一股酸酸的味道,是從糜米堆里發出的,原來糜米經雨水浸泡已經發酵,勞累一天的船工們飢不擇食,便取船上發酵了的米做飯。飯做好後米粒光亮精滑,酸甜爽口,酸飯就這樣誕生了。

做法

酸飯的製作工藝看似簡單,可一般人很難把它做好。做酸飯一般要用酸漿做引子,方可發酵酸飯。酸漿的製作過程大致是:先把豆腐酸漿作為“酵料”放進酸罐中,然後把熬好的糜子湯舀進罐子。如果沒有“酵料”,就直接把糜子湯舀進酸罐中,放在熱炕上發酵一兩天的時間,作為酸飯的“引子”。之後把淘洗乾淨的糜子倒進盛有“引子”的酸罐中,經過一晚上的發酵,甜糜子就搖身一變成為風味獨特的酸飯了。

[!--empirenews.page--]

蒙古羊雜碎

簡介

蒙古族的羊雜碎在該地的諸小吃中佔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尤以四子王旗的羊雜碎最為出名,講究“三料”、“三湯”、“三味”。三料又分為主三料和副三料。主三料即心、肝、肺,又稱“三紅”;副三料即肚、腸、頭蹄肉,又稱“三白”。三料下鍋時切成長條或細絲。三湯即“原湯雜碎”、“清湯雜碎”、“老湯雜碎”。

做法

原湯雜碎:將羊雜碎洗淨,下鍋煮好,連湯帶水一起品嘗,味在鮮美清淡。

清湯雜碎:先將洗淨的羊雜碎氽一下,湯扔掉,再將雜碎熟切好,重新入鍋添水放調料煮開,味在細嚼慢嚥之中。

老湯雜碎:老湯即一鍋湯稠入油、色釅如醬長熬不換的羊雜碎湯,用這種湯煮的羊雜碎,其味醇厚綿長,盡在湯里。

三味說來很簡單,凡青城專營羊雜碎的飯桌上都擺放著這三種佐餐之味:春意蔥蘢的香菜末兒,紅燦灼目的辣椒面兒,潔白晶瑩的食鹽。食者可視口味自行調兌。

[!--empirenews.page--]

愛熱格

簡介

“愛熱格”俗稱臥奶子,由鮮奶直接發酵而成,樣子很象豆腐腦,味道特殊,香美可口,夏日食之消暑解熱。據民間傳說,成吉思楞有一次在徵戰途中路經鄂爾多斯、天賜他三碗“愛熱格”。在他離釺鄂爾多斯時,掛在鬍子上的奶滴了下來,此地才有獨享“愛熱格”的福分。

[!--empirenews.page--]

酸燴菜

簡介

酸燴菜,在鄂爾多斯非常普遍,它在本地人心目中的位置,甚至勝過一些山珍海味。逢年、過節、滿月、結婚、喪葬、接待賓朋時,酸燴菜總要當作壓軸兒菜,以彌補其它菜品的不足。就是離開故土調往外地的人,也不會忘記養育過他們的酸燴菜。

酸燴菜是由醃漬過的白菜和其它蔬菜經烹制後做成的菜餚。山藥削皮、洗淨,用刀切成大小適中的菱形塊。把豬肉先放到熱鍋內炒一炒,擱上大料、花椒、蔥、蒜、醬油、食鹽再炒一炒,添足水。待水滾沸後,把醃過的白菜擱到鍋里燴熟。然後,手持鐵勺把鍋里的山藥搗成爛泥,便做成了豬肉燴酸菜。

[!--empirenews.page--]

羊油饊子

簡介

每逢過年或有喜慶之事,蒙古族牧民便忙碌地炸羊油饊子。

羊油饊子炸成後,就同其它食品一同擺到桌子上,供人們享用。羊油饊子為長條形,一層一層地壘到桌子上,足有一尺高。淺黃色的羊油饊子上放著幾顆,顯得格外吉祥。無論縱看或橫看,都有一種耐人尋味的線條美。製作羊油饊子的原料,有白麵、素油、糖、白帆。

往一定量的白麵中,放上適量的白帆、素油和糖,用水和起來。面和的不能硬,也不能軟。讓它餳上一會兒,就可以製作了。

製作時,應根據饊子的大小,把餳好的面揪成小面劑,放到面案上搓成細長條,對折幾次,很快放到滾熱的羊油鍋里炸熟。羊油饊子晾涼後,表面裹著一層潔白的羊油,看上去黃、白相間,很有特色。

吃的時候,把羊油饊子掰碎,泡在奶茶中。羊油饊子吃在嘴裡,酥脆甜香,別具風味。

[!--empirenews.page--]

土豆丸子

簡介

土豆丸子

將土豆削皮洗淨,擦成絲狀,倒入盆內,灑麵粉土豆絲拌勻(土豆絲略灑水)放入籠屜蒸熟,抖入盆內,鍋中放豬油,油熟後加佐料鹽、蔥花,將蒸熟的土豆丸子倒入油鍋中,用鏟子翻攪,炒熟調爛醃菜即可食。特點:堅軟適宜,入口綿爛。

[!--empirenews.page--]

米涼粉

簡介

米涼粉是農民喜食的一種風味食品。近年來,米涼粉從農村進入城市,遍布大街小巷。大熱天上街,花幾角錢吃一碗米涼粉,既解口渴之急,又能充飢,是非常實惠的。由於米涼粉筋道、解渴瀉火、富有營養,年輕人連進三碗還意猶未盡,牙口差的老年人,吃來也格外爽口。

很久以前,准格爾旗雙山梁下住著一戶善良的農民。農民的兒子是一位秀才。秀才為了趕考,天天登山專心攻讀。每天,七十歲的母親都要費力地爬坡上山,給他送飯。由於路遠,母親走得很慢,所以每次送去的飯都變成了涼飯。兒子不想吃飯,母親只好吃剩飯。母親只吃了幾次涼飯,就覺得口感很好。沒幾天,母親就在“涼飯”的基礎上,反復改進製作方法,製成米涼粉讓兒子品嘗。母子皆大歡喜,每天中午母親都要給兒子送一碗米涼粉。鄰居發現後,家家戶戶也都吃米涼粉。這樣,米涼粉就成為當地人盛夏驅熱消暑的飲食了。

現在,農民仍按傳統的方法製作米涼粉。在開水或涼水中把綠豆泡上一段時間。糜米或小米洗淨後,也用水浸泡十幾分鐘。然後把綠豆從水中撈出來,放到盆里,少倒些水,一勺一勺地把綠豆和米及水舀進手磨上磨成漿。再把豆、米漿徐徐地舀進開水鍋里,火要急,邊舀邊用勺子或擀麵杖快速進行攪拌。熟後,摻入少量蒿籽,並把它攪勻煮熟。然後,把它鏟出來攤在高粱稈稗子上或均勻地抹在水缸外壁上,晾涼後切成長條,就製成了米涼粉。吃的時候,往米涼粉里舀上酸菜湯,加上蔥花油、辣椒、芝麻面、芥末粉或炒茴香面等調味品,涼陰陰、酸溜溜的,非常可口。夏令時節吃米涼粉,尤其覺得爽口入味,清淡宜人。

[!--empirenews.page--]

豬灌腸

簡介

豬灌腸,也稱香腸,用、豬腸做制。把宰豬時的鮮豬血接下,加入蔥花、蕎面、調料,攪和成糊狀,灌人洗淨的豬腸內蒸熟即成,食用或熱或炒,民間多在過春節時做豬灌腸。

特點:

軟硬兼具,清淡適口。

做法

材料:

豬腸1副,蕎麥糝子面4000克,250克,芝麻15克,精鹽300克,姜面10克,蒜瓣4個,芝麻油150克。

方法:

1.將蒜搗成泥,加入醋、芝麻、精鹽50克、芝麻油75克、姜面5克與涼開水1000克調成湯;另取芝麻油75克投入姜面5克炸好,倒在一起。

2.豬腸洗淨放入盆內,加精鹽250克、醋少許反復揉搓洗淨,放入涼水中浸泡1天,取出瀝乾,切成33釐米的長條,一頭用麻繩扎住,灌入糝子面加水調成的糊,扎住口。

3.鍋內加水燒開,放入豬腸煮至浮起,用針在腸上扎眼放氣,煮熟後取出晾涼,切成圓形薄片,吃時抓入碗內澆湯即成。

  • 推薦美食
  • 相關菜譜
返回愛料理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