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小吃大全_滄州特色小吃美食介紹
來源:愛料理 分類:食材百科 時間:2024-06-06 12:14:26
滄州市是國務院確定的經濟開放區、沿海開放城市之一,也是石油化工基地和北方重要陸海交通樞紐,是環渤海經濟區和京津冀都市圈重要組成部分
著名菜餚:羊腸湯、滄州冬菜
其他風味食品還有:油老虎、火鍋雞、紅燒獅子頭、蝦醬、小魚辣醬、驢肉火燒、任丘熏魚、河間芝麻花酥糖、鹽山皮蛋、白洋淀皮蛋、南皮窩頭、交河煎餅、吳橋薄脆餅、肅寧香腸、滄州馮氏香腸等等。
河間驢肉火燒
簡介
俗話說“天上龍肉,地下驢肉”,驢肉肉質紅嫩、口感勁道,比牛肉的纖維要細,口感更好,沒有豬肉的肥膩,也沒有羊肉的羶味,所以說驢肉是走獸肉的上品的確不為過。
歷史文化
河間市地處廣闊的華北平原中部。古代曾為河間國,漢代封河間王,是為諸侯,後又設府,地處京南交通要道,明代以後,為通往南方各地的“御路”,相傳道路的寬度為“十八弓”。成為南北通衢大路,俗稱京南第一府。因此,南北風味的各種飲食文化均在這裡有所發展,尤其是清末時期,宮內太監,多出於河間一帶,清朝沒落,宮中烹飪高手御膳房太監回到家鄉,流於民間,靠手藝吃飯。因此有話流傳說:“要吃飯,河間轉” ,“天上龍肉,地上驢肉” 自從最後兩只龍在夏朝被人吃了一條、死了一條以後,就只有屠龍術流傳下來了,而驢則在千百年間,繁衍生息,讓人吃也吃不完。堪稱第一人間至味。驢肉的美味,古人早已受用。宋朝學士宋祁路過洛陽,在友人處盤桓數日,詩酒唱和之余,大食驢肉,最後竟吃紅了眼,竟將代步的驢也殺來食之。
據有河間獨特風味的“大火燒夾驢肉”。具有悠久的歷史,最早的傳說是: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前來到河間,一書生“殺驢煮秫”招待李隆基,他吃後連說:好吃好吃;清代乾隆下江南,從河間路過,錯過住處在民間吃飯,主人只好把剩餅拿來夾上驢肉放在大鍋里煲熱,乾隆吃後連連稱贊美味可口。經過數代流傳才形成這樣一種形狀(還有一種是圓形的)和風味。河間有句俗語叫:“常趕集還怕看不見賣大火燒的”,這也就是說大火燒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大家對這種食品的喜愛。
[!--empirenews.page--]任丘茄子餅
簡介
任丘茄子餅是河北的一道地方小吃,鮮香酥軟,佐餐佳餚。
做法
制法:
(1)將茄子切絲、拌鹽醃1刻鐘,使變軟。
(2)將大蒜拍成泥,辣椒切細絲與花椒粉、味精拌入茄絲中;再加適量麵粉攪勻至上勁。
(3)素油入鍋燒熱,把拌好的茄料搓圓成餅狀,入鍋中炸2分鐘撈起裝盤即可。
特點:鮮香酥軟,佐餐佳餚。
[!--empirenews.page--]滄州羊腸湯
簡介
滄州羊腸湯是現在文雅一點的稱呼,過去就叫羊腸子,滄州方言發音是“樣嘗――咋”。滄州地處華北平原的東部,卻有著轄區內的孟村回族自治縣。回族是這裡的一個主要民族,那麼以牛羊肉為主的小吃就不奇怪了。所以滄州小吃羊腸子便是代表了。
羊腸湯能成為滄州特產,跟滄州有大量的穆斯林有關,回民以吃牛羊肉為主,羊肉跟內臟全部消費掉,剩下的下腳料回民自己很少吃,因為按照老講法直腸胚胎睪丸淋巴結等都是不潔淨的,回民自己只吃羊雜湯,也就是用心肝肺胃等內臟做的湯。正因為回民自己不吃,所以最初的羊腸子都灌有豬血。據說目前我國南方一些地方的穆斯林在清真寺宰牲口的時候,直腸胚胎淋巴結等下腳料也是像垃圾一樣被倒掉,沒有人吃的。只是在滄州,這些下腳料不知道在什麼時候被什麼人揀去,煮一煮賣給窮人當飯,久而久之竟然發展成了滄州名吃。
在滄州,吃過羊腸子的人都有這樣一種感受,那就是:第一次是閉著眼吃——怕羶;第二次是眯著眼吃——品味;第三次是瞪著眼吃——解饞。真是越吃越有癮,越吃越愛吃。很多滄州人喜歡吃羊腸子,認為它性熱,有祛除哮喘和胃寒的作用。羊肉湯品種繁多,各有特色,天花(羊腦)湯有健腦明目之功,不僅低脂肪,而且排毒養顏,腸美湯鮮,百吃不厭,尤其適合老年人和神經衰弱者飲用;口條湯有壯身補血之能,最適宜病癒大補者常食;肚絲湯肥中帶瘦;奶渣湯沙酥帶甜,還有馬峰窩湯、三孔橋湯、羊雜湯等,達72種之多。
歷史文化
羊腸子在解放前就是滄州市的早點小吃,光顧羊腸子攤兒的大部分是出賣勞動力的壯漢,時至今日喝羊腸湯的顧客也是男士居多。每天清晨,很多出賣苦力的大老爺們帶著自己家的玉米餅子,買一碗羊腸湯泡著吃,羊腸湯如果不夠可以隨便添。吃飽喝足之後就去車站卸煤或者到碼頭搬運貨物,滄州話叫“扛大個兒”,意思是大個子去肩扛貨物。扛大個兒的愛喝羊腸子是有原因的,因為羊的小腸腸壁裡面有很多油,羊乳房也是脂肪,能夠提供更多的熱量,俗話說“搪工夫”,就是不容易餓,其他組織好歹也算蛋白質,多少也能補一補。當時沒有什麼機械設備,挖土卸煤等等都是純體力勞動,當年滄州(那時候叫“滄鎮”)水路有運河,旱路有火車,好歹也算交通樞紐,裝卸貨物的活兒不少,賣苦力扛大個兒的男人很多,所以羊腸子特別暢銷。喝羊腸子的另一個原因是價格便宜,那時候買一斤羊肉的錢能吃20碗羊腸子。窮老百姓每天汗珠子砸腳面,乾一天的活兒掙錢也就夠換幾斤棒子面的,哪捨得買羊肉吃,來碗羊腸子也算開葷了。
別處的小吃大都在商店裡賣或飯店裡吃,我們這裡則不然。賣羊腸子的小販推個長形木箱式的小車,車的前端放著碗、筷及各種佐料,在中間木箱內放一口大鍋,鍋內盛滿熱氣騰騰的羊腸子,鍋的旁邊有剩著燒餅或餅子的箱子。他們在比較固定的地方停下車後,把鍋上的蓋子一掀,羊腸子的香味便立即飄進來,充溢著半條街,吸引著過往行人。當人們聚攏到推車前,小販便會主動遞給每人一個小凳,問清要吃多少,然後放好碗,用筷子從鍋里夾出一段羊腸子,用一把雪亮的刀,快速地把羊腸子切成一寸左右的小段,排到碗內,再灑些胡椒粉、味精、鹽、香菜等佐料,接著從鍋里舀出一勺子熱湯,澆在羊腸子上面,順手又在碗上放一雙竹筷,滿臉笑容地遞到顧客手裡。人們接過碗,咬上一口,品品滋味,頓覺滿口皆香熱氣騰騰的羊腸子驅散了身上的寒氣,趕走了滿身疲勞,全身熱乎乎的,舒坦極了。他們往往是吃了一碗,再來一碗,有的甚至帶口小鍋,買上一些拿回家,請家人共同分享。
做法
先將50斤清水添入鍋內,待鍋燒響放進鮮肉30斤,羊雜和骨架各一副,用大火燒(以木柴火為好),頂出血沫,爾後將佐料下鍋,同時外加大蔥、生姜各半斤和適量,再熬40分鐘即成。
佐料主要有白芷、肉桂、草果、陳皮、杏仁等。食用時,取湯鍋中熟羊肉和羊雜切碎放入碗中,再盛上羊湯,加上蒜苗末、香辣油即可。它色澤光亮,呈乳白色;湯質優美,營養豐富;羊腸子入口爽而不膩,異香誘人,無腥羶的氣味。它的湯更有一種獨特的清香味。
[!--empirenews.page--]金絲雜面絲
簡介
金絲雜面,是河北省饒陽縣的傳統特產,金絲雜面絲用綠豆粉、精白麵、芝麻面、鮮蛋清、白糖、香油六種原料製成。製作時把各種原料按比例和成面,軋成紙一般薄片,再用快刀切成2尺長的細條,盤成把,然後裝起來。因為條細如絲,成金黃色,故名“金絲雜面”。金絲雜面不僅味美適口,營養豐富,而且食用方便。先在鍋里配好湯,湯開下面,即可撈出使用,是涮火鍋的佳品。
歷史文化
相傳在清道光年間,饒陽縣東關有一位叫仇發生的農民,以賣雜面為生。他為了使自己的雜面具有獨特的風味,苦心鑽研,歷經數年,經過八百多次的試驗,終於製成了膾炙人口的金絲雜面。
清朝末年,有個老家是肅寧縣(與饒陽縣毗鄰)的太監,每次回家省親,必到饒陽東關仇家雜面店買一些金絲雜面,作為禮物帶回皇宮。自此,金絲雜面便成為“宮面”的一種。民國時期,仇家金絲雜面曾獲孫中山先生頒發的獎狀。
[!--empirenews.page--]滄州火鍋雞
簡介
滄州火鍋雞起源於河北省滄州市,發明不久便風靡全城,在滄州走幾步就有一家火鍋雞店,火爆程度非其他火鍋可以媲美,滄州普通家庭幾乎都會製作,是親朋聚會時不可或缺的一道菜餚。到過滄州的人無人不知曉這道滄州名菜,因其簡單易做且味道鮮美,現在又傳至京津地區乃至全國各地。食用時配以陳醋蒜泥麻醬等輔料,味香濃郁,回味無比。
做法
原料:
菜市場買一隻菜雞。
輔料:
以一隻雞的用量:郫縣豆瓣醬一袋、蔥、姜、蒜、麻椒、花椒、乾尖辣椒大料若干。
做法:
1、把雞剁成塊兒洗淨,雞身體內的黃油都擇乾淨;
2、用開水焯一下開鍋就用筷子一塊塊夾出來瀝乾,以免喝湯時有骨頭渣子;
3、炒鍋倒少許油,用蔥花熗鍋待蔥花成微黃色時把一袋郫縣豆瓣醬倒入鍋內翻炒,過3-4分鐘時有豆瓣醬的香味時倒入焯好的雞塊倒點醬油(要少適合自己的口味就好)再翻炒3-4分鐘就可以倒水了,隨後把蔥、姜、蒜、麻椒、花椒、乾尖辣椒、大料、咸鹽倒入鍋內就等著吃吧。如果你不怕費火就用鐵鍋燉不蓋鍋蓋時間在30分鐘左右;
4、根據個人喜好準備涮菜(我準備的有寬粉粉條、腐竹海帶白豆腐豬血土豆生菜);
5、大蒜搗成泥和醋一起蘸著雞就可以了。
[!--empirenews.page--]河間羊腸湯
簡介
羊腸湯是現在文雅一點的稱呼,過去就叫羊腸子,滄州方言發音是”樣嘗――咋”。滄州地處華北平原的東部,卻有著轄區內的孟村回族自治縣。回族是這裡的一個主要民族,那麼,以牛羊肉為主的小吃就不奇怪了。所以滄州小吃羊腸子便是代表了。
在滄州,吃過羊腸子的人都有這樣一種感受,那就是:第一次是閉著眼吃--怕羶;第二次是眯著眼吃--品味;第三次是瞪著眼吃--解饞。真是越吃越有癮,越吃越愛吃。很多滄州州人喜歡吃羊腸子,認為它性熱,有祛除哮喘和胃寒的作用。羊肉湯品種繁多,各有特色,天花(羊腦)湯有健腦明目之功,尤其適合老年人和神經衰弱者飲用;口條湯有壯身補血之能,最宜病癒大補者常食;肚絲湯肥中帶瘦,奶渣湯沙酥帶甜,還有馬峰窩湯、三孔橋湯、羊雜湯等,達72種之多。
做法
做法是:先將50斤清水添入鍋內,待鍋燒響放進鮮肉30斤,羊雜和骨架各一副,用大火燒(以木柴火為好),頂出血沫,爾後將佐料下鍋,同時外加大蔥、生薑各半斤和適量,再熬40分鐘即成。佐料主要有白芷、肉桂、草果、陳皮、杏仁等,要按一比例適量下鍋,多了則藥味出頭,少了則腥羶除不淨。
食用時,取湯鍋中熟羊肉和羊雜切碎放入碗中,再盛上羊湯,加上蒜苗末、香辣油即可。它色澤光亮,呈乳白色;湯質優美,營養豐富;羊腸子入口爽而不膩,異香誘人,無腥羶的氣味。它的湯更有一種獨特的清香味。
[!--empirenews.page--]油酥燒餅
簡介
油酥燒餅,是滄州地方風味食品,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油酥燒餅色澤金黃,薄層重疊,內外焦脆,香酥可口,適合各種年齡的人食用。如果裝進食品袋中,還能存放很長時間,不疲不餿,吃起來和剛出鍋時一樣。
做法
油酥燒餅製作工藝比較嚴格,麵粉要經過發酵,秋冬季節,合面水應該溫和一些。製作時在水合面和油合面上撒些花椒,食鹽,茴香籽等調料,然後疊層作卷,擀成茶碗口般大小的面餅,放進特製的吊爐內用溫火焙烤,上下火要均勻,鍋底溫度要適當,一邊翻動,一邊往餅面上刷油,還要嚴格控制焙烤的時間。出鍋後,放在鐵架上晾焦,便可出售。
[!--empirenews.page--]白洋淀熏魚
簡介
白洋淀熏魚,是具有濃厚水鄉風味的獨特魚製品,其獨特風味主要來自熏魚的多道工序和傳統的配料,熏魚的製作技術距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製成後的熏魚,表面呈紅色,有特殊的煙薰香味,提起尾巴也不會鬆散,咀嚼時柔韌有勁,口感清香味醇,肉細嫩而不鬆散,魚刺能全部剔出。由於含水少,宜存放。
熏魚品種較多,主要根據體形大小而分。大熏魚包括熏魴魚、熏鰱魚。也有的熏大魚(鯉魚),只是要將鯉魚劈成兩半,以便熏透。熏小魚則指熏黃瓜魚。熏魚由於味道好,便於攜帶,深受旅遊者的歡迎。紅白蓮子蓮子,因質脆味香,曬乾後熬羹,過去一直為宮廷營養用品。
歷史文化
白洋淀有一種傳統的美味佳餚,那就是熏魚。相傳棗林莊二村的一位姓譚的老先生就是任丘白洋淀熏魚的創始人。清末民初時期,譚氏一家以打魚為生,每日三餐必有鮮魚,開始,用水煮食用,但味道不好,且保留時間又短。經多年在水上生活經驗和積累,開始嘗試用葦葉熏制鮮魚,慢慢摸索出來了熏魚的製作方法。
做法
首先應選好魚的品種。肉質細膩,形體扁側的魴魚,鯪魚,鰱魚等,比較適合製作熏魚。製作時,把選好的魚去鱗,開膛,用水洗淨,放進十幾種調料配成的湯盆里,浸泡半天,撈出後上鍋蒸熟。然後鍋里放進適量的白糖和小米,把熟魚擺在鐵蓖子上,用白糖和小米燒焦後冒出的濃煙薰蒸,勤翻動,到魚呈黃紅色為止。食用前,再往魚上刷些香油,使味道更加鮮美。製成後的熏魚,表面呈紅色,有特殊的煙薰香味,提起尾巴也不會鬆散,咀嚼時柔韌有勁,清香可口,魚刺能全部剔出。由於含水少,宜存放。即使在炎熱的夏季,存上五六天也不會變質。
[!--empirenews.page--]丁氏香腸
簡介
丁氏香腸又名奇美香腸,滄縣崔爾莊村的丁氏香腸起源於清雍正年間(1723~l736),是丁氏獨家祖傳絕藝,相傳系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滄州品嘗而得名。
歷史文化
丁氏香腸"源於清朝雍正年間,距今已有300餘年歷史,是丁氏獨家祖傳絕藝,乾隆二十二年四月二十六,乾隆皇帝下江南,經運河水路到達捷地閘口時,伴駕南巡清太子少保協大學士禮部尚記紀曉嵐將丁氏香腸進上,皇帝稱之"奇也",食之後味道鮮"美",香而不膩,酥而不硬。皇帝大悅,贊不絕口,親口御封為"奇美香腸"從而為御膳佳餚。
做法
丁氏香腸用料考究,製作精細,風味獨特,營養豐富。用羊腸製成腸衣,原料主要為瘦豬肉,再按比例加入肉寇、草寇、子寇、肉桂、砂仁、桂皮、廣料、香油、鮮姜、食鹽等十多種佐料,近代又加入味精,調制而成。
[!--empirenews.page--]撥御面
簡介
撥御面,是一種以蕎麥面為主料做成的特色小吃,最享盛譽的當首推河北省隆化縣張三營鎮的撥御面。張三營原名“一百家子”,解放後,張三營的“何家面鋪”曾遠近聞名,可惜在十年動亂中店鋪倒閉,工藝失傳。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張三營一帶又立起了多個撥面館,是去木蘭圍場路上吃飯打尖的好去處。只是現代人減去了“御”字,叫撥面了。
歷史文化
張三營原名“一百家子”,據《承德府志》及《隆化縣誌》記載,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乾隆皇帝率文武百官赴木蘭圍場狩獵,途經一百家子,住在伊遜河東龍潭山腳下的行宮(康熙四十二年所建)。當天下午,行宮主事周桐向隨駕太監呈報御膳安排,特命當地撥面師姜家兄弟為乾隆製作蕎麥撥面,並從西山龍泉溝取來上好的龍泉水和面,以老雞湯、豬肉絲、榛蘑丁和純木耳做鹵。飯菜呈上後,御前太監將飯盤銀蓋取下,乾隆一見眼前的撥面潔白無瑕,條細如絲,且清香撲鼻,頓開食慾,連吃兩碗並一再稱贊此面“潔白如玉,賽雪欺霜”,還當即吟詩一首:“罷圍依例犒筵加,施惠兼因答歲華,耐可行宮逢九日,雅宜應節見黃花,朱提分賜一千騎,文綺均頒甘九家,蘇對何妨頻令預,由來澤欲不遺遐。”又命御前太監賞賜姜家兄弟白銀二十兩。從此,撥面改名“撥御面”,一百家子白蕎面名聲大震,姜家兄弟生意也更加興隆。從那以後的170多年里,皇帝、后妃的食譜中,又增加了“撥御面”一款。
解放後,張三營的“何家面鋪”曾遠近聞名,可惜在十年動亂中店鋪倒閉,工藝失傳。70年代後期,青年廚師辛佔武重新鑽研和恢復了這一傳統技藝。在1981年,辛佔武還應邀赴北京釣魚台國賓館傳藝兩個月,教出了4名徒弟。凡吃過撥面的國內外賓客,都贊不絕口。
做法
撥御面的原料有一百家子的白蕎面、老雞湯、豬肉絲、榛蘑丁、木耳、鹽等。將煮好的面盛在碗內,澆上用老雞湯、豬肉絲、榛蘑丁、木耳、鹽做的鹵即可食用。面潔白如雪,風味獨特,並有開胃健脾、降低血壓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