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菜系
魯菜
川菜
粵菜
閩菜
蘇菜
浙菜
湘菜
徽菜
做菜視頻
家常菜
美容菜
美食DIY
風味小吃
養生菜譜
特色美食
國外美食
飲品甜點
烘焙食譜
湯粥做法
記錄片
家常菜譜
小吃
熱菜
小炒
涼菜
早餐
湯羹
煲粥
飲品
午餐
晚餐
下午茶
火鍋
葷菜
滷菜
素菜
奶昔
果醬
醬菜
蓋澆飯
炒飯
三明治
布丁
粽子
其他
健康飲食
食材百科
食療菜譜
美容瘦身
母嬰飲食
疾病調理
飲食常識
烹飪技巧
廚房常識
四季食譜
春季食譜
夏季食譜
秋季食譜
冬季食譜
特色面食
麵條
饅頭
包子
麵食
烘焙
餅乾
麵包
蛋糕
餛飩
餃子
花卷
意面
春捲
披薩
糕點
蛋撻
餅類
月餅
食材大全
肉禽類
水產品類
蔬菜類
果品類
米面豆乳
藥食及其他
調味品類
美食問答
專題頻道

泉州小吃大全_泉州特色小吃美食介紹

來源:愛料理 分類:食材百科 時間:2024-04-26 09:17:00

泉州簡稱“鯉”,別名“鯉城”、“刺桐城”、“溫陵”,是國家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唐朝時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

特色小吃主要有:洪瀨雞爪、安海土筍凍、菜頭酸、涇河大、田螺肉碗糕、白粬、九重粿、源和堂蜜餞、紅咖喱大蝦米粉、泉州鹵鴨、福建蜜餞、洛江肉夾包、安海捆蹄等。

土筍凍

簡介

土筍凍,是發源於福建泉州的特色食品,是一種由特有產品加工而成的凍品。它含有膠質,主原料是一種蠕蟲,屬於星蟲動物門,學名可口革囊星蟲,身長二、三寸。經過熬煮,蟲體所含膠質溶入水中,冷卻後即凝結成塊狀,其肉清,味美甘鮮。配上好醬油、北、甜醬、辣醬、芥辣、蒜蓉、海蜇及芫荽、白蘿蔔絲、辣椒絲、番茄片,就成了色香味俱佳的風味小吃

土筍又名塗筍,據《閩小記》載:“予在閩常食土筍凍,味甚鮮異,但聞生於海濱,形似蚯蚓,即沙巽也。”歷史上最出名的要數泉州安海的土筍凍,味美甚鮮,在《閩雜記》也記載:“塗筍生於海灘沙穴中,今泉州海崖有產。”今安海產量最多。土筍凍呈灰白色,晶瑩透明,香嫩清脆,富有彈性,和其它調料配食,風味尤佳,是泉州乃至泛閩南地區一帶冬春季節的時令佳餚。

歷史文化

土筍凍好吃,關於它的來歷,有多種說法。在盛產土筍凍的安海鎮西垵村,村民流傳一個傳說:明嘉靖年間,戚繼光到安海抗倭,因糧食緊缺,士兵便到灘塗捕捉一種海蚯蚓煮湯喝。戚繼光最後用餐時,只剩下凝結成膠狀的海蚯蚓,他便拔劍取下一塊品嘗,沒想到比魚蟹更鮮美。廚師知道後,依照此法加以精制,從此土筍凍便流傳開來。

這是民間流傳的一種說法,關於土筍的文字記載,則可追溯到明代。明代《閩中海錯疏》、明末謝肇淛《五雜俎》、清代周亮工所著《閩小記》等均有記載。周亮工1658年的《閩小記》一文記載:“予在閩常食土筍凍,味甚鮮異,但聞其生於海濱,形類蚯蚓,終不識作何狀。”如此說來,350年前土筍凍就已是十分盛行的市井小吃,周亮工也成為到目前為止發現的最早述及“土筍凍”一詞的人。

做法

做“土筍凍”其實也很簡單,先把土筍泡在水里,讓它吐出肚裡的泥漿,再鋪在石板上碾壓破肚,洗去肚裡殘餘的泥漿雜質,然後加水在鍋里猛火旺燒,只需滾沸兩三分鐘就成。經過泡、壓、煮三道工序,最後,便是舀起倒入事先備好的模具中冷卻成型。

筍的吃法也是很多的,除了製成“土筍凍”外,還可以炒食、煮湯,也可以跟洋參、瘦肉等一起來做藥膳,有補腎壯陽的功效。

從前到了大熱天,“土筍凍”不好凍結,有了冰箱,大熱天也可以做,一年四季都有“土筍凍” 吃。醋溜醋溜的,再加上蒜蓉,配上冰涼有嚼頭的土筍凍,一個接著一個,讓人欲罷不能。

[!--empirenews.page--]

蚵仔煎

簡介

蚵仔煎(閩南話為ǒu ā jīan,普通話譯作“海蠣煎”),發源於福建泉州,是福建閩南、台灣地區、廣東潮汕的經典小吃。起源是先民在無法飽食下所發明的替代糧食,是一種貧苦生活的象徵,蚵仔煎據傳就是這樣的一種在貧窮社會之下所發明的創意料理。

蚵仔煎雖然到處都吃得到,但是很多人還是保持著要吃蚵仔煎,就要到蚵仔產地去吃的觀念,例如要到台南安平、嘉義東石或屏東東港這些盛產蚵仔的養殖地去吃,因為要做出好吃的蚵仔煎,最首要的條件便是採用新鮮的蚵仔,這些新鮮蚵仔在產地現剝現賣,不必因為長途運送而浸水,所以顆顆肥美碩大、鮮美無比,做出來的蚵仔煎當然豐盛多汁。不過,不是住在產地的人也別抱憾,因為現代運輸技術發達,所以即使是遠在台北,也能吃到每天新鮮運送的甜美蚵仔。

歷史文化

台灣小吃銷售排行榜第一名的蚵仔煎是先民困苦,在無法飽食下所發明的替代糧食,是一種貧苦生活的象徵,蚵仔煎據傳就是一種在貧窮社會之下所發明的一種創意料理。據說,蚵仔煎的發源地在台灣鹿港天後宮前的一個露天的大排檔,有一郭姓人士,是日據時代退伍下來的阿兵哥,擺攤做海鮮小吃生意,由於蚵仔的帶有較重的海腥味,他就無師自通發明瞭蚵仔煎的吃法。它最早的名字叫“煎食追”,是台南安平地區一帶的老一輩的人都知道的傳統點心,是以加水後的番薯粉漿包裹蚵仔、雞蛋白菜韭菜食材所煎成的狀物。

關於它的起源,有一則有趣的故事。民間傳聞,西元1661年時,荷蘭軍隊佔領台南,鄭成功從鹿耳門率兵攻入,意欲收復失土,鄭軍勢如破竹大敗荷軍,荷軍在一怒之下,把米糧全都藏匿起來,鄭軍在缺糧之餘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將台灣特產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餅吃[1],想不到竟流傳後世,成了風靡全省的小吃。

另一種比較有根可循的說法是,蚵仔煎是隨著鄭成功大軍和福建,潮汕移民的遷入,帶入了台灣本土。成為現在海峽兩岸人民共同喜愛的美味佳餚。

[!--empirenews.page--]

燒肉粽

簡介

燒肉粽是福建的特有小吃,泉州的燒肉粽歷史悠久,具有香甜嫩滑,油潤不膩,精工細作等特點。泉州的肉粽聞名於海內外,肉粽店遍布大街小巷,最為有名的是東街肉粽,它家的粽子被評為中華名小吃。這裡的肉粽品種之多,並有大小之分,但主要區別在還在於原料上,主要以干貝香菇蝦仁、雞蛋、魷魚須、瘦肉、海蠣乾為主料。肉粽很多地方都有,泉州的肉粽不僅個大餡多,最特色的是佐以甜辣醬和花生醬,吃的時候一定要把粽子拜散拌著吃,回味無窮,吃過泉州的肉粽,其他肉粽你就不愛吃了。

燒肉粽發源於泉州,而後傳至閩南地區。泉州燒肉粽是泉州的傳統風味小吃,其選料講究,配料多樣,製作精細,歷史悠久,味道香甜,油潤不膩,色澤紅黃閃亮,以獨有的風味,享譽海內外。清末民國期間,市區有個“肉粽銀”,肉粽最為出名,還有市區浮橋頭觀音亭的許牛制的肉粽,顧客滿座。端午節時泉州家家戶戶備有肉粽,供奉神明先祖。端午節吃肉粽、賽龍舟是泉州傳統的風俗。

歷史文化

泉州的粽子形成則是在南宋,據說與陸游有關,距今有1000多年的歷史。傳說陸游到福州做官時,帶來了“艾香粽子”。這種粽用艾葉浸米裹制,吃來肉味獨特。陸游走後,粽子的製作方法就由一位在陸家當差的泉州人帶回泉州,並加以改良,最後演變成了品種多樣、深受海內外歡迎的風味小吃。

做法

肉粽以香菇、蝦米芋頭粒、栗子豬肉(或雞肉)、糯米 等為原料。製作時先把糯米浸後晾乾,拌上鹵湯、蔥頭油,放在鍋里炒得又乾又松,再與紅燒豬肉、生栗子攪拌均勻,用竹葉包好煮爛。肉粽要趁熱食用,吃時配上沙茶醬、蒜茸、紅辣醬等調料,更是美味可口。

[!--empirenews.page--]

面線糊

簡介

面線糊是以福建泉州為發源地,而後傳至福建省閩南地區的小吃,呈糊狀,是由細面線、番薯粉製作成。先將水煮開,放入番薯粉和調料、面線。一般為早餐食用,就著油條跟馬蹄酥吃。

做法

面線糊一般可加入多種配料如大腸、小腸、蝦仁、豬肝鹵蛋、煎蛋(蛋都是剪碎後加入)、醋肉(炸肉片)、香腸等等。

配料:

1、主料:精制面線75克。

2、輔料:蝦糠150克,豬骨湯1000克,熟魚肉200克,精鹽15克,味精6克,澱粉50克,胡椒粉、芫荽、白酒(浸泡過當歸)適量。

操 作:

1、將蝦糠包扎於紗布中放入1000克清水鍋中,用中火煮半小時,撈起蝦糠後,湯汁過濾待用。把熟魚肉撕成絲。

2、鍋置旺火上,倒入豬骨湯和用蝦糠煮過的湯汁,澆沸。將精制面線稍捻碎放入沸湯鍋中,加入精鹽、味精調准味。澱粉調水徐徐舀入鍋中,並不停推勺至面線浮起,鍋中湯汁成糊狀即可。

3、用餐前可根據各人的口味,加入鹵大腸、小腸以及各種熟食品和油條,食用面線糊時撒上胡椒粉、芹菜末、白酒以及鹵汁,味道更美。

[!--empirenews.page--]

芋泥

簡介

芋泥也叫芋茸,是福建省閩菜中的漢族傳統甜食之一,以芋頭煮熟搗爛加、櫻瓜子仁冬瓜糖、白糖桂花和熟豬油等輔料製成。福建東部沿海地區有做芋泥的習俗。芋泥常作為福州宴席上的壓軸甜點推出。其中又尤以福鼎的八寶芋泥最為地道。

做法

用芋頭烹制的芋泥,以獨特的味道而膾炙人口。原料可選:竹芋、紅芋、猴頭芋等,但以檳榔芋最佳。將芋頭熟,去皮碾壓為泥,拌上豬油、白糖、香料、芝麻等在旺火熱鍋上翻攪均勻後裝入盆中,並用紅棗、山揸熟蓮子、冬瓜糖等在芋泥面上裝飾太極圖案,淋上一層熟豬油,上籠用旺火蒸熟透即可上席。

[!--empirenews.page--]

馬蹄酥

簡介

馬蹄酥,雅名“香餅”,是廈門、泉州聞名的佳點。同安的馬蹄酥最為著名。

馬蹄酥為江陰傳統特色糕點。清朝末年仿制鎮江同名糕點,並經改進成面。該產品採用上等麵粉、赤豆為原料,加果仁為輔料,用糯米發酵後製成。因成品四周厚、中間薄、形似馬蹄而得其名。其特點為酥、松、軟兼備,色、香、味俱佳。

馬蹄酥原為唐代的宮廷食品。相傳唐王李世民的原配夫人長孫皇后回家鄉陝西省探親時,攜帶馬蹄酥作為隨身禮物。鄉親們嘗後贊嘆不已,經皇后同意,娘家派一名心靈手巧的人,向隨行御廚學製作此佳點的工藝,後來傳入民間。唐代開闢閩疆,這種宮廷佳點隨南下人員傳入閩南。

馬蹄酥製作時將餅貼在竪爐壁上烘烤,餅呈馬蹄形,故稱。清代詩人就寫過“乍經面起還留跡,不踏花蹄也自香”贊美馬蹄酥的詩句,說明它歷史悠久並受到詩人墨客的贊賞。

它的原料是麵粉、白糖、麥芽、豬油;分酥皮、拌餡等製作工序,揉全後貼在竪爐壁上烘烤。這種餅酥脆餡甜,開水衝泡後體積膨脹,所以也叫“泡餅”。

馬蹄酥是外出旅行喜帶的輕便食品,也是饋贈親友的禮品。它是燥熱物品,飴糖又有營養,用麻油炸過,又是婦女“坐月子”的熱補品。

解放前,同安有“雙鹿”、“金吉”、“慶春”幾家老店號製作,廈門的“雙虎”號也有六七十年歷史。現在,有好幾家食品廠生產馬蹄酥。

[!--empirenews.page--]

洪瀨雞爪

簡介

洪瀨雞爪是漢族閩南傳統風味小吃.產於福建省南安市洪瀨鎮.由雞爪、調味粉和適量辣調適而成,然後經過熱蒸和熱炒。 雞爪口感潤滑;口可清香;口味微辣;口感滑韌;雞爪抓在手上不粘手,口感很有彈性。

在福建閩南,說到下酒佐食的絕佳搭配,“洪瀨雞爪”可謂家喻戶曉。洪瀨雞爪源自千年古鎮洪瀨鎮,聲名遠播海內外。老牌的貽慶雞爪、紅毛雞爪、黑果雞爪等分別被評為泉州“十佳”名小吃、中華名小吃。而“絕鹵”洪瀨雞爪作為洪瀨雞爪的新星和後起之秀,在傳承洪瀨百年技藝的同時又博採各地滷味技術之長,大膽獨立創新,更具豐富口感與獨特風味。雞爪含有豐富的鈣質及膠原蛋白,脂肪,蛋白質,銅等營養價值,多吃不但能軟化管,還能夠祛脂降壓,養顏護膚,適合各類人群食用。

歷史文化

洪瀨雞爪源起楊貽慶,外甥紅毛從貽慶那學得滷雞爪技術後,開了紅毛雞爪,兩家店正對面,兩家雞爪的區別在於貽慶雞爪比紅毛雞爪稍辣。洪瀨人只認這兩家,因兩家都在洪瀨,固得洪瀨雞爪。其後出來的雞爪利用洪瀨地名成立門戶,口感各異,但正宗洪瀨雞爪只有這兩家。洪瀨雞爪在泉州眾特色小吃中,風靡泉州二十多年,一直深受各方食客的喜愛。

[!--empirenews.page--]

泉州咸飯

簡介

咸飯是閩南人傳統菜。為米飯的一種煮法,種類繁多,有南瓜咸飯、蘿蔔咸飯、芥菜咸飯、芋頭咸飯、五花肉丁咸飯等。和炒飯相反,咸飯性涼,夏季火氣大適宜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咸飯是飯的一種而不是的一種,小小一碗米飯能做到清涼,實在令人稱奇,不愧是有著濃郁海濱風情的地方。

風味獨特,大部分閩南人人都會做這種飯。咸飯和閩南話一樣在閩南話地區一般都能接觸到。具體食材也可根據個人口味添加或減少,但一般北瓜和小米是必備的,而鹽更是“咸飯”的靈魂,吃膩了蛋炒飯,來一碗“咸飯”,真是別有一番風味。

做法

材料:

五花肉、南瓜、紅蘿蔔、香菇、蒜苗、鹽、醬油(簡易做法)

做法:

先將五花肉洗淨,切成丁;南瓜刨乾淨切塊;紅蘿蔔削皮切絲;香菇泡軟切條。

1.開火,熱鍋,下一點點的花生油,燒熱後倒入五花肉,一直炸。炸到一點油都沒有了的時候就可以,小時候很經常吃,一般倒點醬油直接吃這個。

2.用鍋中的豬油和炸好的五花肉直接放入南瓜紅蘿蔔翻炒,放調料,一般只放鹽和醬油即可。放入香菇、洗好的米,一起炒,放鹽和醬油。

3.翻炒的目的是炒香,所以不必炒熟,三分鐘左右起鍋,將所有的食材都放到電飯煲里,倒水剛滿過米就可以,開煮飯檔。

4.熱鍋,放油,炒蒜苗,也是炒香就可以了,放一點點的鹽。

5.電飯鍋跳到保溫的時候打開,放蒜苗,蓋上,幾分鐘後再打開,將咸飯攪勻。OK了!

很多人都不清楚的做法,米本身是要提前下去炒香的,這樣做出來的咸飯才是好吃的,豬油、香菇、蒜苗和醬油,這是咸飯的主要構成部分。

[!--empirenews.page--]

泉州鹵鴨

簡介

鹵鴨應該算是流行最為廣泛的小吃品種了。全國各地的鹵鴨風味各不相同,其中,最能代表泉州特色的要數洪瀨鹵鴨。

泉州鹵鴨成功的秘訣,在於原料選擇、鹵料配方及烹飪技藝上。鹵鴨精選3斤左右的嫩鴨,脫毛去除內臟以後,放入鹵湯中烹煮,並隨後加入用獨特配方製成的鹵料包,再進行長時間的熬煮。

由於經過了脫水、脫脂,成品鹵鴨一般只有1斤左右,色澤金黃透紅、光亮;淋上配料,潤滑多汁,鹵香四溢;吃起來肉質緊實細膩,口感韌而不老,且香味入骨,食用後口齒留香。以色、香、味俱全的特色。

做法

配料

新肥鴨一隻,肥膘、紅米粉、鹽、醬油、冰糖、桂皮、茄香、蔥、、黃酒、白糖、麻油、水淀粉各適量。

做法

1、先將鴨宰殺乾淨放鍋內,加水、肥膘、紅米粉、鹽、醬油、冰糖、桂皮、茄香、蔥、姜各少許在旺火上燒沸,放黃酒加蓋燒約1小時,再將鴨身翻轉後移至小火連續燒半小時,取出待冷後斬成塊;

2、揀出鍋中肥膘將鍋中鹵汁篩濾後放另一鍋中,加醬油、白糖,在旺火上燒開,加水淀粉攪和,起鍋倒入鉢中,冷透後放麻油少許攪和,將其鹵汁澆在鴨上即成。

[!--empirenews.page--]

花生湯

簡介

花生湯,又稱為“花生仁湯”,這道美食發源於泉州,而後傳至閩南地區乃至福建沿海地區。在泉州有句農諺:“舊曆六月十九日三項新”,新花生就是其中之一。泉州市鎮上的甜點鋪、攤,是常年都有花生仁湯供應的,但是總不如歷七、八月間那樣花生新,味道鮮美。

在泉州的婚慶、生日乃至大大小小的慶祝場合都可以看到花生湯的身影,花生仁的粒粒飽滿象徵了泉州人渴望圓滿的美好祝願,花生湯也已經徹底融入了泉州乃至福建的飲食文化之中,飽含著人們的美好祝願,成了餐桌上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歷史文化

泉州人做花生仁湯,另有一番的匠心和創造,剝開的花生仁要粒粒飽滿,不能有一顆“臭粒”,要先用開水去膜。燉的時候,把去膜的花生仁,倒入鉢中,添加足夠的水量,用火慢慢地燉,直燉至花生仁表面上看起來雖然潔白完整,實則稍為用指一捺,爛如泥漿為止。食用時,舀二、三匙花生仁放在碗中,放些白糖,泡以開水就成。泡後的花生仁,立刻帶些小小的白油珠,和稀稀的花生仁浮在碗上,一時香味四溢,入口生津,富有營養。

做法

原料

主料:新鮮的花生仁300克,白糖200克,清水1500克,橙膏30克。

做法

1、先將花生仁盛入鍋內,另用一個鍋煲開水。當水滾開時,把開水趁熱衝入放有花生仁的鍋內,用鍋蓋蓋密浸約15分鐘。然後倒入竹篩內,用手捏擦,使花生仁膜脫出,邊捏擦邊邊漂水,漂至全部的花生仁膜脫乾淨為止,待用。

2、把已脫過膜的花生仁放進鍋內,加入清水1000克(可加少許純鹼),先用旺火煮滾,然後改用慢火熬煲。熬至約1小時後,再加入清水500克,再煲滾後,改用慢火再熬,熬至花生仁用手指壓下去成為粉爛時,把白糖和橙膏放入攪拌均勻(在熬煲的整個過程大約要2小時30分鐘)。上席時把甜花生湯盛入湯碗,趁熱上,即成。

花生湯的特點:花生仁酥爛不碎,入口即化,湯色乳白,甘甜爽口。

返回愛料理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