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菜系
魯菜
川菜
粵菜
閩菜
蘇菜
浙菜
湘菜
徽菜
做菜視頻
家常菜
美容菜
美食DIY
風味小吃
養生菜譜
特色美食
國外美食
飲品甜點
烘焙食譜
湯粥做法
記錄片
家常菜譜
小吃
熱菜
小炒
涼菜
早餐
湯羹
煲粥
飲品
午餐
晚餐
下午茶
火鍋
葷菜
滷菜
素菜
奶昔
果醬
醬菜
蓋澆飯
炒飯
三明治
布丁
粽子
其他
健康飲食
食材百科
食療菜譜
美容瘦身
母嬰飲食
疾病調理
飲食常識
烹飪技巧
廚房常識
四季食譜
春季食譜
夏季食譜
秋季食譜
冬季食譜
特色面食
麵條
饅頭
包子
麵食
烘焙
餅乾
麵包
蛋糕
餛飩
餃子
花卷
意面
春捲
披薩
糕點
蛋撻
餅類
月餅
食材大全
肉禽類
水產品類
蔬菜類
果品類
米面豆乳
藥食及其他
調味品類
美食問答
專題頻道

中山小吃大全_中山特色小吃美食介紹

來源:愛料理 分類:食材百科 時間:2024-01-19 13:18:24

中山市廣東省轄地級市,是中國4個不設市轄區的地級市之一。古稱香山縣,是一代偉人孫中山先生的故鄉。中山與順德、南海、東莞一起稱為廣東四小虎。

中山特色美食中山美食在全國乃至海外都有名,"吃在中山"是珠三角市民、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僑胞的共識。主要有咀香園、石岐乳鴿、沙田風味、南朗鴨、雜交三黃雞、茂生圍香焦、民田菜、沙溪扣肉、五香狗肉、神灣菠蘿、小欖菜、小欖菊花宴、菊花炸魚球、黃圃臘味等。

叉燒包

簡介

叉燒包是廣東省具代表性的漢族傳統名點之一,是粵式早茶的“四大天王(蝦餃、乾燒賣、叉燒包、蛋撻)”之一。叉燒包是因面皮內包入叉燒肉餡,故名。叉燒包的面皮是用北方常用的發酵面團經過改進而成的。包制時要捏製成雀籠形,因為發酵適當,蒸熟後包子頂部自然開裂,實際上一種帶有叉燒肉餡的開花饅頭

叉燒包以切成小塊的叉燒,加入蠔油等調味成為餡料,外面以麵粉包裹,放在蒸籠內蒸熟而成。叉燒包一般大小約為直徑五公分左右,一籠通常為三或四個。好的叉燒包採用肥瘦適中的叉燒作餡,包皮蒸熟後軟滑剛好,稍為裂開露出叉燒餡料,滲發出陣陣叉燒的香味。

又有一說傳統叉燒包的標準要求是:“高身雀籠型,大肚收篤,爆口而僅微微露餡”。

叉燒包是飲茶時必備的點心。叉燒包亦有急凍後放在超市出售。不過其風味與茶樓內新鮮供應的相去頗遠。

歷史文化

在阿濃的《叉燒包和漢堡包》中,叉燒包是祖父的象徵,而漢堡包代表了孫子。

在廣東,叉燒包不僅僅是一種小吃,它還象徵著團結和諧,還有有內涵的意思。也有的說法是從叉燒包的外包內陷結構上體現包容的意思。但是年輕一代又賦予了它另類的意思,即是說一個人思想、行動不敏捷,遲鈍的意思。

[!--empirenews.page--]

粉果金吒

簡介

中山粉果是中山傳統名點之一,歷史悠久,其中以金吒為代表。此外還有角仔、葉仔、餅等。粉果以澄面、生粉、水、豬油精鹽拌勻搓皮,以叉燒、瘦肉冬菇、筍、鮮蝦配以生抽白糖、味粉、蠔油等調味品為餡料,經精心包制而成。

特點:

清香、肉鮮皮脆、味道鮮味。粉果的包制,要求滿而不實,形似欖核,搖有聲響,而餡料就要細。由於製作精細,風味獨特,故深愛食家的喜愛。

吃法:

金吒吃法可要講究:從尖端食起,到肉餡時,先吮一口油香,然後咬肉食。不然,冒失一口咬下去,那油沫便四濺。與中山鄰近的澳門,把金吒叫做鑿,其餡配以蝦米、肉粒、衝菜粒。“金吒”是中山最有鄉土特色的食品。

歷史文化

中山粉果,歷史悠久,其中以金吒為代表。此外還有角仔、葉仔、紅棗餅等。

也有一說,金吒粉果原先本無名,過去因有一學徒學做金吒,用米粉打殼打不成,搓來捏去都做不好,師傅在旁教他,邊說邊做手勢示範,還用石岐話講:"揸(諧音金吒),甘揸,甘樣揸不是揸成甘樣呀?"30年代,孫文西路李大中堂所製作的金吒聞名遐邇。它是以豬腮肉(肉質不膩)配以南乳、花椒八角等調料。金吒的吃法可要講究:從尖端食起,到肉餡時,先吮一口油香,然後咬肉食。不然,冒失一口咬下去,那油沫便四濺。與中山鄰近的澳門,把金吒叫做石鑿,其餡配以蝦米、肉粒、衝萊粒等。廣州特級點心師羅坤師傅1985年來石岐考察,回去後用雞粒、瑤柱作料,用來招待來穗的日本客人,但吃不出金。

中山粉果,歷史悠久,其中以金吒為代表,它是用豬腮肉(肉質不膩)配南乳、花椒、八角等調料做成的。金吒的吃法有竅門:從粉果的尖端食起,到肉餡時,先吮一口油香,然後咬肉食,如果一口咬下去,就會油沫便四濺。

名稱由來:

粉果金吒這個名稱的由來,還有一個古老的故事。話說封神榜上有個托塔天王,名叫李靖,即金吒、木吒、哪吒之父。父子們都持有神奇獨特的兵器。單講那個金吒使的是件兩頭尖、中間橢圓,形狀趣怪的武器。因此便用米粉仿其武器形狀而捏成粉果,就以"金吒"名之。後來還配以肉類,逐步提高成為今天的美食金吒了。

[!--empirenews.page--]

石岐紅燒乳鴿

簡介

石岐乳鴿是廣東省中山市著名的漢族特色小吃,石岐乳鴿本是中山籍華僑從國外引進的優良鴿種,經同中山石岐的優良鴿雜交後孵育出來的一種乳鴿。這種乳鴿以體大肉嫩、胸肉特厚而著名,烹制方法繁多,用乳鴿製作的茶肴,有紅燒乳鴿、脆皮乳鴿、明燒乳鴿、松江乳鴿、江南白花鴿、油浸乳鴿、白切乳鴿、豉油王乳鴿等。

特點:

中山石岐乳鴿以體形大、胸肉厚、肉質嫩滑而馳名海外。石岐紅燒乳鴿以其皮脆肉滑,甘香鮮美,幼嫩可口,油而不膩,色香味俱佳,被推為佳餚。

乳鴿簡介:

石岐盛產乳鴿,以體形大、胸肉厚、肌肉飽滿、肉質嫩滑爽口而飲譽省港澳市場。石岐不少酒家飯館所泡制的乳鴿,也極為食客所喜愛。其中最著名的是中旅集團富華宮的紅燒乳鴿,其色澤金黃,皮脆肉滑,骨軟味美,真是吃後齒頰留香,最為食家所贊許;而淮杞燉鴿,除湯味鮮美可口外,鴿肉亦極為嫩滑。不少酒家還各出奇招,使乳鴿製作花樣百出,如吊燒鴿、生炸鴿、鹵水鴿等等,都有不同風味,同受食客的歡迎。

乳鴿作為中山的名菜,除色、香、味俱全外,還在於可兼作藥用食療,因乳鴿肉性溫平、入腎肺,有治肺腎傷損久患虛虧功效,還可治療皮膚惡瘡頑癬、癲瘋瘰癧潰瘍,故此菜式歷久不衰。

石岐紅燒乳鴿皮脆肉滑,甘香鮮美,幼嫩可口,油而不膩,色香味俱佳,被推為上品佳餚。它始於何時已無從考證,估計已有百年的歷史,抗日戰爭時期,澳門佛笑樓經營紅燒石岐乳鴿而出了名,亦逾五十多年,為筵席珍品。

做法

石歧乳鴿:以脆、鮮、嫩出名,是用生長21-28天的乳鴿醃漬之後,經烤箱烘烤而成。鴿子皮脆肉嫩,中間有一泡湯汁。此湯汁鮮純,卻不油,感覺清爽而鮮美。 鴿子性味比較平和,體質熱、寒的人都 可以吃。鴿子補肝、腎,益精氣,處於發育期的大男孩吃更好。 這石歧乳鴿是手撕了吃的。咬一口皮後,吸乾裡面的湯汁,再慢慢品嘗它的肉。皮是脆的,湯汁是鮮的,肉是嫩的。

原料:乳鴿1只(250克左右),醬油4湯匙,紅糖2湯匙,香油1茶匙,味精半茶匙。

製作:以拌勻的調味料擦勻鴿肚內及鴿身,醃半小時左右。把清水50克放入用高段火力加熱5分鐘翻乳鴿繼續用高段火加熱5分鐘。取出乳鴿晾涼後切成4大塊擺成飛鴿形淋回原汁即成。

特點:可口的香味,典型的廣東風味。

操作步驟:

1.準備一白鹵水:先用香葉、桂皮、草果、花椒、八角等香料裝在湯料袋裝好加入清水煲兩至三小時即可煲出一煲清香的白鹵水。

2. 浸乳鴿:把煲好的白燒開後適火,用勺子向乳鴿肚灌白鹵水,重複數次(目的是先讓乳鴿內部先受熱,以達到在浸乳鴿的過程中乳鴿均勻受熱),然後再將乳鴿整只浸入到白鹵水中約20至25分鐘即可(採用浸的方法是讓乳鴿有足夠的時間吸收白鹵水的香味,而且能很好地保持鴿肉的鮮嫩)

3.上漿:要想乳鴿炸出來顏色金黃香脆上漿這一步必不可少,(開漿把麥牙糖放入浙中搞勻即可)將浸好的乳鴿入開好的漿中使其個皮均勻著漿即可。

4.風乾:上漿後還不能拿去炸,因為此時鴿的表皮水份較大,所以一需要一個風乾的過程,把上漿後的乳鴿用鋼鈎吊著掛起40分鐘至60分鐘左右就可以了(當然時間再長一些也沒有問題)

5.炸乳鴿:炸時油溫好重要,高油溫起保持肉汁的作用,炸法最好採用淋油的方式,這樣可以更好地控制乳鴿均勻受熱和火候,而且對鎖住肉汁也有幫助,將乳鴿炸至金黃即可。

[!--empirenews.page--]

中山杏仁餅

簡介

中山杏仁餅是廣東中山傳統的漢族名點。本為易味廬餅家創制於本世紀初,兩三年後,又有咀香園餅家異軍突起。所制之杏仁餅與易味廬齊名,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初為鼎盛期,產品遠銷至美洲和東南亞各國。入口杏仁香味濃郁、酥化甘香,深受食客歡迎。

特點:

中山杏仁餅:因其外形似杏仁,故稱。原屬家庭自作自食,以後仿製成為商品,外形改為圓形小餅。餅身松脆,餅心香甜,肥而不膩,入口融化,風味獨到。

分類:

杏仁餅:食用植物油,黃奶油,白砂糖,綠豆粉,杏仁。

粒杏仁餅:食用植物油,黃奶油,白砂糖,綠豆粉,杏仁。

杏仁肉心杏仁餅:食用植物油,黃奶油,白砂糖,綠豆粉,杏仁,豬肉

芝麻杏仁餅:食用植物油,黃奶油,白砂糖,綠豆粉,杏仁,黑芝麻。

肉鬆夾心杏仁餅:食用植物油,黃奶油,白砂糖,綠豆粉,杏仁,肉鬆。

炒米餅:食用植物油,黃奶油,炒米粉,杏仁,白芝麻,白砂糖。 紫菜杏仁餅:食用植物油,黃奶油,白砂糖,綠豆粉,杏仁,白芝麻,紫菜。

歷史文化

出處一

相傳,元未明初期間,元朝的統治者不斷向人民收取各種名目繁雜的賦稅,人民被壓迫被掠奪更為嚴重,全國各地的起義絡繹不絕,其中最具代表的一支隊伍是以朱元璋統領的起義軍,朱元璋的妻子馬氏是個非常聰明的人,在起義初期,因為當時戰亂紛紛,糧食常常不夠用,軍隊還須常常東奔西跑打仗,為了方便軍士攜帶乾糧,於是馬氏想出了用小麥、綠豆、黃豆等可以吃的的東西和在一起,磨成粉,做成了餅,分發給軍士,不但方便攜帶,而且還可以隨時隨地吃,對行軍打仗起到了莫大的幫助。由於這樣亂七八糟加在一起的東西做出來的餅比較難吃,於是聰明的人們就在這種餅的基礎上增加,或減少原料,更新方法,最後人們發現用綠豆粉、豬肉做餡等原料做出來的餅非常好吃,餅入口甘香松化,嚼之,肥而不膩,這就形成了杏仁餅的始祖!

出處二

另一出處是清光緒末年間,香山縣(現中山市)有一書香世家,家道日落,經濟日緊。時值其母壽辰,正為招待親友的開支發愁,其家的婢女名潘雁湘,自梳女,生性聰明、好學、平時練得一手制的好手藝;她採用綠豆粉、用糖醃制過肥豬肉片,精心製作綠豆夾肉餅,敬奉給老夫人,餅入口甘香松化,嚼之,肥而不膩,有杏香,賀壽者共食,贊聲不絕。後來,食者提筆寫了一幅字:“齒頰留香”。從此,綠豆餅便出了名,並改名為“杏仁餅”。

做法

原料:

綠豆 糖 油 適量

製作方法:

1、脫皮綠豆煮熟,放入攪拌機內攪碎

2、放入攪拌機內攪碎,炒至成顆粒的樣子

3、加入糖,然後再繼續炒乾,炒好後,用橡皮刮板在網篩上過濾. 過濾好後再加入豬油

[!--empirenews.page--]

黃圃臘味

簡介

黃圃臘味,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黃圃臘味產於廣東省中山市黃圃鎮。2004年,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認定黃圃鎮為“中國臘味食品名鎮”。

特點:

黃圃臘味選料精、製作巧、色香味俱全,為廣式臘味之名產。2006年9月,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黃圃臘味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生產情況:

據瞭解,黃圃鎮現有200多家臘味生產企業及配套廠家。通過一系列的技術革新和產品創新,黃圃臘味已由原來單一的臘腸品種發展到50多個系列品種,包括臘腸、臘潤(肝)腸、臘金銀潤(肝)、臘肉、臘乳豬、臘鴨、臘鴨包、臘鴨腸、臘醬封鴨、臘豬利(舌)、臘豬腰、臘雞、臘鵪鶉、各種臘魚等等,產品暢銷全國各地、港澳台地區及南美、東南亞等地。2004年,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認定黃圃鎮為“中國臘味食品名鎮”,為全國最大的廣式臘味生產基地,市場佔有率居國內臘味市場第一。

產品榮譽:

黃圃臘味有各式品種60多個,以其選料精、製作巧、色香味獨特而馳名中外,產品銷往國內及港澳台、東南亞、美國、加拿大、歐洲、澳大利亞等地,已成為黃圃鎮的一張名片。市場銷售長期穩佔廣式臘味60%以上的份額。

黃圃臘味的規模和聲譽使黃圃鎮在2004年獲得“中國食品工業示範基地”和“中國臘味食品名鎮”稱號。2006年,“黃圃臘味”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和“廣東省著名商標”。2009年8月“黃圃臘味傳統製作工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遺產名錄”。

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根據《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規定》,國家質檢總局組織了對黃圃臘味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申請的審查。經審查合格,批准自2006年9月25日起對黃圃臘味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保護範圍:

黃圃臘味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以廣東省中山市人民政府《關於確定“黃圃臘味”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的復函》(中府辦函[2004]443號)提出的範圍為準,為廣東省中山市黃圃鎮現轄行政區域。

歷史文化

黃圃臘味歷史悠久,以其選料精、製作巧、色香味美而馳名中外,為廣式臘味之名產,黃圃也因此而被譽為“臘味之鄉”。

相傳,始作臘腸的是大黃圃一賣粥檔主,名叫王洪,人稱老洪先生。光緒十二年(1886年)冬季某天,天氣奇冷,雪雨紛飛,王洪準備的豬肉、豬肝、粉腸等粥配料賣不出去。於是,他用鹽、糖、醬油等把肉料醃起來。連天陰雨,王洪只好將粉腸掰開,將豬肉切粒,塞進腸衣,用水草分截綁好。經數天的風吹日曬,天晴時,王洪的製品吃起來別有風味,且耐儲藏。王洪如法炮製,設檔出售。豬肉輔以腸衣製成,形如豬腸,故名臘腸。風味獨特、耐儲藏,臘腸名聲日噪,求過於供。黃圃人爭相仿制。後來,更有黃圃人依照醃制臘腸的方法,用五花肉製成臘肉,名為臘味。

珠江三角洲天熱潮濕,聰明的黃圃人製作臘味時採用鹽、糖、醬油、酒醃制後再曬乾,不僅色香味美,而且耐潮濕。之後,黃圃人又以這種方法對豬的各個部位進行製作,總結一出套醃制的配方和製作花式品種的方法。自此,黃圃臘味聞名於世。

[!--empirenews.page--]

咀香園杏仁餅

簡介

咀香園杏仁餅是一道美味可口的漢族名點,屬於粵菜系。咀香園杏仁餅創始於一九一八年,產於廣東中山市。因其外形似杏仁,故稱杏仁餅。已有八十餘年歷史,原屬家庭自作自食;以後創製成為產品,外形改為圓形小餅。先選取一級綠豆,經傳統工藝精選製成綠豆粉;配以上等菊花精制而成。

特點:

餅身松脆,餅心香甜,入口松化,風味獨特。中山杏仁餅,以咀香園生產為正宗,規模最大,質量最佳,又稱咀香園餅。

[!--empirenews.page--]

蕉蕾粥

簡介

蕉蕾粥是廣東中山市的漢族傳統小吃。將蕉蕾去掉外層的殼,只用中間部分。將蕉蕾切絲,用鹽水泡一會兒,然後用力擠乾淨水分,以去掉它的澀味。下米煮粥,燒開後加入蕉蕾絲及紅棗絲,元貝,發菜一起燒開,文火煮到粥軟爛適中,加點鹽、雞精調味就好了。

特點:

蕉蕾粥,粥色奶白,粥氣清香,味感鮮甜,是一款沙田風味的靚粥。新鮮爽口的蕉蕾不僅好吃,而且還有很高的食補功效,除了含有大量蛋白質、維生素外,還能解濕毒、潤胃腸。

做法

材料:

蕉蕾2個,紅棗適量,元貝適量,發菜適量,絲適量

做法:

1.將蕉蕾去掉外層的殼,只用中間部分。

2.將蕉蕾切絲,用鹽水泡一會兒,然後用力擠乾淨水分,以去掉它的澀味。

3.下米煮粥,燒開後加入蕉蕾絲及紅棗絲,元貝,發菜一起燒開,文火煮到粥軟爛適中,加點鹽、雞精調味就好了。

[!--empirenews.page--]

沙溪扣肉

簡介

沙溪扣肉是廣東中山沙溪鎮所有酒樓食店甚至一般家庭均懂得製作的漢族傳統名萊,屬於粵菜系。這種菜式首先講究選料,所選豬肉既不太肥也不太瘦,以偏肥的"五花腩"為首選。製作時最花工花時間是漂油,即原大塊肉清水煮熟後,用特製的“釘板”把有豬皮的一面拍打再浸水使肥油漂出,然後加配料醃制再紅燒,直至肉面變黃而皮色和瘦肉部份變紅,然後切件,每件夾一塊已熟的粉葛(稱葛扣)或香芋(稱芋扣)或用青菜或梅菜墊底(稱菜扣),排好上鉢隔水燉約一小時。這種扣肉味香肉滑雖肥而不膩,特別豬皮部份,其味更佳,以前怕吃肥肉的人,就算是試吃也會感到意外驚喜。

特點:

濃郁甘香,酥化不膩,是沙溪鎮所有酒樓食店甚至一般家庭均懂得製作的地方名菜。沙溪扣肉肥而不膩,含在嘴裡只感覺到一點點的不斷在融化,以其獨到的做法,享譽海內外。

歷史文化

沙溪扣肉是“沙溪三件寶”其中之一,早已飄香大地。在沙溪無論是大排檔,還是高檔的酒樓,如沒有沙溪扣肉賣,可能就不是正宗沙溪飯店了,所以在沙溪不難找到“沙溪扣肉”的蹤影。

傳說“扣肉”源於南宋末年,據說當時宋帝逃難來到中山良都,村民將自養豬肉用醬料香料大塊豬肉煮熟宴請將士,士兵見豬肉外表又大又肥不敢動筷,將領靈機一動,將抗金元帥岳飛的滿江紅詞句“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來形容大塊豬肉就是元兵敵寇的肉,要殺敵立功強身健體就要大口吃敵寇的肉,於是“寇肉”的傳說也就慢慢流傳至今,名稱也慢慢從諧音寇肉稱為“扣肉”。

做法

沙溪扣肉的做法很講究。首先精心準備好配料。配料主要有南乳、糖、大棗、生薑、紫蘇檸檬液、香菜等。將生薑、蒜頭、香菜切碎後,放油炒香,再加水、糖和五香粉一塊煮。精心調制的沙溪扣肉配料清香、略甜。其次精選細煮。精選上等的五花肉,要求不要太肥也不要太瘦,以上等的“五花腩”為佳。將五花肉切成兩個手掌大的塊,放在開水中煮,要求有皮的一面煮得能用筷子輕輕插進去。然後打孔煮皺。將煮好的五花肉撈出後,用特製的不鏽鋼板將有豬皮的一面打孔,塗上醬油,五花肉就有了顏色。接著,將五花肉放在油里炸,五花肉的油就從打好的孔上冒了出來,炸到肉面變黃而皮色和瘦肉部分變紅後再加水煮,煮到皮皺起來為好。煮皺有兩個好處:一來好看,二來吃起來不容易夾破,味道更好,有嚼勁。將煮好的五花扣肉撈起,切成雙飛。所謂雙飛,就是兩塊為一組,中間不切斷,這樣,就可以在兩塊五花肉之間放芋頭等,芋頭吸油後味道更鮮美,五花肉去油後則肥而不膩。最後將煮好的醬料攪拌均勻,放在鉢底,將切好並加了芋頭的扣肉一塊塊排好,鋪在醬料上面,隔水開蒸。剛開始蒸時,用明火,水開後,用小火慢慢蒸,3個多小時即可。這時,夾起一片扣肉放在嘴裡,只感覺到扣肉在嘴裡一點點的融化,享受非常。

[!--empirenews.page--]

魚腸蒸蛋

簡介

魚腸蒸蛋是一道漢族傳統名菜,屬於粵菜系。把魚腸去油脂及魚膽,魚肝洗淨切片,魚腸剖開,用鹽及生粉洗淨,切段,滴乾水分。雞蛋打散,加入魚肝、魚腸及調味料拌勻,倒入已塗油深碟內。油條切薄片,放在雞蛋上,隔水蒸十分鐘取出,灑上蔥粒,贊少許熟油,即可趁熱食用。

特點:

此菜略帶辛辣,但很有口感,而且令人回味。

做法

製作原料:

材料:鯇魚腸(兩副)、雞蛋(三隻)、油條(半條)、蔥粒(一湯匙)、調味料:鹽、酒(各半茶匙)、姜汁(一茶匙)、胡椒粉(1/4茶匙)、麻油(少許)

製作過程:

一、魚腸去油脂及魚膽,魚肝洗淨切片,魚腸剖開,用鹽及生粉洗淨,切段,滴乾水分。

二、雞蛋打散,加入魚肝、魚腸及調味料拌勻,倒入已塗油深碟內。

三、油條切薄片,放在雞蛋上,隔水蒸十分鐘取出,灑上蔥粒,贊少許熟油,即可趁熱食用。

[!--empirenews.page--]

中山蘆兜粽

簡介

中山蘆兜粽,廣東特產,蘆兜粽是一道美味可口的漢族小吃,屬於廣東省端午節食俗。特點是圓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兩種。甜的有蓮蓉、豆沙、栗蓉、棗泥;咸的有咸肉燒雞蛋黃、甘貝、冬菇、綠豆、叉燒等。

產品特色:

中山蘆兜粽是圓筒狀,兩頭交錯一字平口,一般直徑1 2釐米,長30釐米,釀入洗淨的糯米(有微量精鹽、生油、拌勻),夾以燒腩肉、咸蛋黃(洗淨蛋白膠為宜),用圓水草綁扎。武火煲至水滾放入蘆兜粽,文火煮4個小時,間中加些開水,收火留浸於湯內4小時。味香膩,食之韌滑。昔日,悅來南路瓊芳茶樓,在馬路旁當眾裹粽,起了活廣告作用。據說,其所用的燒腩肉,還加上微量五香粉,粽的香味更濃郁。有些家庭主婦,在煲蘆兜粽的水中,放些菖蒲以增加“香”味。是時,茶樓、餅店、小商販紛紛做蘆兜粽出售,供應給消費者及送禮者。

發展演變:

因為中山人比較喜歡改良、研究,特別擅長製作適合自己口味的食物。古時,村民覺得郊野多蘆兜,認為這種百合科野生植物別無用途,不妨用以試作裹粽。果然,蘆兜葉味融入於粽,別有風味。故此,日久成為家鄉特色的蘆兜粽。歷數百年而至今天,賓館酒樓的茶市,每到農歷四五月,仍有保留著切件蘆兜棕供應給茶客,甚至在酒樓門前裝飾宣傳,色紙飄飄,大量銷售蘆兜粽。

做法

糯米洗淨,用微量精鹽、生油、拌勻,夾以燒腩肉(粵菜中一種燒臘製品)、咸蛋黃,用圓水草綁扎;粽呈圓筒狀,兩頭交錯一字平口,一般直徑12釐米,長30釐米。先燒滾水,放入粽,文火煮4小時,中間添些開水,收火浸於湯內4小時,前後要在開水中燒上10個小時,食之味香韌滑。

返回愛料理首頁