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菜系
魯菜
川菜
粵菜
閩菜
蘇菜
浙菜
湘菜
徽菜
做菜視頻
家常菜
美容菜
美食DIY
風味小吃
養生菜譜
特色美食
國外美食
飲品甜點
烘焙食譜
湯粥做法
記錄片
家常菜譜
小吃
熱菜
小炒
涼菜
早餐
湯羹
煲粥
飲品
午餐
晚餐
下午茶
火鍋
葷菜
滷菜
素菜
奶昔
果醬
醬菜
蓋澆飯
炒飯
三明治
布丁
粽子
其他
健康飲食
食材百科
食療菜譜
美容瘦身
母嬰飲食
疾病調理
飲食常識
烹飪技巧
廚房常識
四季食譜
春季食譜
夏季食譜
秋季食譜
冬季食譜
特色面食
麵條
饅頭
包子
麵食
烘焙
餅乾
麵包
蛋糕
餛飩
餃子
花卷
意面
春捲
披薩
糕點
蛋撻
餅類
月餅
食材大全
肉禽類
水產品類
蔬菜類
果品類
米面豆乳
藥食及其他
調味品類
美食問答
專題頻道

開封小吃大全_開封特色小吃美食介紹

來源:愛料理 分類:食材百科 時間:2024-02-02 08:12:56

開封,簡稱汴,古稱東京、汴京,是河南省省轄市,八朝古都,位於黃河中下游平原東部,地處河南省中東部,東與商丘相連,西與省會鄭州毗鄰,南接許昌市和周口,北依黃河,與新鄉隔河相望。開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軸線從未變動的都城,城摞城遺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絕無僅有。開封亦是清明上河圖的原創地,有“東京夢華”之美譽。

汴京烤鴨、蔥花大油、鳳球包子、開封小籠包、黃燜魚、燴面、雞蛋布袋、煎扒鯖魚頭尾、開封花生、江米切糕、焦燒羊肉菊花火鍋、開封溜魚焙面、蘭考百合、馬豫興桶子雞、三鮮蓮花酥、燒三樣。

小籠灌湯包

簡介

開封小籠灌湯包是河南省開封市一道著名地方風味小吃。已有百年歷史,創始人是黃繼善。現有國營第一樓包子鋪經營,是著名風味面點。小籠灌湯包皮薄餡大,灌湯流油,成品出籠後提起來像燈籠,放下去像菊花,小巧玲玲,十分可人。

做法

原料:精粉5公斤 豬後腿肉5公斤 小磨油1250克 醬油400克 料酒150克 末150克 味精55克 鹽100克 白糖35克

製作方法:1.將豬後腿肉絞成餡,放入盆內,加上醬油、料酒、薑末、味精、鹽、白糖。冬季用溫水4升,夏季改用涼水3.5升,分5~6次加入餡內,攪成不稀不稠的餡,最後放入小磨油攪勻。2.將面倒入盆內,兌入2.5升水(冬季用熱水,春秋季用溫水,夏季用涼水),把面和勻。和面時不要將水一次倒入,先下少許水,抄成面穗,再逐步把水下足和成面塊揉勻。反復墊面三次,將面由軟和硬。再用手沾水扎面,和成不軟不硬的面塊。3.將和好的面從盆里抄在案板上,反復揉,根據面的軟硬情況適當墊入乾麵,反復多盤幾次,搓條,下成15克重的面劑,擀成邊薄中間厚的薄片,包入20克重的餡,捏18~21個褶。4.將包子生坯放入直徑32~35釐米的小籠里,用旺火制。蒸的時間不宜過長,長了包子易掉底、跑湯,要隨吃隨蒸,就籠上桌。食用時配香、蒜瓣。

[!--empirenews.page--]

五香兔肉

簡介

五香兔肉是河南開封著名的漢族小吃,屬於野味。許多外地遊客品嘗後都會贊不絕口。此菜色澤紅亮,肉質軟爛,鹵制精良,工藝獨特,香味撲鼻,無草腥味,咸香發脆留味綿長。一般選用1.5公斤以上的野兔製作。開封小吃五香兔肉製作時,要先將野兔開膛,剝去內臟,風乾七天以後,入冷水浸泡,然後剁成塊,用開水氽後洗淨,分層次擺入鍋內。擺放時在中間留一圓洞,再把豆蔻、丁香、冰糖、面醬、白糖、花椒、大茴、小茴、砂仁、蘋果等輔料按比例配好,放入圓洞中兌入老湯,用武火燒煮60分鐘後,再用文火煮一小時,涼後撈出即成。

做法

原料:淨兔肉1千克,清湯200克,花椒、大料、精鹽、白糖、味精各適量,蔥段20克,薑片10克,料酒20克,紅醬油10克,麻油10克,色拉油750克。

製作方法:1、將兔肉洗淨剁成數塊裝入碗中。用花椒、大料、桂皮、精鹽和少量水熬成五香水,倒人兔肉中醃一晚上,撈出,下鍋前用紅醬油拌勻。2、鍋上火,加油燒至九成熱下兔肉炸至金黃色時撈出。3、砂鍋內加清湯和兔肉(以漫過兔肉為度),再投入大料、花椒、糖、醬油、蔥、姜、料酒,先置大火燒沸,再改小火燉約1小時,加味精,置中火收汁。淋麻油,出鍋切成小塊裝盤即成。

[!--empirenews.page--]

桶子雞

簡介

桶子雞系開封特產名菜,它選用當地的優質筠母雞,採用百年老湯煨制而成。色澤金黃,肥而不膩,鮮嫩脆香。其中以馬豫興桶子雞最為出名。馬豫興桶子雞以製作精細、選料嚴格、味道獨特而久負盛譽,歷經一百多年而久銷不衰,現由馬豫興雞鴨店烹制經營。在原有經營基礎上,新增添棕黃光亮、爛中香脆、醇香味厚的燒雞桂花板鴨、燜爐烤鴨、五香醬牛肉、熏魚和牛肉乾等商品,為世人稱道,享譽古城。

歷史文化

說到桶子雞就要先說一說開封的百年老店“馬豫興”,馬豫興現在在國內很多地方都有打著他的旗號開的店,大家也許對這個名字並不陌生。但說到它的全稱“金陵教門——馬豫興”就很少人知道了。從它的名字上看就知道馬豫興其實並不是開封土生土長的,馬豫興的創始人是馬永岑,馬家原是雲南的回民,家勢顯赫,大致在清朝順治年間,吳三桂擁兵入滇,馬家受到極大影響,於是遷到了金陵(就是現在的南京),開設了商號“春輝堂”,到了咸豐年間,由於太平軍和清廷之間的徵戰,金陵處於兵火之中,馬家在馬永岑的帶領之下來到了開封。當時在開封開的商號叫“豫盛永”,主要經營南北食貨。馬永岑針對中原盛產雞的情況,結合南京鴨製品的加工方法,苦心鑽研,以母雞為原料,不開膛,不破肚,使雞成為桶狀,做出了新的品種--“桶子雞”。當時就十分受人歡迎,到了同治三年(1864年)馬永岑又開了新店,起名叫“金陵教門——馬豫興”,教門表示他信奉的是伊斯蘭教。時過境遷,現在桶子雞的做法早已被開封的廣大商家所熟悉,有些店的桶子雞比起馬豫興絲毫不差。

做法

材料:2年的肥肉雞3只(5000克)、蔥250克,姜100克,花椒25克、鹽250克,全大料100克,料酒150克。

製作方法:1、母雞經初步加工後洗淨,剁去爪,去掉翅膀下半截的大骨節,從右膀下開個5釐米長的月牙口,手指向里推斷三根肋骨,食指在五臟周圍攪一圈後取出;再從脖子後開口,取出嗉囊,沖洗乾淨。兩只大腿從根部折斷,用繩縛住。全大料用稀布包住。2、先用部分花椒和鹽放在雞肚內晃一晃,使鹽、花椒走勻浸透。洗淨的荷葉疊成7釐米長、5釐米寬的塊,從刀口處塞入,把雞尾部撐起。用秫秸稈一頭頂著荷葉,一頭頂著雞脊背處,把雞撐圓。3、將白鹵湯鍋放火上,燒開撇沫,先將桶子雞下入涮一下,緊住皮後再下入鍋內,放入全大料、料酒、蔥、姜。湯沸移至小火上燜半小時左右,撈出即成。

[!--empirenews.page--]

三鮮蓮花酥

簡介

三鮮蓮花酥,開封名吃,是用白麵為主料製作而成的一種點心,點心內的餡由三種不同的餡配合製成。味道芳香酸甜,糕形如含苞初放的蓮花,色調淡雅逼真,形象惟妙惟肖.三鮮蓮花酥,形態如同含苞初綻的蓮花,味道芳香、酥松可口,是開封著名的傳統糕點

做法

三鮮蓮花酥選用精粉、白糖、雞蛋、豬油麵粉按分配比例製成面團;把泥、山楂糕、蜂蜜、香精製成餡料,用面團包餡製成高樁、圓形坯子,最後,用刀輕刺三下,使餡外露,以雞蛋剝皮入爐烘烤。經精制加工而成的三鮮蓮花酥,色調淡雅逼真,形象惟妙惟肖。食之,使人心曠神怡,大有吞食仙果之感。

[!--empirenews.page--]

花生糕

簡介

花生糕是河南省開封地區地方傳統名特產。花生糕是古代宮廷膳食,源於宋朝,後經元、明、清三個朝代600餘年,流傳至今。花生糕以精選花生仁為主料,輔以白糖、飴糖等,經過熬糖、撥糖、墊花生面,刀切成形等工序製成。其成品呈片狀,多層次,顯明細網絡,酥鬆度強;食之口味樺脆,香甜利口,含口自化,令人回味無窮。

歷史文化

花生糕系古代宮廷膳食,源於宋朝,後經元、明、清三個朝代600餘年,流傳至今。其成品呈片狀,多層次,顯明細網絡,酥鬆度強;食之口味樺脆,香甜利口,含口自化,令人回味無窮。清朝時期,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慈禧太后西行到西安避難,等她回鸞途徑開封,當地官員捧著花生糕,讓她品嘗,她嘗過後連連稱贊,從此定為宮廷的貢品,每年都要向皇宮進貢。從此開封花生糕也就名揚四海了。

做法

食材:花生、白糖、花生、

製作步驟:1、把少許花生撒在墩子上,用大錘碾碎。目的是做鋪底,可避免糖稀粘在上面。2、在鍋里放水,加糖。1斤糖配6~7兩花生。糖稀熬要到發棕色,關小火。放入花生。3、攪拌,使花生和糖稀充分混合。將攪拌好的花生倒在鋪了底的墩子上。4、把從鍋里倒出來的花生弄成團狀。把花生團砸開後,用刀從邊上往中間翻,再弄成團狀,反復4~5次,把花生盡量砸勻。5、把兩邊翻到中間,呈長條狀。趁糖還沒涼,把長度拉長1/3~1/2。切開,就可以吃了。

[!--empirenews.page--]

芥菜

簡介

主料:豬肋條肉一斤。配料:醃制芥菜適量,蔥、姜絲各五錢。作料:醬油一兩、八角三個、大茴香三個、鮮湯兩勺、鹽水二錢、甜麵醬二錢、植物油一斤、糖色少許。

做法

製作方法:1.肋條肉切成10-12釐米的肉方,洗乾淨放入煮鍋,鍋內加適量水(沒過肉至少幾釐米),八角、大茴香開始煮煮到肉方從肉皮面能用筷子扎透,但又能感到輕微生肉的阻力時停火。撈出搌乾,趁熱用糖色把肉皮抹均勻。2.淨鍋內放入植物油,油熱七八成,將煮好的肉肉皮向下放入鍋內,蓋上鍋蓋,炸[1] 至鍋內不大響,肉皮起泡呈紅色,水激一下,用刀切成一分半厚的片。3.取碗,將大茴香、八角、蔥姜絲放入碗底,將肉皮朝下整齊排在碗內,再將芥菜切段鋪上,然後兌入醬油、鹽水和鮮湯調好的汁,上籠蒸爛。(飼料豬肉蒸制一小時即可,土豬肉須2-3小時)4.走菜時扣入盤內,去掉蔥、姜、大茴即成。

[!--empirenews.page--]

鯉魚焙面

簡介

鯉魚焙面是“糖醋軟溜魚焙面”的簡稱,它是河南開封當地一道著名的漢族菜餚。來開封旅遊不品嘗一下糖醋軟溜魚焙面,那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一件事。糖醋軟溜魚焙面是由糖醋熘魚和焙面兩道名菜配制而成。

歷史文化

1900年,清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為逃避八國聯軍之難,曾在開封停留。開封府衙著名廚備膳,貢奉“糖醋熘魚”,光緒和慈禧太后食後,連聲稱贊。光緒稱之“古都一佳餚“;慈禧高興地說:“膳後忘返“。隨身太監手書一聯:“熘魚出何處,中原古汴梁“,賜給開封府以示表彰。1930年前後,開封名師最早將用油炸過的“龍鬚面“,蓋在做好的“糖醋熘魚“上面,創作了“糖醋熘魚帶焙面“名菜,深為顧客歡迎。將二者合而為一,既可食魚,又可以面蘸汁,故別有風味。其後,該菜逐漸傳開。後來,拉麵傳開封,人們又用不零不亂,細如發絲的拉麵油炸後和熘魚搭配起來,使其更為錦上添花。“糖醋熘魚“味道之鮮美,妙在一道菜餚,兩種食趣。有“先食龍肉,後食龍鬚"之美譽,成為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佳餚。在改革開放中,隨著對外交往的不斷增加,鯉魚焙面被越來越多的來汴客人所贊賞。當前此菜為河南豫菜十大名菜之首,是百年老店開封又一新飯店的傳統菜。是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傳承人為又一新飯店的名廚。

做法

1、將經過初加工過的魚洗淨,兩面解成瓦壟形花紋備用。炒鍋置旺火,添人花生油1500克,六成熱時將魚下鍋炸制,連續頓火幾次。待魚浸透後,再上火,油溫升高後,撈出魚潷油。2、洗淨炒鍋置旺火上,添入清湯放進炸好的魚、加白糖、醋、紹酒、精鹽5克、姜汁、蔥花旺火邊溜邊用勺推動,並將汁不斷撩在魚上,待魚兩面吃透味,勾入濕澱粉,汁收濃時,將炸魚時潷出的熱油適量下入,把汁烘成活汁,將魚帶汁裝盤。3、15克鹼和成面團,蘸水在案板上反復搓揉,至面發筋時,搓成長條,兩手抓住兩頭,兩只胳膊伸成半彎曲形,相距30釐米左右,4、兩足自然分開,將面抖動,如同合繩一般反復多次。到面性柔軟,能出條時,放案板上撒面醭搓成圓條。兩頭捏斷其中段(約200克),兩手捏著面的兩頭伸長後,右手的面頭交給左手,呈半圓形,撒面醭,左手中指伸入半圓形面的中間,左右手指穩住使勁,同時迅速向左右神展。注意掌握條的勻度,使勁要均,這樣反復拉至口環,細如發絲,截去兩頭,取中間一段約50克。炒鍋置中火上,添入花生油1000克。燒至五成熱放入抻好的麵條,炸成柿黃色撈出,盛於盤內,即可同糖醋軟熘鯉魚上桌。

[!--empirenews.page--]

開封鍋貼

簡介

開封鍋貼是聞名的風味小吃,其中,稻香居的鍋貼以其選料嚴謹,製作精細,品質優美而聞名古城。

歷史文化

相傳當年慈禧太后非常喜歡 吃餃子,但是一旦涼了就不肯吃了,所以御膳廚房得不停煮出熱騰騰的餃子,還得把冷掉的餃子丟掉。有一天太后到後花園賞花聞到宮牆外傳來一陣香味,於是好奇的走出宮外,看到有人在煎煮狀似餃子,面皮金黃的食物,嘗了一口後,覺得皮酥脆餡多汁,相當美味。後來才知道,這是御膳廚房丟棄的餃子,因為涼掉了皮粘在一塊,不容易用水煮,所以才用油煎熱著吃。

不過還有另一種說法呢,是有位廣東師傅在偶然的機會下,到中國北方吃了煎餃,覺得很好吃,於是帶回家鄉,經過改良,才演變成今天的鍋貼。

做法

稻香居鍋貼以鮮淨肉、嫩韭黃、原油、花生油、小磨油、料酒、薑末等為原料製成肉餡,用精粉面皮包成小船形,然後依次排放在平底鍋內加入清水用武火煮制,水乾後,再澆上稀面水。待水稍盡,淋入花生油,再用文火煎制,底呈柿紅色即成。灌湯流油鮮美溢口,再配上香醋、蒜瓣,別有風味。

[!--empirenews.page--]

羊雙腸

簡介

“羊雙腸”又叫“羊雙腸湯”,是開封的傳統風味小吃,是用羊的大腸和小腸熬制而成,據“老開封”講,過去賣羊雙腸的大都沒有固定的攤位,而是擔著挑兒沿街叫賣,擔子的前邊放著用劈柴燃燒的小爐子,爐子的上面放著熬湯的小深兜鍋,擔子的後邊放著事先熬好的老湯、腸子和碗筷。解放後賣羊雙腸的才有固定的攤位。

歷史文化

羊雙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舊唐書》說安祿山、思順翰一同朝見唐玄宗,唐玄宗賜宴調解,命射生官射鮮鹿取其,煮其腸,謂之“熱洛河”以賜之,是因為思順翰喜食。由此看來北京小吃的羊雙腸是唐宮廷菜品“熱洛河”演化而來。羊雙腸雖是羊類為原料的小吃,但不屬清真小吃,因為回族同胞不食羊血

做法

羊雙腸的制法也很獨特,它用剛宰殺的羊血過濾後,加少量澱粉,灌入洗淨的羊腸內,放在鍋內加蔥、姜、花椒、大料煮。賣時切成小片,澆上湯,佐以芝麻醬、香菜等調料,外白內紅,味道鮮美。還有一種吃法類似灌腸,即將羊雙腸切成片,放在鐺上煎爆。買羊腸要到羊肉床上,因為羊肉床子多自己宰羊,正好用羊血灌羊腸,羊肉床子賣時,多掛在鈎子上,由買者選擇。羊雙腸因其腸子為白色,似掛了一層霜,所以也有人稱它為霜腸。

[!--empirenews.page--]

雙麻火燒

簡介

雙麻火燒是開封名小吃。多作早點、夜宵。配油茶吃。產品特點口感酥焦,透五香味。

做法

原料配方

麵粉2.5千克 植物油1千克 大料面5克 芝麻500克 鹽50克

製作方法

1.制芝麻仁:將芝麻用涼水浸泡至用指一捻能去掉皮時,撈出瀝乾水分,用石臼搗或用抹布裹住揉搓,將芝麻皮去掉,成芝麻仁待用。

2.制酥:鍋置火上,倒入油600克,燒至八成熱,將鍋端離火口。放入麵粉1.5千克,用鐵鏟翻勻,攤在案板上晾涼後,加入鹽、大料面,用手揉成酥面團。

3.制皮面:將另外1千克麵粉倒在案板上,中間扒一下小坑下入400克植物油、約500毫升水,拌和均勻揉光成皮面團。

4.成型:按皮面四成,酥面六成的比例,用皮麵包著酥面,擀成1釐米厚的長形片,順長折起來再擀薄,反復二三次。最後捲成卷。揪成50克一個的劑子,逐個揉圓,用手按扁。另取如小棗一樣大的面塊,沾上油,包在中間,用擀麵杖擀成邊厚中間稍薄的圓餅。把圓餅兩面刷上水,粘上芝麻仁,正面(即光面)粘的芝麻多些,背面粘的少些。逐個做好放在案板上。

5.烤制:鏊子放火上,擦淨,燒至七成熟,用刷子刷上一層油,將做好的餅背面(收口的一面)向下,放在鏊子上焙。至底面發黃時翻身。鏊子上再刷油,燒餅在鏊子上邊焙邊轉動,焙成均勻的金黃色時起出。再將餅下入爐膛內烤。先烤背面,燒至餅虛紅黃色即成。

返回愛料理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