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菜系
魯菜
川菜
粵菜
閩菜
蘇菜
浙菜
湘菜
徽菜
做菜視頻
家常菜
美容菜
美食DIY
風味小吃
養生菜譜
特色美食
國外美食
飲品甜點
烘焙食譜
湯粥做法
記錄片
家常菜譜
小吃
熱菜
小炒
涼菜
早餐
湯羹
煲粥
飲品
午餐
晚餐
下午茶
火鍋
葷菜
滷菜
素菜
奶昔
果醬
醬菜
蓋澆飯
炒飯
三明治
布丁
粽子
其他
健康飲食
食材百科
食療菜譜
美容瘦身
母嬰飲食
疾病調理
飲食常識
烹飪技巧
廚房常識
四季食譜
春季食譜
夏季食譜
秋季食譜
冬季食譜
特色面食
麵條
饅頭
包子
麵食
烘焙
餅乾
麵包
蛋糕
餛飩
餃子
花卷
意面
春捲
披薩
糕點
蛋撻
餅類
月餅
食材大全
肉禽類
水產品類
蔬菜類
果品類
米面豆乳
藥食及其他
調味品類
美食問答
專題頻道

承德小吃大全_承德特色小吃美食介紹

來源:愛料理 分類:食材百科 時間:2024-01-30 17:29:10

承德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民國和解放初期為原熱河省省會。位於承德市的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是中國十大風景名勝、旅遊勝地四十佳、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世界文化遺產,同時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也是國家首批世界文化遺產。

小吃簡介:南沙、蕎面餄餎、碗坨鮮花玫瑰餅、平泉羊湯、平泉改刀肉、茶糖、驢打滾、撥御面、銀絲雜面、鮮花玫瑰餅、口蘑、二仙居碗坨、羊湯、御土荷葉雞、汽鍋野味八仙、南沙餅、蕎面河漏

承德驢打滾

簡介

承德地區盛產黍米,承德叫黃米,性粘。“驢打滾”就是用黍米做成的一種大眾化小吃,在承德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驢打滾”是用黃米夾餡捲成的長卷,因卷下鋪黃豆面,吃時將長卷滾上豆面,樣子頗似驢兒打滾,因此得名。

“驢打滾”的原料有大黃米面黃豆面、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紅絲和瓜仁。它的製作分為制坯、和餡、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驢打滾”外層粘滿豆面,呈金黃色,豆香餡甜,入口綿軟,別具風味,是老少皆宜的傳統風味小吃。-

歷史文化

“驢打滾”以黃豆面為其主要原料,故也稱豆面。但為什麼又稱“驢打滾”呢?應該是一種形象比喻,制得後放在黃豆面中滾一下,如郊野真驢打滾,揚起灰塵似的,故而得名。《燕都小食品雜詠》中就說:“紅糖水餡巧安排,黃面成團豆里埋。何事群呼‘驢打滾’,稱名未免近詼諧。”還說:“黃豆粘米,熟,裹以紅糖水餡,滾於炒豆面中,置盤上售之,取名‘驢打滾’真不可思議之稱也。”可見“驢打滾”的叫法已約定俗成。如今,很多人只知雅號俗稱,不知其正名了。現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應,但大多數已不用黃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滾黃豆粉面,其顏色仍為黃色。

做法

用黃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時稍多加水和軟些。另將黃豆炒熟後,軋成粉面。製作時將蒸熟發黃米面外面沾上黃豆粉面擀成片,然後抹上赤豆沙餡(也可用紅糖)捲起來,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塊,撒上白糖就成了。製作時要求餡卷得均勻,層次分明,外表呈黃色,特點是香、甜、粘,有濃郁的黃豆粉香味兒。

[!--empirenews.page--]

壇燜肉

簡介

壇燜肉,是承德特色美食之一,歷史久遠,肉塊色深紅,原汁原味,肥而不膩,濃香酥爛,是深受老人兒童喜愛的傳統風味佳餚。

歷史文化

承德地區野生動物資源豐富,在古時候,當地人多以狩獵為生。壇燜肉是當時人們烹制野生動物食品的一種方法,它既能保持原湯原味,又便於把肉燜熟燜透。因而,它成為承德一帶傳統的食肉方法之一。

滿族在取得政權以前,也是以狩獵為主的部族,以壇燜制各種肉食,也是滿族食俗中的一種傳統吃法。傳說,攝致王多爾袞住承德喀喇河屯行宮時,就常獵野豬、黃羊、狍子、鹿等野味,用壇燜制而食。

清末至民國初,這種方法得以繼承和發展。當時的名餐館廣德樓就專門經營小壇燜肉。其烹調方法考究,味道馥郁。後來,燜制的肉類,由野味發展至家禽家畜。

做法

〔原料〕精五花肉5000克、醬油1500克,花椒水、大料、桂皮、丁香、白糖適量。

〔工藝〕

(1)將肉切成瓦楞形塊,在加姜、花椒水、大料、桂皮、丁香和白糖的醬油里醃漬;將醃好的肉塊裝壇,放人高湯沒過肉,加料酒、鹽、白糖;壇口放一小晚,碗內放少許小米和水。

(2)將壇放在猛火上,待肉湯煮開後,以文火燒燜,1小時後再以小火燒燉,如此反復4至5小時,直至壇口碗內的小米成狀即成。

[!--empirenews.page--]

都山水豆腐

簡介

都山水豆腐,為河北省承德市寬城滿族自治縣亮甲台鄉特色食品,因亮甲台鄉地處都山腳下而得名。

都山水豆腐,狀如豆腐腦,色潔白、晶瑩光亮,近似透明。吃時盛於柳條兒去皮兒後編成的形狀近似船型的小淺兒內,小淺兒座於盆兒上,去漿。觀之賞心悅目;聞之醇香撲鼻;入口爽滑細膩。連同紅辣椒、鮮香菜、小蔥兒相搭配,放鹽、味精、香油等做成的輔料一同食用,飽而不膩,令人回味悠長。

沿著都山發源的長河兩岸人民,都基本上會做都山水豆腐。在一些城鎮,比如遷西等地都有人經營這種小吃。這類飯店的上座率很高,來品嘗者絡繹不絕。都山水豆腐遠近聞名,晾出的豆腐乾也是風味佳品,是饋贈親朋好友的高品質禮物。

做法

去渣後的豆漿於柴鍋內燒火加溫至沸騰,稍微冷卻至溫度適中,這個過程中,表面會有豆皮產生,用筷子挑起,掛於通風處晾乾後就是所說的腐竹。再用適量鹽滷勾兌,為了均勻要攪拌豆漿,成腦。不出鍋,保持溫度。水源為發源於都山的自然水,亮甲台本地黃豆用石磨加工最佳。

[!--empirenews.page--]

御土荷葉雞

簡介

御土荷葉雞原名叫化雞,傳到承德後,因選用承德特有的離宮黃土、熱河泉水和湖內的荷葉作原料精制而成,故名“御土荷葉雞”。御土荷葉雞味道鮮美,尤其是那一股獨特的、淡淡的荷葉清香,更令你胃口大開,回味綿長。

[!--empirenews.page--]

萬字扣肉

簡介

萬字扣肉,河北特色風味小吃,將豬肉切成方塊煮熟後,切成螺旋的“萬字”的型,加調料蒸熟即成。色澤紅潤、亮麗,肥糯酥爛,老少皆宜,肥而不膩。

歷史文化

“萬字扣肉”曾經是清宮御膳房為慈禧太后做壽時必用的菜品。取用五花肉,經燒煮硬酥,加鹵汁燒煮,在戒上萬字形,扣入碗內加調味蒸制而成。其肉刀口處呈現“萬”字形花紋,味厚肉爛,異常適口。後來傳到民間,有些地方也稱此菜為“太后肉”。

[!--empirenews.page--]

南沙餅

簡介

南沙餅在承德地區歷史已逾200年。又名八勾糖餅。以白糖、青紅絲、瓜子仁仁及調料作餡,以麵粉、蕎麥粉和面,包餡成型,烙制而成。酥脆、香甜、爽口,清康熙帝至平泉圍獵,食而贊之,遂為貢品。已有500餘年製作歷史。

歷史文化

當時清朝皇帝命避暑山莊的御廚房大量製作南沙餅,供給往返的蒙古王公當乾糧,據說當時山莊的御廚房忙不過來,就請地方飯館幫忙,這樣便成為地方流行食品,現在承德許多飯館都有南沙餅供應。

[!--empirenews.page--]

承德涼粉

簡介

承德一帶居民食用涼粉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人們所以喜歡食用涼粉,不僅因它味美消暑,還因為它含有豐富的營養。據《中藥大辭典》載:綠豆涼粉有“清熱解毒,治痛疽瘡腫初起,燙傷,跌外傷,並解熱藥及酒食諸毒。”

歷史文化

咸豐10年,英法聯軍炮轟大沽口,咸豐帝倉惶出逃,來到避暑山莊後,就常吃宮外的涼粉。至今承德還流傳著這樣一人故事:一天,咸豐帝在湖邊乘涼,聽到宮外有人叫賣:“酸、咸、麻、辣、香,解暑賽冰涼,若要吃一碗,猶如進天堂。”咸豐從太監處得知是賣涼粉的,很想嘗嘗。於是換了便服出宮,只見賣涼粉的周圍一群人吃得正香,便也要了一碗。吃完後,只覺得涼爽可口,味道極佳,於是又添了一碗。吃完轉身走時,賣涼粉的道:“客爺您還沒給我錢呢!”可皇帝身上向來不帶銀兩,咸豐帝只好將身上馬褂脫下,叫他第二天到避暑山莊門口換銀子。第二天賣涼粉的去後,咸豐帝賞了他三百多兩紋銀,並留他在宮中傳授做涼粉的技藝。後來出宮後,怕再遇麻煩,便帶一家老小回了山東老家。之後他的徒弟繼承了他的技藝,一直流傳至今。

做法

主料:綠豆粉,輔料:白礬、香菜、麻醬、香油、芝麻辣椒油、鹽、水、、蒜等。

製作分為投料、熬制、成型三道工序。成型後用刀片將粉漏成絲條,放入碗內,根據個人口味酌量加入各種調料,拌勻即可食,滑潤爽口,清涼解暑

[!--empirenews.page--]

蕎面河漏

簡介

蕎面河漏是北方麵食三絕之一,與北京抻面、山西刀削麵齊名。鍋中把水燒沸,河漏訂子漏放在鍋沿上,和好蕎面填進訂子漏內,然後加壓,蕎面從漏底許多小眼0來落在鍋中沸水里,熟後撈出盛碗,澆鹵汁,吃起來滑潤筋道,饒有風味。

承德吃蕎麥的方法很多,最享盛譽的當首推河北省隆化縣張三營鎮的撥御面,張三營原名“一百家子”,乾隆品嘗過當地姜氏兄弟製作的面後,一百家子蕎麥面就名滿天下了。

蕎面是承德地區特別是壩上的傳統作物,用它作成的麵食有特殊風味,滑潤而又耐嚼。蕎面分白蕎面和黑蕎面,各有特色。用蕎面以淡鹼水和好揉勻,通過河漏床子,把面壓成長條,投入滾水,入水即熟。挑出後配上鹵,佐以蒜末、香油、醋,極為鮮美可口。

做法

其作法是,先把蕎面用淡鹼水和好,然後用一種特製的工具--河漏床子,把面團壓成長條,下入鍋中煮熟,加蒜末、香油、醋等佐料即可食用。

[!--empirenews.page--]

烤羊腿

簡介

烤羊腿是呼倫貝爾招待賓客的一道佳餚名菜。烤羊腿是從烤全羊演變而來。經過長期的發展,在羊腿烘烤過程中逐步增加了各種配料和調味品,使其形、色、味、鮮集一體,色美、肉香、外焦、內嫩、乾酥不膩,被人們贊為"眼未見其物,香味已撲鼻"。

歷史文化

據傳,烤羊腿曾是成吉思汗喜食的一道名菜。成吉思汗東徵西伐期間,掌管伙食的官員,為了縮短成吉思汗的吃飯時間,以便讓他稍事休息,並未徵得成吉思汗同意就把成吉思汗經常吃的烤整羊,改為切塊燒烤了。當時,成吉思汗戰事繁忙,並沒有留意這些事。而侍從卻天天向給他端一盤烤羊腿讓他吃。由於烤羊腿肉質酥香、焦脆、不羶不膩,他非常愛吃。以後,他每天必食,逢人還對烤羊腿贊賞一番。從此,牧民們的餐桌上便多了一道名菜。 隨著時間的流逝,居住在城市裡的廚師,吸取民間烤羊腿的精華,實行科學烹調,它就逐步成為當今賓館、飯店的名肴。

做法

此菜以羊腿為主料,經醃制再加調料烘烤而成。成菜羊腿形整,顏色紅潤,酥爛醇香,滋味鮮美,回味悠長。

[!--empirenews.page--]

煎碗坨

簡介

承德盛產蕎麥;用蕎麥面制的碗坨,是承德地方傳統風味小吃,已有200多年歷史。《承德府志》載:“蕎麥於山田尤宜。《廣群芳譜》曰:‘北人日用以供常時,農人以為御冬之具’”。這足見當時北方及承德一帶農人是以蕎麥做為主要糧食作物的。宋代詩人陸游還曾有“蕎麥漫漫連山路,豆莢離離映版扉”詩句,極言蕎麥之盛。

歷史文化

乾隆年間,皇帝巡幸熱河,隨行的后妃宮女們從小太監處得知二仙居一帶這種叫碗坨的小吃,非常好吃,便叫太監去買。賣碗坨的為了討好后妃們,就把碗坨裝到一個精緻的盒子中,帶到避暑山莊叫賣,碗坨的身價也隨之提高了。 二仙居一帶,碗坨做得最好的要數人稱“碗坨王”的王老三。他從清末起就以制碗坨為業,他制做的碗坨選料精,工藝新,煎得透,器皿也很考究。民國年間,他曾被熱河督統湯玉麟召到督統府專門傳授制碗坨技藝。他去世後,這門手藝由他的後人傳了下來。直到現在,二仙居的碗坨仍然深受國內外遊客的歡迎。

做法

碗坨的原料有蕎面、綠豆粉、五香粉、花椒面以及適量的。碗坨的製作要經過和面、熬煮、成型三道工序。吃時,要在煎好的碗坨上澆點麻醬、蒜汁、醋、醬油、香油,用小叉子叉食,味道極美。

返回愛料理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